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请输入图片描述

采访者/风起青平

导语:本期采访对象蒋程宇,87年生人,活跃于科技极客圈。他制作的上古观察者、会唱歌的马克杯、特雷门琴、奔跑的马里奥等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1年,他发起的“一公斤电子”的公益活动,让人隐约看到一座可连接技术社区和社会公益的全新桥梁。而新近涌起的智能硬件热潮中,他又率先开始了基于光固化技术的3D打印机研发。

蒋程宇从6岁开始接触电子领域,在祖母的带领下完成了一台设计精巧的毛发湿度计,小学阶段就已经可以独立搭建室内电路、制作功放和短波电台。这个“高智商极客男”并不局限于专业领域的探索,而是眼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出于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兴趣,他广泛涉猎了政治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后现代理论等方面的书。而无论是“一公斤电子”对物理教学的改革试验,还是3D打印机即将带来的制造业革命,都将代表着技术可能给社会带来的更广阔、更深层次的变革,这也是技术在当下这个时代的巨大魅力所在。

题图来自于威海的骑行之旅,蒋程宇给这张照片命名为“Nirvana.Viaje”(西语:涅槃.旅行)。灵感源于一部阿根廷电影《El Viaje》,这部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讲诉了一位17岁少年骑单车穿越南美大陆的冒险之旅。通过技术发现未知的世界、创造不存在的美好事物,或许跟这旅程一样,是一场介于幻象和真实之间的,更具神话色彩的冒险。

  • 技术人攻略:为什么会对做“3D打印机”感兴趣?你们的产品和市场同类产品相比有什么优势?

一两年前我其实不太看好3D打印机,但我身边的朋友们一直都在做,我慢慢也开始关注3D打印的走向。传统的桌面3D打印就是三个电机拖着一个打印头,从点到线到面,最后形成3D打印体。用这个方法做东西非常慢,因为需要从零维的一个点开始运动到三维。我和朋友们探讨这些问题的时候,大家普遍认同未来的3D打印不仅仅是这样,更好的方法是通过整个平面去成型。去年,我注意到可以用光学的方法做3D打印,这是最经典的3D打印,可以通过激光去一点一点凝固树脂。这让我直接产生了这样的思路:首先通过一个面、一个面的曝光,从零维就到了二维,随后再一个面、一个面曝光,就可以实现非常快速的三维输入。我和朋友们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和讨论,觉得这样的思路可行,便开始正式尝试做3D打印机。

我们计划三到四个月之后推出产品。总的来说,我们的优势是速度快、精度高。比同类产品大概能快10到100倍,目前一般厂家打印一个物件以小时来计算,而我们则以分钟来计。因为我们是以面为单位来成形的,物件打印的速度只和它的高度有关,而其它厂家的速度取决于物件的体积,体积越大,消耗时间越长。

  • 技术人攻略:业界现在对包括3D打印在内的智能硬件关注度很高,你觉得硬件复兴的原因是什么?

硬件复兴的技术基础,就研发本身来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重要的差别在于现在和十年前的产业格局不一样了。往前追溯到20年前,通讯领域发生很大的变革,大家通过光纤来传输匪夷所思的距离,以致可以把光纤一直连接到普通居民楼道,让普通人可以用非常低的成本去打越洋电话,用非常低的成本去进行任何互联网的活动。此时最关键、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生活可以更加快速地接入网络、进入信息时代。

10年前WiFi开始流行,标志着一种很重要的产业转变,研究人员开始把更多的技术方向转移到无线射频领域。射频数据服务开始受到更多关注,从WiFi、蓝牙、Zigbee。尤其是小功率、低功耗的短距离数据通讯无线电,在最近10年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这使得我们现在有很多非常好的低功耗、高连通率、数据安全性高的射频硬件。它们不仅可以大规模上市,而且价格很低,低到1美元以下甚至零点几美元。这样大多数硬件设备都可以很好的无线互联,进入信息世界。

另一方面的变革是摩尔定理开始发生在微小尺寸的嵌入式处理器上。摩尔定律一直到5年前,还集中发生在通用处理器上,然后这个定理开始迁移到手机端。随后这种现象继续蔓延,尤其最近5到8年内,嵌入式硬件领域开始受到摩尔定理的显著影响。记得10年前,我读高中时开始做机器人,当时买的处理器和X86个人电脑的处理器差别不大,但在8年前,我们用的处理器开始和时代接轨了,有非常丰富的片内外设,速度也稍微快一些了。而再到最近五年的时候,指甲盖大小的处理器开始嵌入ARM,可以跑几百兆的主频,成本也低到了一、两美元。当成本继续往下降的时候,很多新事物就会发生了。所以从硬件体系结构的发展来看,这是一个产业界的溢出效应,大家首先把具有无线互联、强大计算能力的设备塞在卫星里,接着再塞在个人PC里,随后是笔记本里,再塞到手机里,最后再把它嵌入到更小的设备上,使得非常小的设备平台,也具有很好的运算能力和无线互通的能力。

