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data.table进行数据分析
DataCamp课程的官方速查表(本篇内容由我跟小伙伴一年前翻译,最开始挂在雪晴数据网上)
原文链接:data-table-data-manipulation-r-tutorial
个人认为R中最应该学习的一个R包就是data.table
了,本人16年参加一些数据挖掘比赛,数据量较大,开始学习data.table
来进行快速数据清洗,这边的快速有2方面:
-
data.table
的运行速度快 -
data.table
代码简短,写起来快
dt[i,j,by] #一行代码解决所有
可以说data.table
是R数据处理的极限了(不喜勿喷),运行速度也快于python
的pandas
下面将我看到的一些关于data.table
的中文翻译文章给出链接,包括当时我自己翻译的文章,方便大家查询,也方便我自己查询。
- data.table cheat sheet 看了这篇可以快速入门了
- data.table Vignettes当时也想翻译,后来发现网上已经有了,里面一共包含5篇文章
- 知乎网友整理里面共3篇
-
data.table的前世今生1,
data.table的前世今生2 来自大猫的翻译,推荐下大猫的公众号r-damao
,里面很多data.table
的精彩内容
以上共9篇关于data.table
的文章以及大猫的微信公众号中的一些文章,都是中文翻译好的,都看完就基本入门了.
介绍
R中的data.table
包提供了一个data.frame
的高级版本,让你的程序做数据整型的运算速度大大的增加。data.table
已经在金融,基因工程学等领域大放光彩。他尤其适合那些需要处理大型数据集(比如1GB到100GB)需要在内存中处理数据的人。不过这个包的一些符号并不是很容易掌握,因为这些操作方式在R中比较少见。这也是这篇文章的目的,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速查的手册。
通用格式: DT[i, j, by],对于数据集DT,选取子集行i,通过by分组计算j
1.生成一个data.table对象
生成一个data.table对象,记为DT.
> library(data.table)
> set.seed(45L)
> DT <- data.table(V1=c(1L,2L),
+ V2=LETTERS[1:3],
+ V3=round(rnorm(4),4),
+ V4=1:12)
> DT
V1 V2 V3 V4
1: 1 A 0.3408 1
2: 2 B -0.7033 2
3: 1 C -0.3795 3
4: 2 A -0.7460 4
5: 1 B 0.3408 5
6: 2 C -0.7033 6
7: 1 A -0.3795 7
8: 2 B -0.7460 8
9: 1 C 0.3408 9
10: 2 A -0.7033 10
11: 1 B -0.3795 11
12: 2 C -0.7460 12
2.通过i来筛选数据集的行
通过数字来筛选数据集的行
选取第三行到第五行
> DT[3:5,] #or DT[3:5]
V1 V2 V3 V4
1: 1 C -0.3795 3
2: 2 A -0.7460 4
3: 1 B 0.3408 5
基于使用快速自动索引条件,使用列名选择行i
在V2这一列,选择所有值为A的行
> DT[ V2 == "A"]
V1 V2 V3 V4
1: 1 A 0.3408 1
2: 2 A -0.7460 4
3: 1 A -0.3795 7
4: 2 A -0.7033 10
选择多个值:
选择在这一列中包含value1或value2的所有值
> DT[column %in% c("value1","value2")]
选择V2这列中包含值A或C的所有行
> DT[ V2 %in% c("A","C")]
V1 V2 V3 V4
1: 1 A 0.3408 1
2: 1 C -0.3795 3
3: 2 A -0.7460 4
4: 2 C -0.7033 6
5: 1 A -0.3795 7
6: 1 C 0.3408 9
7: 2 A -0.7033 10
8: 2 C -0.7460 12
3.通过j来操作列
通过j来选择一列
> DT[,V2]
[1]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注意到V2这一列是以向量的形式返回的
通过j来选择多列
> DT[,.(V2,V3)]
V2 V3
1: A 0.3408
2: B -0.7033
3: C -0.3795
4: A -0.7460
5: B 0.3408
6: C -0.7033
7: A -0.3795
8: B -0.7460
9: C 0.3408
10: A -0.7033
11: B -0.3795
12: C -0.7460
V2与V3这两列以data.table的形式返回
.()为list()的一个别名。如果使用.(),返回的为一个data.table对象。如果不使用.(),结果为返回一个向量。
