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Gracia
导语:本期采访对象徐文凯@小白不是总,84年生人,是国内智能家居厂商——杭州风向标的产品总监。在此之前,他分别从事过嵌入式开发和移动互联网。虽然跨度很大,但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的个性让他在不同的领域之间游刃有余。
作为典型的技术人,他一直在寻找让技术理想落地的方式。早在几年前,他就看好O2O市场,想帮传统企业探索移动互联网业务拓展的新模式。帮客户开发的一款健康类App,上线一周没做任何推广的情况下,即获得36万下载。传统企业借助庞大的销售和服务团队,维系着上万的固定消费群体,仅人均每月的食材消费就高达数千元。守着这个大金矿,自然缺乏转型的动力。
基于初次试水移动互联网的成功经验,他走上了创业的道路。没曾想第一个月,就和合作伙伴在发展思路上产生分歧。惯有的高薪带来了思想上的包袱,在边接外包边做产品的选择之间,一下子滑入了外包的深渊。源源不断的外包项目耗尽了所有的精力,每单收入虽然已从几万起跳到几十万,可遗憾的是,再也看不到自己心中产品做成的那一天。一年后,他选择放弃这段背离初心的创业,进入智能家居行业。
攻略君对智能家居行业的兴趣来源于曾经的采访对象李雨来,虽然身为云计算初创企业的架构师,雨来在工作之余最感兴趣的话题却是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及智能软硬结合项目正在成为媒体及资本的新宠,互联网产业的溢出效应,也让这些软件行业的先知先觉者们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和热情。在今年的CES展上,智能家居的热度持续提升,众巨头纷纷携产品亮相。可期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家居将从概念变为加速落地。然而高企的价格、混乱的标准、无法互联互通的产品,却为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打上了问号。
徐文凯正在做一个开放平台,屏蔽底层的通信技术,打通数据层,让一切变得开放、可编程化,把可能性交给工程师,交给互联网。这想法的诞生多少跟他长期的思考相关,他曾就职的Creative发明了硬盘式MP3,可赚钱的却是Apple;只关注硬件的Creative岌岌可危,开放了应用的Apple却促进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同样的道理,同样的逻辑,会不会再一次在智能家居领域上演?而经历过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徐文凯,是否能成为智能家居领域的破局者?
- 技术人攻略:你的职业背景很多元化,智能家居、APP开发、和嵌入式开发并不是同一个领域,能简单介绍一下之前的经历吗?
我本科就读于南京工业大学,专业是化学。大二的时候开始接触编程,并决定把它作为未来的方向。我的C学得还可以,《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翻来复去看了4-5遍,也开发了很多基于文曲星的小游戏做练习。
06年大学毕业,顺利地进入德信软件,主要做Feature Phone上信息类软件的研发,包括浏览器、短信、彩信及Email等。08年离开。一方面是因为手上的研发项目进入尾声,另一方面是联发科对国内的手机市场冲击很大。
刚好总部位于新加坡的Creative要在杭州成立一个事业部,做多媒体芯片。于是我加入了它的全资子公司3D Labs,这家公司在显卡领域做得很顶尖,是OpenGL 2.0和OpenGL ES的领导者。08年的时候,就可以做到用300兆的ARM播放1080P的高清,当时是比较受欢迎的解决方案。
我的工作是做机顶盒上的Framework,08年的时候机顶盒市场并没有起来,最关键的问题是操控性,拿遥控器操控很不方便,内容也很不成熟。那时候Android还没有太大的市场,当时新加坡总部希望基于这个芯片做一套类似于Android的操作系统。
公司希望把操作系统做得更通用,让机顶盒也能用,于是让我去新加坡,将Framework集成进去。结果我发现这套操作系统很不成熟,实在没有可以拿得出来的东西。当时我个人利用业余时间在研究一些好玩的领域,比如3D的UI、MIDI键盘等。我花了半天时间,把自己做的这些东西移植到公司的系统上,做了一些demo,正好被Creative的高管看到了。他非常惊讶,连说这就是他想要的效果,而负责系统开发的团队目前还无法做到。新加坡做操作系统的是一个50多人的团队,而杭州的研发团队很小,只有20多人,因为这件事一下子把杭州团队表现出来了。
- 技术人攻略:你从什么时候起开始从嵌入式转到应用开发领域,有哪些体会?
