今年港股最大的造车IPO来了!
近期,最强华为概念股赛力斯,在港股正式递交招股书,计划在“A+H”双平台上市。
这家2000亿市值的重庆车企,在招股书中披露了正在翻倍暴涨的业绩:
2024年营收翻3倍突破千亿,毛利率从个位数跃升至业内头部水平,成为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亮眼的业务来自爆发的交付水平,2024年赛力斯交付量暴涨1.8倍,超额完成目标。
这样一份业绩,这样一家车企,为什么选择现在赴港上市?
2024年实现业绩“大爆”
从招股书数据回看,赛力斯是在2024年真正迎来爆发。
先看营收层面,2022年和2023年,赛力斯实现营收340.56亿元和357.89亿元。
而2024年,赛力斯营收首次突破千亿,达到1451.13亿元,同比暴涨三倍。
其中,新能源汽车营收为1354.9亿元,同比增长368%,占总收入的93.4%。
还有部分收入来自燃油车,营收额为34.48亿,同比下降25.2%,只占总收入的2.4%;其余来自其他业务,营收额为20.7亿,同比增长90.3%。
而盈利能力方面,赛力斯2022年、2023年、2024年的毛利,分别为27.28亿元、25.71亿元、345.51亿元。
对应同期的毛利率,分别为8%、7.2%、23.8%;特别是在2024年,毛利率一跃从个位数突破至20%以上,超越了比亚迪等车企。
而利润一项,赛力斯在连续亏损4年之后,再次实现年度扭亏为盈。
过去三年的年内利润分别为-52.2亿元、-41.57亿元,以及47.4亿元。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赛力斯是全球第四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赛力斯财务业绩的暴涨,实际早在之前的预盈公告就已解释,主要原因来自销量的提升。
2024年,赛力斯的新能源汽车交付42.69万辆,同比增长182.84%,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
其中,问界新M7和问界M9是两大销量主力,过去问界M9累计交付了151188辆车,问界新M7交付197246辆车,两款车合计占据赛力斯总销量的81.6%。
并且中国市场中,问界M9还持续蝉联了50万元级的豪华车型销冠。
在今年年初,赛力斯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张兴海,曾在一封全员信中透露:
2025年,问界会继续锚定豪华车阵营,M9锚定豪华车销量持续第一;同时下一步将发力出海,冲刺海外市场新能源汽车倍增计划。
以及,三年内,赛力斯新能源汽车将向百万量级目标冲刺。
赛力斯过去一年的崛起,车圈有目共睹,赛力斯也从未避讳谈起成功的一大因素——与华为绑定。
40年造车老兵的造车之路
1986,23岁的重庆人张兴海,以弹簧和减震器起家,投资创建了巴县凤凰电器弹簧厂,随后业务逐渐拓展到摩托车业务,并建立了渝安集团,这是他的第一次创业。
2003年,自主品牌汽车崛起,张兴海抓住了这个机会,与东风汽车合资组建 “东风渝安”,生产东风小康品牌微车,也就是小康的前身。
3年后重庆小康正式成立,标志着张兴海的第二次创业。
时间来到2016年,小康股份成功登陆A股。然而,微型车市场利润微薄,公司股价常徘徊在10元/股上下。
因此,也是在2016年,公司决定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全面转型,53岁的张兴海开始了第三次创业。
起初,转型的进展并不算顺利,直到2021年才等来公司的转折——小康股份与华为达成合作。
双方最早推出的赛力斯SF5,在市场上并没有激起浪花,由此,双方决定进一步加深合作,以新车、新技术、新品牌的方式进入市场,问界品牌应运而生。
第一款车问界M5,创造了当时销量最快破万的新能源纪录。
2022年,公司名正式从“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现在的“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然而,尽管有了起色,两款车的销量却没有预想般的突飞猛进。
问界M5,除了2022年8月首次月销突破1万辆后,销量始终平淡;问界M7,上市后的销量也不突出。
直到2023年9月问界新M7的发布,让M7的销量起死回生,上市后第二个月销量破万,2024年1月直逼3万台。
2024年,赛力斯正式腾飞,问界M9的大爆,一举成为问界最热卖的车型。
可以说,与华为的绑定,为赛力斯带来了颠覆式的改变,依靠华为全栈技术,问界拥有了强大的竞争实力。这也让双方的联结愈发紧密,赛力斯还豪掷115亿入股华为的子公司引望。
一路走来,市场上的声音从早先的质疑,到后来的赞许,再到如今“一界难求”,“赛力斯”的名字,早已成为这一全新合作路线的标志。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车企,赛力斯第一个走向华为,而双方合作也是在数年的磨合与试错中,经历了“SF5”阶段和“M5”阶段,才成就了如今问界这一大爆品牌。
不过,胜利不总会一成不变。
特别是车圈的竞争格局瞬息万变,如今各路神仙入局打架,任何可能出现的下一个爆款,或许都会在车圈掀起一场变革。
与此同时,华为的朋友圈正在有更多车企加入,赛力斯已不再“一家独宠”,华为的精力以及资源正在分散。
2025年一开头,市场销量已经给赛力斯敲响了警钟:
今年前三个月,赛力斯销量三连跌,一季度累计交付5.46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下降42.47%。
这意味着想要保持竞争力,单靠抱紧华为已不足矣,赛力斯需要用自己的思考,开启一个新阶段。
这次的赴港二次上市,就是赛力斯增强独立性的一个证明。
赛力斯赴港上市,额外获50亿增资
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其实简单点说,就是自身掌握差异化技术。
技术意味着更多的研发投入,也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支持。
这正是目前赛力斯关注的重中之重。
从赛力斯过去的研发投入来看,2022年到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3.13亿、16.96亿以及55.86亿。
2024年,赛力斯的研发投入已经开始猛涨,不过所占营收比重为4.2%,对比小鹏的16.8%、同样盈利的理想的7.6%,占比并不算多。
另一方面,赛力斯亏损4年后刚实现盈利,此时加大研发力度,必然会对利润造成一定影响。
并且赛力斯2024年负债率达87%,明显高于行业平均的50%~70%区间,其中应付款高达685亿,同比增长127%,意味着赛力斯实际还背负着不小的压力。
外界普遍认为,如果一家公司的产品交付能力下降,那么这样的负债率,可能会给资金链带来一定压力。
因此,赛力斯需要更多的外部输血,来为后续研发提供充足的资金储备——上市募资,其实就是一个常见的选择。
很多头部车企,包括比亚迪、吉利、长城等都是多地上市。
赛力斯也在招股书中透露,这次IPO的募集净额将用于三部分:
- 70%用于研发投入,包括新车型、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技术等;
- 20%用于开拓海外市场、渠道,以及扩大超充网络;
- 最后10%用于营运资金。
同时,赛力斯在递交招股书同时,还披露了一笔新融资:
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交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农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等战略投资者,计划将共同对赛力斯汽车增资不超过50亿元。
赴港上市,实际更像是赛力斯新一阶段的起点。在华为光环下,能否迸发出独特的竞争能力,才是赛力斯的终极考验。
招股书传送门: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