在j上调用函数
> DT[,sum(V1)]
[1] 18
以向量的形式返回V1列中所有元素的总和
在多列上进行计算
以data.table的形式,返回V1这列的所有元素之和与V3这列的标准差
> DT[,.(sum(V1),sd(V3))]
V1 V2
1: 18 0.4546055
指定计算列的列名
类似上例,但有一个新的列名
> DT[,.(Aggregate = sum(V1), Sd.V3 = sd(V3))]
Aggregate Sd.V3
1: 18 0.4546055
若列的长度不一,则会循环对齐
选择V1这一列,并计算V3这列的标准差,将会得到一个标准差的值并循环补齐
> DT[,.(V1, Sd.V3 = sd(V3))]
V1 Sd.V3
1: 1 0.4546055
2: 2 0.4546055
3: 1 0.4546055
4: 2 0.4546055
5: 2 0.4546055
6: 1 0.4546055
7: 2 0.4546055
8: 1 0.4546055
9: 1 0.4546055
10: 2 0.4546055
11: 1 0.4546055
12: 2 0.4546055
多个表达式可以包裹在花括号中
输出V2这一列并绘制V3这一列
> DT[,{print(V2)
plot(V3)
NULL}]
[1]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nd a plot
NULL
4.根据分组来操作j
根据分组来操作j
对V1中的每一类来计算V4列的和
> DT[,.(V4.Sum = sum(V4)),by=V1]
V1 V4.Sum
1: 1 36
2: 2 42
通过使用.()控制多个列来操作j
与上例类似,但每一个分组包含V1和V2两列
> DT[,.(V4.Sum = sum(V4)),by=.(V1,V2)]
V1 V2 V4.Sum
1: 1 A 8
2: 2 B 10
3: 1 C 12
4: 2 A 14
5: 1 B 16
6: 2 C 18
在by中调用函数
以sign(V1-1)为分组,计算各个分组中V4列的和:
> DT[,.(V4.Sum = sum(V4)),by=sign(V1-1)]
sign V4.Sum
1: 0 36
2: 1 42
通过指定i行子集的分组进行操作
在前5行数据集中,通过V1列的分组来计算V4列的总和:
> DT[1:5,.(V4.Sum = sum(V4)),by=V1]
V1 V4.Sum
1: 1 9
2: 2 6
使用函数.N来得到每个类别的总观测数
在V1列中计算每个分组的观测数
> DT[,.N,by=V1]
V1 N
1: 1 6
2: 2 6
5.使用:=引用来添加或更新一列
在一行中使用:=引用来添加或更新列.
注意: 额外的指定 (DT <- DT[...])是多余的
使用:=来更新V1列:
> DT[, V1 := round(exp(V1),2)]
这段代码没有显式的返回结果,而V1列从[1] 1 2 1 2 … 变成了 [1] 2.72 7.39 2.72 7.39 …
使用:=引用来添加或更新多列
使用:=更新V1列和V2列:
> DT[, c("V1","V2") := list(round(exp(V1),2), LETTERS[4:6])]
同样没有显式的返回结果,V1列的结果与上相同,V2列从[1] "A" "B" "C" "A" "B" "C" … 变成: [1] "D" "E" "F" "D" "E" "F" …
使用函数:=
上例的另一种写法,但会在书写时更易并齐。而且,当添加[]时,结果会返回在屏幕中
> DT[, ':=' (V1 =round(exp(V1),2),V2 = LETTERS[4:6])][]
与上例变化相同,但是由于在语句最后添加了[],这一结果会返回至屏幕
通过使用:=来移除一列
移除V1列
> DT[, V1 := NULL]
无显式的返回结果,但V1列变为NULL
通过使用:=来移除多列
移除V1列与V2列
> DT[, c("V1","V2") := NULL]
无显式的返回结果,但V1列与V2列变为NULL
将一个包含列名的变量用小括号包裹起来,变量所传递的内容将会被删除
注意:列名为Cols.chosen的列将会被删除,这里不是删除"V1","V2"列
> Cols.chosen = c("V1","V2")
> DT[, Cols.chosen := NULL]
无显式的返回结果,列名为Cols.chosen的列将会被删除
删除指定变量Cols.chosen包含的V1列和V2列
> DT[, (Cols.chosen) := NULL]
无显式的返回结果,列名为V1和V2的列变为NULL##索引与键值
使用setkey()函数设置键值
(注意:由于上面进行了更新操作,此处需要重新运行文章最开始的代码,生成DT)
library(data.table)
set.seed(45L)
DT <- data.table(V1=c(1L,2L),
V2=LETTERS[1:3],
