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老司机开车 从不需要理由 喜欢我 就来点我吧"
易杭贴吧--新鲜出炉的中文社区 http://tieba.freeedit.cn

易杭贴吧--新鲜出炉的中文社区

1. 前述

最近一直在写一个发贴子的应用,前不久才刚刚“完工”(其实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个应用是仿着上一个版本的百度贴吧来写的,最初的打算是想要完成百度贴吧的最主要的那部分基本功能,但真正做起来,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这个项目一共用了近二十天的时间,我在这段时间内,既踩了很多的坑,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踩的坑越多,修复的bug越多,看的东西越多,就越觉得自己知识浅陋。
很多的东西,都是自己用过了之后,才会恍然大悟。看上一百遍,还真的不如自己动手写一遍。
所以我想将这个应用的构建过程和在这段时间内的心得体会记一记。自己呢,也能在写的过程中,对应用中的某些问题进行反思。

@-v-@

其实自己从来没有这么完整地做过一个这样的项目。
从应用的选题、界面的设计、工具的选择,到环境的搭建、应用的部署,最后到应用的测试和修复,全部依赖于自己。
我既算是这个应用的“UI设计师”,也算是这个应用的“前端工程师”、“后端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以及“项目架构师”。(突然就把自己说得高大上了,哭笑不得~)

不过,自己一个人要演这么多的角色,其中的困难很大。
近二十天的时间里,我不断地去尝试打磨作品的细节,希望能做好每一个环节。
但即使到了部署的时候,它也仍然只是个布娃娃。
不过,仍然会使我高兴的是,它至少还可以“动”。


2. 介绍

这张图就是这个项目第一次打开时的界面。
当我们不断往右滑的时候,它又会一页页地显示。到了最后一页,它又会很调皮地叫我们返回到第一页,然后点击进入。
进入以后,就是登录、注册之类的。完成了之后,就会直接进入到app里面,然后就可以搜索发帖了。

页面展示之类的,我就不写了,同伴们看了,估计也会觉得没什么意思。
百度贴吧长什么样子,它也就大概长什么样子,只是某些地方,我做了更改和精简(因为实在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写这些功能,功能项太多了,单靠自己一个人,根本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完,笑~)。
只需要去玩一玩,就知道效果是怎么样的了,所以我就直接给地址吧。

演示 --- 易杭贴吧--新鲜出炉的中文社区 http://tieba.freeedit.cn

源码 --- https://github.com/freeedit/yihang-tieba

(项目结构是怎样的,以及如何去运行这个项目,见项目源码地址中的readme文件。)

在这个项目中,我内置了一个彩蛋,大体是长这个样子的 :

嗯嗯,其实我们可以多试几次,每次出现的消息是不一样的,就仿佛有个小机器人在跟我们对话一样。

其他的效果图,都存放在项目的result文件夹中,地址是:

freeedit/yihang-tieba/tieba-design/result

最后的最后,放上一个总览图。

(写了一大堆有的没的,接下来才算是进入正文。)


3. 过程

最初想做一个和QQ一模一样的聊天工具,但后来又觉得聊天的工具太普遍了,所以就将目标转到了百度贴吧。
同样都是和别人一起聊天吹水水,贴吧却要显得更好玩一些。(秋名山老司机一枚前来觐见)
自己也很喜欢贴吧那种“搞笑”、“无畏”的吹水环境。所以后来,就敲定主意做一个贴吧出来。

3.1 构思

我将项目分成了四个部分来分步骤完成:

1 设计 freeedit/yihang-tieba/tieba-design
2 前端 freeedit/yihang-tieba/tieba-client
3 后端 freeedit/yihang-tieba/tieba-server
4 前后端连接 + 将项目部署给主机

3.2 设计

小部分的设计图存放在这里: (还有一大部分被我失误给删掉了)

freeedit/yihang-tieba/tieba-design

首先在阿里矢量图标库中,选取了近80个svg图,再用icomoon将它们打包成能引入stylus的字体文件。
(晕死,我误删的部分,就包括了它,导致我下一次想替一个图标,重新打包成新的字体文件都不行)

接着,我便开始设计底部的五个小图标。本来打算用AI画几个矢量图,但电脑上没装,再加上很久没用过了,不知道还会不会用,就直接用PS来画了。
PS来画的时候,总感觉,CC2014以后,对矢量图层进行交并补运算好像不一样了,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合并多个矢量图层,总不会出现自己想要的效果(也许是自己还没摸透PS吧)。最后呢,就只能做位图了。

做完了这些,我才来开始画应用的图标。一个简简单单的吧字,放在一个圆角矩形中,上下两个缺口,底色用#3388ff,搞定!