再有就是软件和互联网产业研发的“溢出效应”,约20年前,大家都在开发桌面端软件,当时苹果电脑可以实现丰富的字体显示(这是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意味着在个人PC上要去处理复杂的贝塞尔曲线,这在当时属于非常稀薄的领域)。然后则是象Office这样的OA自动化办公软件开始大规模的使用,再到无处不在的PC正成为一个社会的基础信息设施,可以承载非常多的数据库应用。再到最近10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手机端应用APP的流行,人们的交互界面开始从PC机转移到触摸界面,这中间其实标志着很多技术和产业转移。随着电脑屏幕上能够做的事情已经被完成得越来越多,大家开始需要从线下获得更多数据进入信息世界,导致更多的开发密度会展现在屏幕之外。同时对于嵌入式智能硬件来说,它可以自动去收集并处理大规模数据,再发现中间的表象和本质,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 技术人攻略:你对智能硬件是怎么理解的?它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怎么样?

对于智能硬件的理解,可以先从一个相反的角度来思考:过去的设备为什么不智能?比如在一个房间里,过去没有任何设备是联网、有传感器的,比如水龙头,似乎很少见到智能水龙头,可以监测每一滴水的流量等。所以我想应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才能知道智能硬件未来会怎么样。

过去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过很多看起来不错的应用,但结局并没有成就伟大的产品。所以对于硬件来说,我们一定要看清楚这样的问题:我们到底有多么需要智能?硬件到底有多大程度需要智能?

我们可以发挥想象力,智能硬件发展的一种极致无疑像黑客帝国那样,里面整个环境的物理量、变化数据都是可以采集、计算的,人类的整个生活都被虚拟到某个硬件中。这个情形好比先就最理想状况画出一条“上确界”,然后一步一步往下推(即任何设计都不超越最好的情况),直到找到你的“下确界”。这“上、下确界”之间就是你从事智能硬件开发的空间。随后我们从黑客帝国般的上述划分空间跳出来,回到现实,看看哪些数据是技术上可以采集到的,可以用它来具体做什么,随后再从市场、商业现实的角度考虑,哪些东西做出来成本可以保证,并且能够有足够大的用户群体,最后再从这个范围内看看值得做的东西有哪些。用这种方式罗列的智能硬件清单,随着时间的推演,会慢慢起变化。

说到智能硬件的未来趋势,我们回顾过去五千年里边,我们基本上没有任何屏幕,唯一能交互的就是人,当时如果你身边有个仆人的话,他一般能知道你身边所有的事情。所谓PDA、个人电子助理的意义也是这样,它了解你,并能帮你去安排各种事务。所以智能,不管它的形式是智能硬件,还是别的什么,我们所谓的智能环境最终极的情况应该是,我不需要看到它,但它自己知道如何帮我去安排所有事情,并以合适的方式告诉我,或者用合适的方法对环境做个调整,这就足够了。智能硬件的终极情况应该是这样。

  • 技术人攻略:根据我的采访经验,发现“极客”不同于沉默、内敛的软件工程师,他们往往比较健谈,视野也十分开阔。你怎么看这一现象?

事实上,这是产业社群分工与分野上的差别。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只能做所有领域中狭小的一部分,很难同时有时间去发展很多事情。所以对于典型的产业工程师、开发者来说,通过花很长的时间在一个领域内一直做下来,并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但另外一方面,这丧失了非常多的视野,因为他没有时间、精力去顾及,比如技术所产生的社会变化、技术本身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而对于极客群体,我的体会是,他往往是参与专业领域特别早的人,所以他会比其他人有更多的容量和空间去了解更多的事。以致当别人在一个领域刚刚入门的时候,他往往已经很熟悉了,进而可以关注其他的领域,并把不同领域的思考和方法整合在一起做更加宏观的思考。所以对于极客,首先他要十分专业,能更加深入到某一个领域。其次,他拥有有一定的空间,可以去看到不同技术方法对社会的影响。最后,他要有一定的背景和能力,去思索可以用什么样的形态去发挥技术的作用。

  • 技术人攻略:作为一名科技极客,你的成就感来源于什么地方?

这个世界中令我兴奋、值得去追求的事情来自于两点:发现和创造。即去发现未知,并为知识的传播做出贡献;同时去创造现在还不存在的事物,并且它会对人们或者社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

  • 技术人攻略: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技制作?

