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对数e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她是自然对数?哪里自然了?整理了相关资料,记录下来,免得以后忘了~(逃)
提到e,比较有名的就是公式:
还有就是从复利中推出e:通过“利滚利”的高利贷,并不断缩短计息周期而发现
假设你在银行存了1元钱,很不幸同时又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银行存款利率达到了逆天的100%!
银行一般1年才付一次利息,根据下公式x=1,满1年后银行付给你1元利息(绿圆),存款余额=2元如果银行半年付一次利息,然后把利息当成本金,下半年和本金一起生息
继续,银行1/3年付一次利息
那每分每秒呢?
也就死n无穷大时
这个值是自然增长的极限,因此以e为底的对数,就叫做自然对数
这些都是e的经典解释,但是事实上,利滚利的极限应该是在人们发现了e之后才认识到的,而不是相反。
所以我们还是从数学历史上来看看e到底是如何发现的!!
e也叫自然对数的底数,所以从对数说起。我们今天知道,对数是指数的逆运算,可是,人们最早认识并朴素的定义出对数的时候,还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指数的逆运算。人们是为了简化计算(特别是天文计算)而发现对数的!也就是对数先于指数被发现。(并不是指古时没有连乘运算,而是没有指数的思想及表达形式)
我们经常说的天文数字,意思是巨大的数字,所以当时天文学家计算是一件非常痛苦、麻烦的事情!那有没有能简化计算的方式呢?还真有:
人们在认识到三角函数以后,就利用三角函数表和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发明了一种将乘除计算转化为加减计算的方法,被称之为“加减术”。还以上面两个数字相乘为例:
已知查三角函数表得, ,
于是得到
再查三角函数表得, ,
于是,人们将乘除法的计算通过查找三角函数表转化为了加减法的计算,得到
原理就是提前制作出足够精确的三角函数表,换乘除为加减。换个方式说就是把乘除的计算量提前转化为三角函数的计算量。这种“加减术”优点就是简化乘除运算,在当时算是很先进了。但是缺点是多次换算不够精确,导致误差太大,而且也不够简便。
同样的思路,不同的方法:
1484年法国巴黎大学医学学士写了<关于数的科学>一书,书中他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进行比较,发现一个有趣的性质:
0,1,2,3 , 4 , 5 , 6 ,…等差数列
↑ ↑ ↑
1,2,4,8,16,32,64,… 2为底的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中两项的商在等差数列中的对应项,是两项在等差数列中对应项的差。比如 2+4=6可以化成4x16=64。这个就是原始加减术简单多了。据说早期阿基米德也有发现这个原理。原理简单,关键看实践。如果我们简化5x15呢?这个简单数列就没办法转换了!!!等比数列中两数的间格太大!
为了能使这个数列能实际运用,可从两个方向改造:等比数列底不变,使用小数的指数,比如,2^0,2^0.1,2^0.2,...,可惜当时人们还没认识指数,更别提小数的指数;第二种就是当时所选用的方法:选择一个跟1非常接近的底数r=1-10^-7=0.9999999 。
约翰.纳皮尔(John Napier)的伟大贡献——发明对数
纳皮尔构造了两个粒子的运动,粒子b在一条无穷长的射线上做匀速运动;粒子 beta 在一条固定长度线段上做变速运动,其运动速度在数值上与 beta 粒子到线段终点的距离相同。两个粒子的初始运动速度相同。(参见下图)
用现在方程表示的话:
因为当时计算小数比较麻烦,所以纳皮尔实际的方程为:
对这个方程进行变换得到:
令, 得到:
可以看出纳皮尔方程实际是以 为底的指数方程, 非常接近1/e。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不用乘以,如果不对小数刻意回避,方程应该更简洁。不过也正是对小数的回避,纳皮尔才会在不经意间发现自然对数。(稍后发表的比尔吉(Burgi)对数实际是以为底,更接近e。)
以上就是e最早的来源了。下面我们看看纳皮尔对数表的用法!
第一列是等比数列变化,第二列是现代指数运算,第三列是纳皮尔数。这个表纳皮尔用了几十年才算出来可以实际运用(没有第二列)
假如需要计算 9999997*9999985 可以找出9999997 对应 3 ,9999985 对应 15,乘法化加法 9999997 * 9999980 对应 3+15=18,18 对应 9999982 ,也就是 9999997*9999985=9999982,咦,这个肯定不对呀,一眼就看出来了!!
哈哈,这就是纳皮尔对数表的局限性了,从方程可以得出第三列 y1*y2=(x1+x2)*10^7,这样才是正确结果,所以9999997*9999980=(3+15)*10^7。第二列的话就不用再乘系数了,这还是纳皮尔为了避免小数计算所带来的小麻烦!!
以上!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