在上图最右边的吧字图标,是用来给PWA图标配的。
第二个图标,是用来做用户默认的头像的。
其他几个就是应用图标和底栏图标了。
(为了给用户一种图标在往上升腾的感觉,我故意将几个线条样式的图标下面,开了个口子。用户可能看着就会很难受,就想要把它下面那根线条补全,然后他就可能会按下去。)

另外呢,考虑到网络可能会出现问题,图片地址找不到,所以也准备了一个默认的图片背景图。

3.3 前端

freeedit/yihang-tieba/tieba-client

最开始想用sass写的,但是后来感觉stylus更简洁,更干净,看上去更好看,然后就选它来处理CSS了。
决定用stylus之后,就想找个和stylus一样缩进式语法的html预处理器。正好,Jade和它真的是绝配。两个都长得一模一样的,用起来也方便。
我很庆幸自己选了stylue+pug的组合,要不然,这个应用可能需要一个月才能搞定呢。

到这儿呢,我的强迫症就犯了。有了CSS和HTML的预处理器,怎么着,JS也要上个“预处理器”吧。
当时疯狂地想要用TS,其原因并不是因为它很酷(当然,酷也算它的一方面),而是想三剑客不能只有两剑客(babel不算剑客,它顶多是瓶万金油,个人愚见),这样打架不利索。
(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原因,说出来,你们可能会笑死我,它那atom file-icons图标贼好看,绿色偏青色,比JS那个屎黄色好看多了。)
各位看官笑一笑就行了,飘过飘过...

回归理智。。。

vue对ts的支持好像还不怎么好,vue-loader是可以用,但用着用着,有些文件引不进来。啊!请原谅我的无知,我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最后,因为搞不定了,还是只要两个剑客就够了,三个剑客容易吵架。再加上从未用过TS,不好掌控大局啊。一旦TS出了BUG,我就得哭晕在厕所,果断放弃好了。强迫症之类的东西,身为一名前端化缘人,果然还是不该有啊。

最终使用到的一套前端工具,就是这样的:

template: pug
style: stylus
script: babel
database: indexDB

pug stylus babel
vue2 vuex axios+vue-axios vue-router vue-loader
better-scroll flexible animate
webpack express webpack-pwa-manifest
indexDB localStorage

  "dependencies": {
    "better-scroll": "^0.1.15",
    "flexible": "",
    "animate": "",
    "axios": "^0.16.2",
    "vue": "^2.2.6",
    "vue-axios": "^2.0.2",
    "vue-router": "^2.3.1",
    "vuex": "^2.3.1"
  },
  "devDependencies": {
    "babel-preset-stage-2": "^6.22.0",
    "eslint": "^3.19.0",
    "eslint-config-standard": "^6.2.1",
    "express": "^4.14.1",
    "pug": "^2.0.0-rc.1",
    "stylus": "^0.54.5",
    "vue-loader": "^11.3.4",
    "webpack": "^2.3.3",
    "webpack-pwa-manifest": "^2.1.4"
  }

3.4 后端

freeedit/yihang-tieba/tieba-server

后端倒是没什么可说的(后端的哥哥姐姐们别生气,我说的是自己写的后端,笑~),无非就是用koa搭了个后台,搞一搞跨域问题(以后如果有时间呢,再弄一个token验证一下),然后用mongoose连一下mongodb,写一写schema,做一下limit、skip、populate之类的分页、关联查询,再加上那一套简单的curd操作,没了。

哦,对了,我写了一个很扯淡的代理方式。
在应用中的直播那一项,我自己搞不定,不知道怎么做直播,然后又想填补它的空缺。
重要的是,百度贴吧里面弄一个直播...这个...总感觉有点跑题的味道。(这不是发水贴的地方,直播间也能水贴?)
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搞不定直播这个功能。
然后,我就用了个“知道”,来顶替“直播”的位置。(主要是因为,自己经常去贴吧里面搜贴子看,找一些以前别人问过的问题,毕竟有些问题在别的地方找不到答案,或者回答得不好...)

然后我就需要给用户实时提示,这个地方,我代理的是360问答页面上请求的接口。
最后用户需要获取到相应的信息,这个地方,我代理的是百度知道的页面,然后把页面上的数据抓下来,形成json文件返回给用户。

恩恩,360问答的实时提示+百度知道的页面信息,这就是传说中的搜索,自己都被自己搞的笑死了,不过还别说,办法虽然有点那啥,但效果还不错诶,至少用来做一个DEMO,足够了。

  "dependencies": {
    "cheerio": "^1.0.0-rc.1",
    "iconv-lite": "^0.4.17",
    "koa": "^2.2.0",
    "koa-router": "^7.1.1",
    "koa-static": "^3.0.0",
    "md5": "^2.2.1",
    "moment": "^2.18.1",
    "mongoose": "^4.9.3"
  },
  "devDependencies": {
    "cross-env": "^4.0.0",
    "nodemon": "^1.11.0"
  }

3.5 连接

其实吧,数据在连接时是最麻烦的了。
因为数据请求需要时间,页面需要等待请求完成,完成之后呢,又得渲染页面,渲染页面的同时呢,又要处理没有数据或数据有问题的情况,而且,这些数据可能还需要存储在vuex中,如果要长期存起来,还要用localStorage或indexDB,贼麻烦。
稍不注意,就会出bug,而且写着写着,脑袋就有点不够用了。当数据的请求在一个页面里面放多了,那不同的请求之间还可能存在关联性,绕来绕去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