6岁的时候,我祖母手把手带我做了一个很精巧的毛发湿度器,它通过测量头发的形变(一般百分之一到百分之零点几),来估算空气的湿度。我祖母、祖父都是研究物理的,他们这一辈经历了很多政治风波的动荡,以致没有充分的空间为社会做贡献,但对知识的渴求和技术创造的热情始终存在。他们的情怀也感染了我,我从小看了很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气象学为主,因为家里有很多这方面的手册)。随后我开始学习制造仪器。我一步一步按照祖母的指点步骤完成了这个毛发湿度器。对于工作原理,我当时并不完全理解,甚至可以说,是几乎经历了近10年的消化体会,我才逐渐意识到那是一个做得相当精致的仪器。之后则是祖父带我开始尝试一些电子实验,诸如有线电报等。

  • 技术人攻略:能否谈谈自己单独完成一个作品时的情景?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自己搭建了一个室内电路。当时我家阳台有个没有配电的封闭式空间,我想用它来作为自己的独立实验室,所以需要解决一下供电问题。我买了一堆的开关、插座、灯、熔断丝等,按照电工配备方法手册的指导,开始比较规范的电工操作。这些活说来很简单,但这是我走上独立制作之旅的开端。要说到电子学入门,要从我10岁左右得到第一块万用表算起,约半年后我做出了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有源电路,就是功放,相当于现在常见的随身小音箱。随后我开始做起了无线电台。基本上那个时代的业余电子爱好者,主要玩的就是电台、无线电和音响。我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作品,是小学毕业时做了一个三瓦的短波电台,会自动排MO5、MO3的电报,差不多可以传播五六公里。

  • 技术人攻略:当时大家看到这个有什么评价?

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事。当时我没有把它做成一台完整的机器,但整个实验都成功了,在离我家差不多整个街区的范围内,我都会收到它的信号,甚至对周围的电视等设备的干扰还挺严重的:只要它一打开,隔壁邻居家的电视都会开始闪,也包括所有的收音机都会收到它天线电报的噪声。原因在于当时天线的有些处理不是特别好,但是作为电台是能够用的了。

  • 技术人攻略:听说你上大学读的是数学专业,为什么不学电子类专业?

我肯定不会学电子,我觉得已经把它掌握得差不多了,透过这些内容往后看,背后都是数学定理,所以我选择了数学专业。

  • 技术人攻略:你当初为什么要发起“一公斤电子”这样的公益项目?

约3、4年前,我开始比较关心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变革的问题。现在是一个快速变化、动荡的时代,充满了与理论逻辑截然相反的现象,这促使你产生了一种希望把它们搞明白的欲望。一种方法是关注新闻,但新闻是一种表象,看得越多越没用;另外一种方法是站在前人肩膀上,比如从社会理论的角度去了解更多的事情。当时我广泛涉猎了政治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后现代理论等方面的书。但是这些只是从理论的视角去理解时代的变迁,所以我同时去关注了一些真正推进社会变革的公益组织。记得两年前,我看到一个公益组织“多背一公斤”在发起称为“一公斤盒子”的一个项目。这个一公斤盒子里面蕴含了美术、音乐、阅读等各类项目。他们号召骑行者、旅游者,从多带一本书、一件衣服,到完整的课程体系等实体带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我觉得这是一种很不错的变化,但明显里面缺乏理科、工科的内容。这让我觉得自己站在一个亟待被我激活的桥接点上,因为我同时了解社会问题、公益组织、技术。所以我就开始推进这个“一公斤电子”的事情。

  • 技术人攻略:“一公斤电子”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它能跨越鸿沟。比如在大学里上一堂关于模拟电子实验的课,内容往往是在一个黑板那么大的实验板上插几根线,不仅固定设备的成本很高,而且学到的也少。而通过我们的活动,从电子领域的入门到比较深的原理,需要花费的成本极低,通常一个实验小组(几个小孩)三、四堂课下来可以学到非常丰富的内容。

  • 技术人攻略:你是不是认为传统的物理学教育存在很大的缺陷?

对于传统的理工科、实验室教育,我并不是很满意。首先是缺乏经验性的教育和接触;其次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比方说电阻指的就是电阻而已,环境中任何东西,通过定义它的物理量都可以定义为电阻。而电阻器也就是那么一分钱一根的电阻器。但这个东西,你到中学物理实验室去学的时候,就变成一大块板子,那块板子它有两个插头,中间有个电阻,然后你要插两根线上去,才把电阻接入电路。到了大学物理的时候,这就变成一大块试验箱,试验箱让你在每个孔里面去插这样的东西。

  • 技术人攻略:能否谈谈“一公斤电子”的发展目标?

从目前产业界熟悉的思维角度来说,都希望投入一个事业后能出产品。但这对我们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更关注长远的规划,关注它在三到五年、甚至十年后的影响。目前我们的规划是希望在五年之内,把它运行到1000所学校,影响10万人。这10万人覆盖范围从小学到初中,他们通过我们的课程,可以加深对理工科的兴趣和了解。


技术人攻略访谈是关于技术人生活和成长的系列访问,欢迎和我们有共同价值观的你关注“技术人攻略”,邮箱 devlevelup@gmail.com,新浪微博 @devlevelup,希望能成为技术人成长的精神家园。
欢迎通过微信公众账号关注技术人攻略

请输入图片描述


技术人攻略
1.2k 声望268 粉丝

技术人攻略访谈是关于技术人生活和成长的系列访问,由独立媒体人Gracia创立和维护。报道内容以“人”为核心,通过技术人的故事传递技术梦想;同时以小见大,见证技术的发展和行业的变迁。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