V3=round(rnorm(4),4),
V4=1:12)
setkey()函数可以在数据集DT上设置键值。当我们设置好key后,data.table会将数据按照key来排序。
在V2列上设置一个键值
> setkey(DT,V2)
无显示返回结果
使用键值来选择行
使用键值可以更加有效地选择行
由于已将V2设置了键值,将会返回该列中所有包含变量值A的行
> DT["A"]
V1 V2 V3 V4
1: 1 A 0.3408 1
2: 2 A -0.7460 4
3: 1 A -0.3795 7
4: 2 A -0.7033 10
返回键值所在列(V2列)包含变量值A或变量值C的所有行
> DT[c("A","C")]
V1 V2 V3 V4
1: 1 A 0.3408 1
2: 2 A -0.7460 4
3: 1 A -0.3795 7
4: 2 A -0.7033 10
5: 1 C -0.3795 3
6: 2 C -0.7033 6
7: 1 C 0.3408 9
8: 2 C -0.7460 12
mult参数
mult参数是用来控制i匹配到的哪一行的返回结果默认情况下会返回该分组的所有元素
返回匹配到键值所在列(V2列)所有行中的第一行
> DT["A", mult ="first"]
V1 V2 V3 V4
1: 1 A 0.3408 1
返回匹配到键值所在列(V2列)所有行中的最后一行
> DT["A", mult = "last"]
V1 V2 V3 V4
1: 2 A -0.7033 10
nomatch参数
nomatch参数用于控制,当在i中没有到匹配数据的返回结果,默认为NA,也能设定为0。0意味着对于没有匹配到的行将不会返回。
返回匹配到键值所在列(V2列)所有包含变量值A或D的所有行:
> DT[c("A","D")]
V1 V2 V3 V4
1: 1 A 0.3408 1
2: 2 A -0.7460 4
3: 1 A -0.3795 7
4: 2 A -0.7033 10
5: NA D NA NA
变量值A匹配到了,而变量值D没有,故返回NA。
返回匹配到键值所在列(V2列)所有包含值A或D的所有行:
> DT[c("A","D"), nomatch = 0]
V1 V2 V3 V4
1: 1 A 0.3408 1
2: 2 A -0.7460 4
3: 1 A -0.3795 7
4: 2 A -0.7033 10
因为nomatch参数,值D没有匹配到故不返回。
by=.EACHI参数
by=.EACHI
允许按每一个已知i的子集分组,在使用by=.EACHI时需要设置键值
返回键值(V2列)中包含A或C的所有行中,V4列的总和。
> DT[c("A","C"),sum(V4)]
[1] 52
返回键值所在列(V2列)中包含A的行在V4列总和与包含C的行在V4列的总和。
> DT[c("A","C"),sum(V4), by=.EACHI]
V2 V1
1: A 22
2: C 30
使用setkey()设置主键
任意列都能使用setkey()来设置主键,这种方式行可以选择2个主键,这是一个等值连接
V1列的每个组先根据V1排序,再根据V2排序。
> setkey(DT,V1,V2)
无显式返回结果
选择键值1(V1列)为2且键值2(V2列)为C的行。
> DT[.(2,"C")]
V1 V2 V3 V4
1: 2 C -0.7033 6
2: 2 C -0.7460 12
选择键值1(V1列)为2且键值2(V2列)为A或C的行
> DT[.(2,c("A","C"))]
V1 V2 V3 V4
1: 2 A -0.7460 4
2: 2 A -0.7033 10
3: 2 C -0.7033 6
4: 2 C -0.7460 12
6.data.table高级操作
.N
.N可以用来表示行的数量或者最后一行
在i处使用:
> DT[.N-1]
V1 V2 V3 V4
1: 2 C -0.7033 6
返回每一列的倒数第二行
在j处使用:
> DT[,.N-1]
[1] 11
返回倒数第二行所在的行数。
.()
.()
是list()
的一个别名,他们在data.table中是等价的。当只有一个元素的位置j或者by中,是不需要.()
的。
在j中使用:
> DT[,.(V2,V3)] #or DT[,list(V2,V3)]
V2 V3
1: A 0.3408
2: B -0.7033
3: C -0.3795
4: A -0.7460
5: B 0.3408
6: C -0.7033
7: A -0.3795
8: B -0.7460
9: C 0.3408
10: A -0.7033
11: B -0.3795
12: C -0.7460
在by中使用:
> DT[, mean(V3),by=.(V1,V2)]
V1 V2 V1
1: 1 A -0.01935
2: 2 B -0.72465
3: 1 C -0.01935
4: 2 A -0.72465
5: 1 B -0.01935
6: 2 C -0.72465
以V1,V2为分组,对V3求均值
.SD参数
.SD
是一个data.table,他包含了各个分组,除了by中的变量的所有元素。.SD