幸好,我提前将每个vue文件都分离开来,成了几个独立的文件:

xxx-component
  index.vue      // 组件的入口
  template.pug   // html
  style.styl     // css
  script.js      // script
  data.json      // 组件中使用到的静态数据

对每个文件的写法,也都做了个模板出来。我每次需要写组件的时候,复制一份模板,改一改就好了。
另外呢,该抽离的地方,我都抽离了,实在是抽不了,或者我搞不定的,就没去动它。

为了完成这个应用,我连续抽了好几个库文件出来。(readme中有写)
跨域库、indexDB库、常用的功能函数库、mongoose的Promise版curd库

这些文件最终都被上传到了我的个人工具库中。 详见
freeedit/lib-mini-libs-collection

项目的文件其实打包后也挺大的(904kb),比较手机耗流量。
为了让项目具有离线存储的能力,减少流量的消耗。
所以我在项目中用webpack插件配了一个manifest.js文件出来,这就要求需要使用Https。
但不知是域名方面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即使是在我加了https证书之后,也无法访问https,所以最终就只能暂时用http先替着。
如果浏览器上面显示不安全字样,及浏览器中显示某某WARN信息,那应该就是HTTPS造成的。

(这个项目没有做SSR优化,一是这个应用没有做的必要,这样会加重服务器的负担,二是自己对这方面不熟,还在起步阶段)
(可能接下来,我需要认认真真全面学习一下SSR和PWA ServiceWorker了)


4. 问题

4.1 vue computed

vue computed中的函数好像不能用async+await(用的时候才发现它会失效),但我当时死脑筋,跳不过去,还是后来在其他地方用定时查询来搞定的。
不知道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方法,让computed之中能用async异步获取数据。(虽然我明白,这件事情不该由computed来做)

4.2 mongoose populate

不知道mongoose的populate()函数中,继续嵌套多个同级的populate,怎么写的。(populate的地方之中,又有多个需要populate的地方)

比如获取文章,然后呢需要populate('floor'),在floor之中,又需要populate('ff')和populate commit数组每一个对象中的一个叫uid的属性。不知道该怎么写,求问。

const postSchema = new Schema({
  bar: {
    type: Schema.ObjectId,
    ref: 'bar',
    index: true
  }
  lz: {
    type: Schema.ObjectId,
    required: true,
    ref: 'user',
    index: true
  }
  floor: [{
    type: Schema.ObjectId,
    ref: 'floor',
    index: true
  }]
})

const floorSchema = new Schema({
  ff: {
    type: Schema.ObjectId,
    required: true,
    ref: 'user'
  },
  commit: [{
    uid: {
      type: Schema.ObjectId,
      ref: 'user',
    }
  }]
})

...
还有好几个问题,一时之间想不起来了。
有知道的哥哥姐姐们,替我解一解。

5. 结束语

5.1 幻想

学软件三年,从电脑打字开始,到影视后期处理,再到游戏编程,最后...我选择了前端作为自己的长期学习目标。
因为,我看到了前端的未来。
现在的网页,已经在逐渐向app转型了,真的很希望有一天,看到它取代桌面的样子。
当我们的桌面本身就是一个浏览器的时候,输入任何命令,都能从网络上获取到我想要的东西。我们不需要再去装WPS、迅雷应用了,因为它们已经变成了网页。
当我们打开这些网页的时候,长的和本地应用一样。而且它们也能像应用一样,被我们安装在电脑上,页面外没有浏览器外壳,桌面最下端也没有什么开始按钮,只有一个搜索框,简单到了极点,这该是多么的棒啊。
我想,这就是我希望的未来前端。而且前端已经在向这方向靠拢了,我想要为它的发展出一份力。

5.2 庆幸

很庆幸,自己没有一来就学习前端。
最开始,我是奔后期处理去的,也就是PS、AI、AU、AE、MAYA、ZBrush那一套。
这也算是培养了自己的设计美感(哈哈~歪路子美感)。
可能很多人觉得,几个小图标,一张PSD图,没什么好设计的,照着做都可以做出来的,但如果没有别人的作为参考,就很不容易了。(特别是要融情于“景”)
而且,PS的很多概念,和HTML+CSS的布局概念很像,图层、蒙版、背景阴影、渐变、打组,等等这些,都与HTML+CSS不谋而合,就像是天生为它们设计的。
就是因为早期形成了某些说不出来的概念,所以才能在这个作品中,尝试着把设计的空缺给补上。

5.3 总结

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体会到了大项目的来之不易。
知易行难,即使是一个看上去并不复杂的应用,要真的做好,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尝试去做的项目越大,就越觉得自己了解得过于泛泛。
想要做得精细,还是得需要时间不断地去琢磨。


原文地址:http://blog.freeedit.cn/2017/06/12/Yihang-Tieba-Introduction/

易杭 : http://blog.freeedit.cn/about/ 2017/6/12 10:07 8906字


易杭
22 声望3 粉丝

A Chinese Front end siege l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