Android起来之后,我们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操作系统,杭州团队开始研发芯片在 Android平板上的应用。Creative也开始意识到,iPod的成功是因为iTunes,有能力与之竞争的是Amazon,而决不可能是某家硬件厂商。如果只做硬件很难有太大的发展,于是想在平板上引入一些差异化的竞争。Creative本身在教育领域做过一些投资,旗下有很多子公司,所以选择了电子书教育平台为切入点。公司让我来带这个应用开发团队,大概有5-6个人,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转向应用开发领域。
从做APP以后,我自己的眼光变宽了。做嵌入式的时候只想如何让系统更稳定,怎么往里面加一些东西,例如3D UI,但更多思维还是定势在很小的嵌入式软件领域里面。转向做APP以后,发现外面的世界真广阔。就这样从2010年起,做了一年多。
当时我们做了多媒体书,市场上排名靠前的同类应用在界面上、功能上都不如我们,但他们玩的是互联网的思路,够快,内容也够丰富。而从Creative公司的角度,考虑的是音频来源要正版,要做得很漂亮,还是做软件的思路,而不是互联网的思路。
- 技术人攻略:听说你曾做过一个很成功的应用,一周内下载就达到36万,能介绍一下成功经验吗?
2011年的时候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来了,当时跟浙江一家减肥行业的公司合作,帮他们做了一款iOS应用。软件名字起得很直接,叫:我要减肥。没想到应用上架一周之内就达到免费榜第一名,第五天的下载量就到了36万。
后来分析成功的原因,主要是抓住了几个引爆点:一是iphone刚开始流行,大家关注新的App;二是名字起得足够直白,能够抓住用户的心;三是UI做得漂亮,比较能够吸引用户;四是上架分类选了当时还是基本空白的健康类,所以比较容易获取更多用户的关注。
36万下载量在让我惊讶的同时,也让我冒汗。当时看上减肥这个行业,是觉得它的垂直深度比较高,很多人愿意为减肥花钱。合作的那家公司在杭州做得很大,有很大的固定客户群和电话营销团队。我希望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深入的功能,在APP里面对接后台服务,把用软件的人抓回来,利用线下的营销团队,把服务落地,扩大他们的用户群。
但这样做需要比较大的前期投入,他们是一家传统企业,不愿意投太多的钱,于是就有了这个单机版的APP应用。虽然下载量很高,但我感觉自己将永远失去这40万用户,用户不是光看自己减肥之后是什么样子,而是需要后续的服务帮助他们做到,如果没有提供后续服务,用户用一阵子就会将应用卸载掉了。
- 技术人攻略:后来的创业是否和这件事情有关系?
是,基于这个应用,我觉得应该出来自己干,于是和我的同事一起开始创业。我们一拍脑袋,起了个名字叫“雪球软件”,希望事业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开始觉得这个名字很土,没想到后来“i美股”也改名叫“雪球”了。当时的创业方向是打算做习惯养成类的APP,例如减肥是其中的一类应用,某个用户照着某个食谱减肥,如果一周减了10斤很有效,就可以向大家分享这些成功的习惯。其它类似的习惯还包括:考研、课程表等。
作为技术出生的创业者,我们的包袱其实很重,拿惯了薪水,出来了却总感觉放不下,总觉得需要一个收入。刚好又有很大的诱惑,于是开始接外包,然而一陷进去,就再也没能把这个项目做成,因为再也没精力了。
外包项目一般10个里面9个不靠谱,而我会站在厂商的角度考虑,帮他们做得很完美。这样几乎不用找客户,别人自己就找上门来。这样一单接一单,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单子越来越大,从几万,到十几万,再到二十几万,甚至五、六十万。当时我们就5、6个人,利润很可观。
就这样从11年做到12年,我感觉很累,因为总在完成别人的需求,完全没办法实现自己的想法。后来陆续有一些伙伴想加入,问他们为什么想来,大家的回答竟然是:“至少比上班舒服吧。”这样下去慢慢远离了自己的初衷,创业也不再是很有激情的事情。想清楚了之后,我放弃了自己的那一半股份离开公司,因为真正应该做的项目没有做成,我再也看不到雪球可能成的那天。
- 技术人攻略:你为什么选择进入智能家居领域?智能家居的市场现状是怎样的?
