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又被推上舆论风口。
很奇怪,这家上市刚满一年,不但在2024年交出最强业绩,还在今年一季度继续刷新自己的最好纪录。
特别是极氪品牌,整车毛利率已达到21.2%——行业内普遍认可的盈利线标志;吉利方面透露,在香港会计准则下,极氪科技实际在一季度已盈利5.1亿元。
但就在这个高光时刻,吉利一纸公告,要把极氪私有化收购,着实让人意外。
不过细想之下,公告和报价函已出,极氪最终是否回归,其实悬念并不大。
细看极氪最新的一季度财报,端倪就在其中。
最好业绩里的沉重“包袱”
极氪与领克完成合并后,在今年一季度再次交出了最好的财务成绩。
交付方面,极氪科技(极氪品牌+领克品牌)一季度总交付114011辆,同比增长21.1%。
其中,极氪品牌交付了41403辆汽车,同比增长25.2%。
领克品牌则交付72608辆汽车,同比增长18.9%,特别是新能源渗透率已达52.4%。
交付量的增长,给极氪科技的各项核心指标带来增量。
第一季度,极氪科技总营业收入为220.19亿元,同比增长1.1%。
收入结构中,86.7%的收入来自汽车销售,车辆销售额为190.96亿元,同比增长16.1%。
另外的29.23亿元收入,则来自其他销售和服务,同比下降了45.2%。财报对这部分下降做出的解释是,主要由电池组、电动驱动系统的销量和单位价格下降所致。
细看汽车板块业务,极氪、领克品牌的车辆销售收入,分别为99.87亿元和91.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2%和10.1%。
同样实现增长的还有毛利水平,极氪科技一季度毛利达到42.13亿元,同比增长18.8%;综合毛利率为19.1%,较去年同期上升2.8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纪录。
而汽车业务上,公司整车毛利率达到16.5%,同比提升3.4个百分点。
特别是极氪品牌,整车毛利率达到21.2%,同比提升6.8个百分点,超越了理想,排到新势力品牌第三(以2024年报数据比较)。
但在最好的业绩之下,增长指标以外,拖后腿的“包袱”也无法忽视。
其中一个就是,极氪仍处于亏损中,一季度净亏损为7.63亿元,同比已大幅收窄60.2%;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后,调整净亏损为6.4亿元,同比下降66.5%。
直观数据上,极氪实现了亏损明显收窄,今年可能将有希望实现季度收支平衡。
不过,目前这种收窄,更多还是规模效应的作用,而非核心技术的溢价。
单车均价的走势也能验证这一点:
今年一季度,极氪品牌的单车均价约为24.12万元,同比微增0.90%。
但由于为应对内卷的价格下调,以及车型结构的调整,和之前三年的平均水平相比,极氪单车价格还是有所下降。
另外,亏损还和较高的支出有关,特别是在研发方面。
今年一季度,极氪研发费用达到29亿元,同比增长50.6%,规模上相当于零跑过去一年的研发费用。
2024年,极氪在研发方面累计投入97亿元,同比增长16%,在新势力中仅次于蔚来和理想。
当然,可能会有人说,现在亏损在新势力中并不稀奇,不见得就是极氪的“包袱”。
事实的确如此,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极氪除亏损以外,当前还要面临现金储备的压力。
截至一季度末,极氪科技现金及等价物、受限现金为98.9亿元,普遍低于其他新势力水平,用理想作一个直观对比,后者这一项金额还有一千多亿。
并且现在,极氪的生产仍要依赖吉利代工,其资产负债率高达1.4倍,目前是行业最高水平之一。
这就导致极氪陷入到一边仍需输血,一边又不得不大把花钱的现状。
另外,极氪作为上市公司,还要顾及市场及投资者的风向。
然而自去年5月上市以来,极氪的美股市值就一直被低估,现在75亿美元(约540亿元)的市值,甚至低于Pre-A轮融资时的90亿美元(约649亿元)估值。
目前极氪市销率(市值/销售额)仅为0.7倍,低于蔚来的0.9倍、理想的1.4倍以及小鹏的3.3倍。
风光之下,压力也不小。特别是现在车圈竞争如此激烈,用吉利的话来说:
市场没有容错的机会了。
时间不等人,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吉利火速出手了。
当然,吉利决定私有化极氪,原因也不止在极氪身上。
私有化会带来什么改变?
5月7日,吉利汽车在港股突然发布一则公告,向极氪提交了非约束性报价函。
简单概括,就是吉利计划以每股2.566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5.66美元,对极氪进行私有化收购。
如果完成私有化,那么去年5月刚上市的极氪,将成为吉利汽车的全资附属公司,并从纽交所退市。
关于私有化的消息发酵一周多,事情走向正备受市场关注。在财报业绩会上,吉利透露了这场合并的前因后果。
吉利汽车控股行政总裁、执行董事桂生悦透露,如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环境日益复杂,但吉利内部还存在一个阻碍因素——“品牌小而散、散而乱”。
特别是对于已经独立上市的极氪,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吉利发现了两大问题:
其一,是整合效率低、沟通成本大,两家上市公司,决策需经由各自股东推进,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进展。
其二,就是利益目标不完全一致,两边有各自的员工激励机制,这可能会导致不同团队间,为争取利益而影响整体运营效果。
把极氪并入吉利体系之后,这些问题就会得以解决,并且还会在效率上发挥更多优势。
有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是今年3月更新的智能化体系。
从2021年成立,到2024年上市,极氪的成长速度是独一份的存在,但和其他新势力相比,这家车企的确稍显“年轻”。所以短期内单凭自研追平头部水平,难度太大。
为了追上智能化,极氪选择了一边自研,一边与外界寻求合作——
其自研浩瀚智驾系统,与千里科技两方力量融合,共同开发出最新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千里浩瀚,极氪由此一夜进入智能化第一梯队。
不过,千里浩瀚并非极氪独有,而是被吉利用于所有品牌车型,用一套智能体系把各品牌打通,这样从上到下既能共享最前端的技术,又能省去研发资源浪费。
这种整合思路,吉利之前就已经开始尝试,极氪和领克合体其实就可以看作是为大合并试水,双方已经在研发、供应链、渠道方面实现共享,现在来看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据极氪CFO袁璟透露,通过研发力量整合、共用智能辅助驾驶平台,双方已经降低约15%的研发费用。
所以,如果极氪实现回归,对吉利整个体系而言整合效果会更好,据吉利汽车集团CEO、吉利汽车控股执行董事淦家阅预估:
完成整合后,集团将实现整体效益超5%,研发效率、管理效率及营销效率将提升15%-20%。
其实结合吉利的一系列动作,极氪和领克合体也好,回购极氪也好,不难发现这更像是一场早有预谋的“大合并”序章。
对极氪自身而言,不再为投资者带来的短期业绩考核分心,可以有更多空间和自由度,专注打磨产品、冲刺技术,目前存在的“包袱”即将被砍掉。
对吉利来说,整合完成后,不止拥有一个“最像传统车企的新势力”,还能用一个协同效率拉满的智能化平台,撑起更多的智能化品牌。
所以,极氪的私有化,也许不只是一个品牌的拐点,更多还是吉利体系重构的分水岭。
现在车圈内,一个未宣之于口的共识是:
在智能化电动化的冲刺中,谁先完成内部统一,谁就能跑得更快。
极氪,只是开始。
但问题是,智能纯电品牌极氪,纯电已经“浩瀚”,智能即将“千里”,那曾经为自研堆积的研发,是不是也要面临新的选择?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