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Obvious travel advice
原文作者:dynomight
本文永久链接: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46584187
译者:ChatGPT
校对者:Fw恶龙
- 心态比目的地更重要。
- 比起去哪里,更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去。
- 很多新情侣在交往几个月后,会选择来一场短途旅行,但这往往以一场灾难性的争吵告终,甚至可能导致分手。我的看法是,这其实是旅行的“本来用途”——人们本能地想用这类旅行来测试彼此之间的关系。
- 除非每个人都轻装上阵,否则轻装上阵就没什么意义了。
- 有些人对旅游有一种奇怪的焦虑——“我是一个旅行者,不是一个游客”之类的。别这样。
- 文化在很多细节上都很不一样,比如:说话的音量、是否排队、人与人之间保持的距离、进商店的行为规范、体味的接受度、什么时候可以擤鼻涕等等。了解这些差异很重要——既能避免冒犯别人,也能在别人“看起来怪怪的”时不被冒犯。
-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规则”,比如:点饮料是在餐前还是餐后、什么时候喝哪种咖啡、吃面条时是否可以发出声音等等。你看得多了会觉得这些规则很荒谬,但人生苦短,我建议你大多数时候还是顺应一下。
- 语言不通时,非语言的信息(语气、肢体动作、穿着打扮)在别人对你的判断中变得更重要。
- 可以考虑比平时穿得稍微体面一点。
- 有些地方会卖“旅行专用”衣服,比如那种快干的尼龙裤,拉链一拉就能变成短裤。虽然我认为你应该坚持自我,但老实说……如果不穿这种衣服你可能会更舒服一点。
- 你可以在洗手池里洗衣服。我觉得几乎每个人都这样做,但大家好像都不说而已?
- 穿在身上的衣服干得比挂起来的快得多。
- 偏远街区的小餐馆,往往更倾向于“让顾客满意”的策略;而斗兽场对面的咖啡馆,基本都是“先把人骗进来”的策略。毕竟,大多数顾客不会回头光顾,所以在他们点餐之后再投入资源服务他们,对店家来说是“浪费”。别怪他们,要怪就怪冷酷的市场逻辑。
- 如果有店员在门口拦人进店,那他们几乎可以确定是在用“先把人骗进来”的经营策略。
- 如果一家店外表看起来不咋地,但顾客很多,那它大概率在某个方面是出色的(比如食物、氛围、价格或地段)。
- 有些地方尽管大部分菜品很一般,当地人还是爱光顾,因为他们知道哪些菜好吃。
- 菜品的差异远远大于人的口味差异!
看评论时可以考虑:
- 按最新评论排序
- 多看图片
- 考虑一下评论者的族裔背景
- 如果某个评论特别打动你,可以看看那个人其他的评论风格,看看他是不是总是这么夸。
- 有些城市(比如纽约),线上评分惊人地准确;而另一些(比如巴黎)则完全是乱来的。我不太理解这种现象。(评分不准让人烦,评分太准让人觉得没有人性。)
- 旅行不总是有趣的。飞机和机场显然不有趣,但即使只是身处异乡,很多时候也会有点疏离感。所以别指望旅途中时时刻刻都很开心。
- “开心”这件事其实很容易腻。
- 如果你花很多钱,住特别贵的酒店之类,是可以大大减少旅行中的不便和不确定性。但那种体验会让你觉得好像根本没离开“全球资本主义一体化”的世界。
- 尽管澳大利亚人口只占全球的 0.3%,但他们好像出现在全球每一个旅游景点,比例高达 10%。别被这个“视觉错觉”吓到。
- 别被强迫。如果你刚下车,酒店员工不问你就抢着帮你拿行李,那你一点也不需要觉得应该给小费。他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 如果您喜欢僻静的海滩或徒步旅行,那就早点起床。
- 在热门景点附近的自然景观(海滩、步道、观景点)往往会被游客挤爆,但其实旁边有很多差不多的地方却几乎没人。
- 刮风的时候,沙滩伞是很危险的。大多数人不知道怎么固定伞,遇到强风简直就是飞镖。尽量别坐在风下的位置。
- 人在喝水之后,是要上厕所的。所以如果你要去一个很难找厕所的地方,也许别喝太多水。
- 准备一些小袋子(我喜欢那种纸铝封口袋),里面装点止痛药、抗过敏药、感冒药、活性炭片等。再装一包创可贴,随身带着。
- 年龄越大,时间过得越快。你会想——这是生理现象,还是因为小时候新鲜感更多?旅行在某种程度上能回答这个问题——当新鲜感变多,时间就会放慢。
- 我最喜欢旅行的一点是:它能让我换个角度看“日常生活”。我为什么要这样生活?我做的工作是我真正想做的吗?我是不是应该围绕一个“主题”写博客,而不是写我最近感兴趣的东西?这些思考很健康,但好像……也跟旅行本身没啥关系?如果要专门设计一种体验,来激发这种思考,应该是什么样子?
- 那种艰苦的一周徒步+露营旅行,特别能让人重新珍惜屋顶、床、炉子、热水澡和马桶。但这种“感恩”往往只能靠“剥夺”来获得,而且对我来说,这种感恩感的半衰期太短,感觉最后反而不划算。
- 如果不确定,就假设别人其实没那么想听你讲旅行故事。不过,人们可能会喜欢听你去过他们家乡的事。而如果你们都去过某个地方,那就是最靠谱的聊天话题之一。(第一名:宠物。)
- 这个世界需要一套理论,来解释为什么有些国家爱看配音的外语片,而有些喜欢字幕。大趋势好像是大国偏爱配音——也许是因为配音成本可以摊到更大的市场上?但例外也很多。而在英语国家,配音简直是文化灾难。为什么?也许是因为《燃烧女子的肖像》比《变形金刚》更值得保留文化原汁原味?
- 公交车的风景往往比地铁有意思得多。
- 时差没法“战胜”——每天顶多适应 1-2 小时。我更在意“能运转”,所以通常会允许自己在前几天作息紊乱一点。有时候凌晨 4:30 起床去散步,还挺有意思的。
- 如果你在旅行结束后马上要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比如面试或者结婚),可以在出发前提前调整作息,适应时差。 如果没法提前调整,反而你在到达的第一天可能状态更好——因为你还有比较多的“剩余体力”。
- 长途飞行时,千万别喝酒。它会干扰你的睡眠,而那正是你最需要睡好的时候。
- 大多数人都错选了靠走道的位置。他们迟早会发现这个错误——在此之前,记得好好利用这个机会。
- 很多看起来很会旅行的人,其实只是特别擅长“感官体验”——他们能关掉内心旁白,让景色、声音、气味自然地涌进来。我天生不太会这样,但如果我刻意去做,其实也不难,甚至会有点震撼。
- 别把“稀缺”错当成“价值”。一个真正悠闲的下午躺在公园里(是真的悠闲那种),可能已经是人生最美好的体验了。
- 旅行让人更珍惜:稳定、归属、规律、社区、关系,还有——在家做饭。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