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港股最重磅的IPO没有悬念,属于宁德时代。
这家横扫全球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市场的新能源霸主,将在5月20日(下周二)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
刚刚,宁德时代在港交所发布公告,计划在5月12日-5月15日开启招股,拟发行1.18亿股H股,发行价格上限为263港元/股(折合人民币约244.8元/股)。
募资总额预计将达40-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90-362亿元),成为近年来港股市场体量最大的IPO之一。
但这场轰动资本圈的IPO,仅仅是宁德时代故事的开始——
在全球新能源浪潮的催化下,这家福建企业,正将“电池”变成中国制造最具想象力的出海武器。
3个月速通港股上市
从2月11日递交申请,到5月12日正式招股,宁德时代仅用3个月,完成了港股上市全流程,创下近年来中概股境外发行备案的最快纪录。
宁德时代这次的港股定价策略也极为强势:
上限发行价263港元,几乎贴近其A股价格(5月8日收盘价),这其实也是宁德时代对自身估值、市场吸引力的高度信心。
特别是在如今背景下,资本市场波动正在加剧,宁德时代仍能以高位定价高效募资,主要就是强有力的业绩指标做支撑。
据招股书显示,2024年,宁德时代营收3620亿元,同比下降9.70%;但归母净利润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15%;毛利率连续6个季度攀升至24.4%。
现金储备方面,其经营现金流也连续两年突破900亿元大关,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超过2000亿元。
这一增长势头,在今年更显亮眼,2025年一季度,宁德时代单季营收847.05亿元,同比增长6.18%。
一季度净利润高达139.6亿元,同比激增32.85%,创下单季利润历史第二高,仅次于上一季度的147亿元,大致相当于每天净赚1.5亿。
此外还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宁德时代自A股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近600亿元,2023-2024年分红率连续两年保持50%高位。
2025年,宁德时代还启动最高80亿元的回购计划,截至4月底已完成15.5亿元,形成了资本市场回报与业务扩张的良性循环。
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和储能领域“双冠王”的硬实力——
援引SNE Research的数据,2024年宁德时代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高达37.9%,连续8年稳居第一;储能电池市占率36.5%,连续4年全球登顶。
在能源行业,成立于2011年、算得上“年轻”的宁德时代,是怎样一步步走到全球前列的?
宁德时代凭什么成为全球巨头?
若将宁德时代的成功归因于单一因素,无疑是片面的。
全面总结宁德时代的成功轨迹,这家能在短短十余年间从行业新秀跃升为全球巨头,凭借的是一套难以复制的“组合拳”。
首先,是全链条技术壁垒与创新基因。
宁德时代在锂电池领域的研发投入,堪称“疯狂”。
2017年至2024年,公司累计研发费用超700亿元,手握近4万项授权及在申请专利。
从麒麟电池到神行超充电池,从滑板底盘到巧克力换电模式,其产品矩阵覆盖乘用车、商用车、储能、船舶甚至航空器。
第二点,就是在第一点的基础上,快速完成全球化布局,以及巨头客户绑定。
宁德时代的客户名单,几乎是一份全球顶尖企业的“荣耀榜”:
宝马、奔驰、大众、丰田、特斯拉、蔚来、理想等车企巨头,NextEra、Synergy等储能龙头,乃至中石油、国家能源集团等传统能源巨擘,全都包含在内。
截至2024年,宁德时代的海外收入占比达30.48%,服务网络覆盖64个国家,拥有13座全球生产基地。
其德国图林根工厂,成为欧洲首家获得大众集团电芯认证的电池厂,匈牙利基地投产后将直接辐射东欧市场。
这种“本地化生产+深度绑定”的模式,使其成功规避贸易壁垒,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核心节点。
第三点,则与其长期战略和生态闭环有关。
早在2023年,宁德时代便发布“零碳战略”,目标2025年实现核心运营碳中和、2035年覆盖全价值链。
为实现这一目标,宁德时代的动作不仅限于产品端,还贯穿于上游矿产投资、电池回收、绿色制造的全套环节。
一句话总结,就是“技术是矛,布局是盾,零碳是魂。”
这三者的协同,让宁德时代在成本、效率与可持续性上建立起护城河。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面对比亚迪的刀片电池、LG新能源的固态电池围攻,宁德时代仍能保持“全球每三辆新能源车,就有一辆搭载宁德时代电池”的压倒性优势。
谁在为宁德时代站台?
资本市场的嗅觉向来敏锐。
这次宁德时代的全球发售,由美银证券、中金公司等顶级投行联席保荐,承销团汇聚高盛、摩根士丹利等10家国际机构。
同时,宁德时代还吸引了一众全球顶级“基石投资阵容”,其中不乏重量级国家队和国际巨擘:
能源巨头中石化、中东“石油资本”科威特投资局(KIA)、高瓴资本、瑞银资管等机构,纷纷前来为宁德时代站队,特别是其中还包含港股少见的大额基石认购。
△宁德时代部分基石投资者
据披露,基石投资总认购金额最高达203.71亿港元,占募资比例超过40%。
这些名字背后,其实暗含着能源转型时代的权力重组逻辑。
中石化的入场,最具象征意义。
这家传统石油巨头斥资数十亿港元认购,与其说是财务投资,不如说是对自身转型的押注——
从“卖油”到“储电”,中石化需要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与换电网络,支撑其加油站改造计划。
国际资本的选择则更显务实,高瓴资本连续多轮重仓宁德时代,看中的是其技术迭代速度与全球化能力;瑞银资管、橡树资本等,则将其视为“碳中和”主题下的核心资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IPO的定价接近A股价格高位,但依然获得超额认购,背后就是投资者对宁德时代“盈利能力+增长潜力”的认可。
宁德时代的上市,恰逢全球能源权力从“产油国”向“产电池国”转移的临界点,其投资者阵容证实,表面上这是一场资本的狂欢,内核却是一场能源革命的里程碑。
对产业而言,这是一次“中国标准”的全球输出。
过去,全球汽车工业的话语权掌握在德日美手中;如今,宁德时代通过电池技术、换电模式、零碳解决方案,正在重新定义新能源时代的游戏规则。
其匈牙利工厂的落地,不仅是产能扩张,更是将中国制造体系、技术标准与管理经验,植入欧洲腹地。
对竞争格局而言,这是一场“软实力”的较量。
电池产能已成为新能源竞争的战略资源,欧美都试图通过政策扶持本土企业,而宁德时代的全球化布局,正在打破这种围堵——
通过技术授权、合资建厂、本地化供应链,其将自身利益与合作伙伴深度绑定,形成有韧性的商业生态。
这次港股上市,一方面是巩固宁德时代全球地位的资本动作;另一方面,也被视作公司“全球化下半场”的开局哨。
从宁德到全球,从动力电池到储能系统,从代工电池到品牌溢价,宁德时代用了不到十年,建起了中国新能源最坚固的护城河。
这一次进军港股,是宁德时代技术、资本、市场“三重出海”的缩影,更是全球新能源产业竞争,下一个战场开启的信号。
招股书传送门: https://www1.hkexnews.hk/list...\_c.pdf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