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在熄灯后,静静的躺在单人的木板床上,打开爱华随身听,在夜里静静的听着喜欢的歌手的音乐入睡,是最喜欢做的事。

那时对每个歌曲的歌词都是那样了如指掌。在物质不那么丰富的年代,大多数人经常借来其他人买的磁带进行“复制”操作,精美封面并内附歌词的正版磁带在自己手里的是不多的,以至于产生了一种文化就是每个同学自己手里都有个歌本,自己把歌曲的歌词记下来,反复哼唱直到完全背出来。

学校里有大把的时间做些“无关紧要”的事,每周都能看大量的课外读物,如各种体育周刊,周报,电子游戏软件杂志,漫画,武侠小说。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在这个信息极度碎片化的时代,国内的人们似乎都相当浮躁,没有多少人再去看大部头的书了。以自己为例,高中时坚持每两周都在看的《新周刊》现在好像也腾不出时间来看了,这还是杂志。每个人似乎只有时间看看140个字的微博,再或者定期扫一下几个字的朋友圈,再没时间做一些深度阅读,长期思考。

几年前在丹佛时看到轻轨上的美国人都会拿一本比手大不了多少的书在车上看,不知现在有没有什么变化,似乎当前的国人在交通工具里最爱干的事不是玩手游就是刷朋友圈,已经彻底被手机奴役,没人在乎周边物理环境的世界。

手机加速了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浅阅读盛行。人脑在这个时代也跟CPU一样,纵向发展遇到了瓶颈,变成了横向扩展型发展。打开浏览器焦点在不同的tab页切,打开手机也在不同的app间切,一切跟多动症一样,永远无法在一个点上停留太久。

集中注意力,对于一个社会上的个体,或者在商业公司上,都是把事做成的一个必要条件。对于个人,一万小时定律定义了理论上一个人要努力达到某一领域顶级的最小时间,实际上能专注在某一领域这么长时间的人,基本上已经“领先80%的普通人”了,中国国家队奥运夺金的运动员就是例子。对于公司,现实世界都是要在资源有限的框架下做规划,能把有限的资源先集中在一个战略方向上,分清短期方向与长期方向,并进行投入。

通常只有创始人才有魄力牺牲短期利益进行长期的布局,强压各方势力。雇来的经理人只能进行妥协各方利益,稳稳妥妥的拿工资保证不出错就是胜利。所以能经营到百年老店的企业凤毛麟角。

对于个人失焦问题,可以有意识的进行训练。下次谈谈越界。


文章来自微信平台「麦芽面包」,微信号「darkjune_think」。转载请注明。
图片描述


祝坤荣
1k 声望1.5k 粉丝

科幻影迷,书虫,硬核玩家,译者


引用和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