互联网创业的赢利点一般是通过广告和游戏,而我却不太喜欢做这两个方向。如果找不到赢利点,没有办法变成真正生产力,就会飘在空中。我一直在寻求一个落地点,让需求转化成落地的消费。物联网的发展趋势是比较明确的,有很好的落地点。现在这家公司是硬件背景,需要软件团队,于是我带了5-6个人加入了。
最近两年大家都认为物联网会爆发,但总是找不到那个引爆点。都还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射频技术、传感技术,而没看到具体该如何应用这些技术。我个人感觉真正爆发的点不应该在通信技术上,通信技术总有一天会统一的,但统一以后怎么办。WiFi前期发展也是很不稳定,但现在已经没有人再讨论WiFi标准问题。
大家都在做控制,例如做个APP远程控制家里的电灯或空调。但如果做这样一款产品,也就是卖卖产品,我想做得更开放一点,把硬件开放出来,其它厂商只要在自己的板子上嵌入我们的通信模组,提供控制命令,就可以实现远程控制。我们先跨出了一步,不再是自己生产开关、面板、插座,而是让大家来接入我们。但这样还不够开放,说到底这样做还只是物物相连,物联网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互联网。不仅仅是走互联网的网络,还要把物联网开放给互联网。
什么叫智能家居?真正的智能应该是忘掉控制。简单说,出门上班关上门,家里的灯会自动关掉;外出阶段如果有人闯入,手机会产生警告,摄像头会自动打开;如果是屋主回家,白天窗帘应该打开,晚上窗帘是关闭的,灯亮起来。所以首先要做到信息化,然后通过智能学习,大数据分析,理解个人的生活习惯,自动调整,这才是智能。
智能家居应该以人为本。有的空调可以根据温湿度传感器调节家里的温度和湿度,但这还是以环境为主,而没有以人为主。冷和热应该是人来感受的,人体的状态并没有和智能家居统一起来。例如在熟睡的状况下,人对环境的温度感知并不敏感,但如果在浅睡的状态下,可能空调刚一关就很难受睡不着。如果能通过智能手环,探测到人是熟睡还是浅睡,再通过智能的判断来控制空调会更好。所以我们要做平台,如果只是一个手环,搜集到的个人行为习惯就只是那一个点。
- 技术人攻略:要实现这种“真正的智能”,你们是如何做的?
Gatner今年提出来十四大趋势,物联网排在第三,同时他们也提出来一个概念,那就是企业不应该把眼光局限在物物相连,不应该说Internet of things ,而应该说Internet of everything。
国内的环境下,大家做智能设备顶多是把自己的数据开放出去,缺乏一个互联互通的平台。这样点对点的连接最后会织成一张很复杂的网,而我想要把这张网打破,能不能搭一个平台来打通这些数据和服务,而不是每个产品都要通过一个APP来控制。
想清楚这些之后,我们就开始了三步走的节奏。首先把物联网抽象成互联网上的一个数据,通过网关来屏蔽具体的通信技术。然后将终端设备上的数据信息或控制信息,再进行抽象,把它们搬到互联网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控制这些设备,其它应用的接口也都可以引入进来进行对接。
第二步是解决互联网无法保证实时性的问题,互联网的网络环境会有延迟。5秒的延迟在互联网上并不严重,但是物联网上1秒就会感觉很长了。所以我们在技术架构和服务器的布局上做了技术调整,解决了实时性的问题。
第三步是真正的互联互通,数据抽象出来仅仅是能用,但是物与物之间的互通还需要一个平台。我们把所有的这些信息变成可编程化的,用DSL编写容易理解的脚本,让这些物体连接起来。例如控制某个开关面板,当主人回家时把灯开起来的同时,让窗帘自动关闭。DSL是声明式的,只需要声明我有一盏灯,有几个控制命令,有几个状态就可以很方便地实现编程。
- 技术人攻略:国内其它智能家居厂商是什么情况?国外是怎么做的?