只能在位置j中使用:
> DT[, print(.SD), by=V2]
V1 V3 V4
1: 1 0.3408 1
2: 2 -0.7460 4
3: 1 -0.3795 7
4: 2 -0.7033 10
V1 V3 V4
1: 2 -0.7033 2
2: 1 0.3408 5
3: 2 -0.7460 8
4: 1 -0.3795 11
V1 V3 V4
1: 1 -0.3795 3
2: 2 -0.7033 6
3: 1 0.3408 9
4: 2 -0.7460 12
Empty data.table (0 rows) of 1 col: V2
以V2为分组,选择每组的第一和最后一列:
> DT[,.SD[c(1,.N)], by=V2]
V2 V1 V3 V4
1: A 1 0.3408 1
2: A 2 -0.7033 10
3: B 2 -0.7033 2
4: B 1 -0.3795 11
5: C 1 -0.3795 3
6: C 2 -0.7460 12
以V2为分组,计算.SD
中所有元素的和:
> DT[, lapply(.SD, sum), by=V2]
V2 V1 V3 V4
1: A 6 -1.488 22
2: B 6 -1.488 26
3: C 6 -1.488 30
.SDcols
.SDcols
常于.SD
用在一起,他可以指定.SD
中所包含的列,也就是对.SD
取子集:
> DT[, lapply(.SD,sum), by=V2,.SDcols = c("V3","V4")]
V2 V3 V4
1: A -1.488 22
2: B -1.488 26
3: C -1.488 30
.SDcols
也可以是一个函数的返回值:
> DT[, lapply(.SD,sum), by=V2,.SDcols = paste0("V",3:4)]
V2 V3 V4
1: A -1.488 22
2: B -1.488 26
3: C -1.488 30
结果与上一个是相同的。
7.串联操作可以把表达式聚合在一起并避免多余的中间变量
把多个操作串联起来,这等价于SQL中的having
> DT<-DT[, .(V4.Sum = sum(V4)),by=V1]
> DT[V4.Sum > 35] #no chaining
V1 V4.Sum
1: 1 36
2: 2 42
这个是不使用串联的方法,先以V1为分组,对V4求和,然后再把分组总和大于35的取出来。
使用串联的方法:
> DT[, .(V4.Sum = sum(V4)),by=V1][V4.Sum > 35 ]
V1 V4.Sum
1: 1 36
2: 2 42
分组求和之后对V1进行排序:
> DT[, .(V4.Sum = sum(V4)),by=V1][order(-V1)]
V1 V4.Sum
1: 2 42
2: 1 36
8.使用set()
家族
set()
set()
通常用来更新给定的行和列的值,要注意的是,他不能跟by结合使用。
> rows = list(3:4,5:6)
> cols = 1:2
> for (i in seq_along(rows))
+ {
+ set(DT,
+ i=rows[[i]],
+ j = cols[i],
+ value = NA)
+}
> DT
V1 V2 V3 V4
1: 1 A -0.0559 1
2: 2 B -0.4450 2
3: NA C 0.0697 3
4: NA A -0.1547 4
5: 1 NA -0.0559 5
6: 2 NA -0.4450 6
7: 1 A 0.0697 7
8: 2 B -0.1547 8
以上程序把给定的一组行和列都设置为了NA
setname()
与set()
同理,setname()
可以修改给定的列名和行名,以下程序是
#把名字为"old"的列,设置为"new"
> setnames(DT,"old","new")
#把"V2","V3"列,设置为"V2.rating","V3.DataCamp"
> setnames(DT,c("V2","V3"),c("V2.rating","V3.DataCamp"))
setcolorder()
setcolorder()
可以用来修改列的顺序。
setcolorder(DT,c("V2","V1","V4","V3"))
这段代码会使得列的顺序变成:
[1] "V2" "V1" "V4" "V3"
取各分组中概率最大的那个样本的某字段
dt[order(-prob),字段[1],.(分组)]
dt[order(-label_prob),.(shop_id_yc = shop_id[1]),.(row_id)]
或者
dt[,.SD[which.max(label_prob)],.(row_id)]
或者
setorder(dt, -x)[, head(.SD, 5), .(row_id)] #setorder 稍快于order
选择group列中的第一行数据
dt[!duplicated(dt$id),]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