国内做得做好的是南京的物连传感,他们的产品很多,但并没有做抽象。如果要加一个新产品互联,就得改应用。国外的贝尔金有一套WeMo智能控制系统,但是贝尔金产品之间都不能互联互通,更别说跟其它平台联通。
前些年互联网上推出了一个IFTTT,利用API为各种服务的集成提供了便利,把互联网上的各大平台融合起来了,比如把Twitter,Facebook和Flickr组合起来用,从那以后物联网界好像也找到了新方向。再回头看手机的发展,苹果让手机有了新的玩法,应用变得很重要。物联网的问题是价格高高在上,很多人接受不了,而且始终是单一的应用。如果只是厂商想到的功能,提供给消费者,即使做了再多的市场研究,也不能满足大多数消费者,所以我们选择开放。
一旦把基础的平台搭牢,就可以在上面做增值服务。开发者基于我们的平台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应用,更好玩的硬件也可以走这个渠道接入进来。硬件越来越多,应用场景越来越多,收费渠道就会越来越多。
- 技术人攻略:你的这些想法有得到市场的验证和认可吗?
我们原来的团队是做嵌入式的,很难理解互联网,现在内部首先已经对这种做法达成了认可。集成商对我们的方案最有体会,他们做智能家居装修的时候,发现没有哪家能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用户的需求会经常性的变化,需要用比较灵活的方式解决这些需求。
我们还观察到很多小企业,想进入智能平台,但是没有能力去做。于是我们从平台、解决方案和运营三个方面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案。首先提供通信模块,厂商只要嵌入到自己板子上,根据通讯接口把数据传给我们就能实现智能接入。对这这些厂商来说,一旦加了这个模块,产品的价格就翻倍了。对他们而言,产品高了一个层次,一下子跨入了智能的领域。
其次是提供多层次的解决方案,厂商如果有很强的研发能力,我们连模组都不用提供,可直接接入我们的云端;有一定研发能力的,提供通信模组,他们整合到自己的产品上就可以;有的小厂商主要做加工,完全没有研发能力,我们可以帮忙设计电路板。
第三是营销渠道共享,根据我们解决方案做出来的设备,都统一渠道销售。小厂商挨个进入苏宁很麻烦,我们可以把大家整合起来,一起进去。
我们的定位是物联网运营商,并不仅仅是为了卖设备,更希望帮大家通过共享的渠道,进行推广和提供增值服务。目前市面上也有其它厂商提出的物联网通用框架,但基本都是单一的从解决方案角度来推广,而我们不仅有解决方案,还有市场运营,从平台的角度帮助各个厂商互联互通。
- 技术人攻略:你们用的是ZigBee模组,而蓝牙4.0已经实现了低功耗,是否会有什么影响?
很多人问我们为什么选ZigBee,三年前做智能产品的时候,ZigBee是最合理的选择,现在不好说了。WiFi低功耗做得很好,蓝牙4.0的发展也很迅猛,但我们做平台的本身就是希望这些不同的通信方式能够有机融合,不是希望哪个通信技术能够替代掉另外一些,而是解决不同通信技术如何互相融合的的问题。
- 技术人攻略:对于物联网的这些想法跟你在互联网的背景有关系吗?
可能吧,也和曾经在Creative工作时候的一些思考有关系。Creative和Apple曾经因为专利打官司,我常常想,明明是我们发明了硬盘式MP3,为什么是Apple赚钱?为什么乔布斯手里一个iPod能创造几百亿美金,而Creative却岌岌可危?因为Creative始终在想着做硬件,而Apple却把应用开放出来,促进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
技术人攻略访谈是关于技术人生活和成长的系列访问,欢迎和我们有共同价值观的你关注“技术人攻略”,邮箱 devlevelup@gmail.com,新浪微博 @devlevelup,希望能成为技术人成长的精神家园。
欢迎通过微信公众账号关注技术人攻略
感谢:
感谢SegmentFault提供博客专栏及推广支持。
感谢迅达云成提供云主机及技术支持。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