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面向对象分析
返回目录 1 面向对象技术
上一节 1.1 面向对象基础
下一节 1.3 面向对象设计
面向对象分析(Object-Oriented Analysis,OOA)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对应用问题的理解。理解的目的是确定系统的功能、性能要求。
面向对象分析包含5个活动:认定对象、组织对象、描述对象间的相互作用、确定对象的操作、定义对象的内部信息。
感觉理论比较枯燥的,可以直接跳转到1.4开始实际操作。
-
认定对象
- 在应用领域中,按自然存在的实体确立对象;
- 在定义域中,首先将自然存在的名词作为一人对象;
- 通过实体间关系寻找对象,这是系统稳定的基础;
- 在学生管理系统中,实质性对象应当包含学生学号姓名等数据,课桌账单则不是实质性对象。
-
组织对象
- 分析对象间的关系,将相关对象抽象成类;
- 对象抽象成类的目的是为了简化关联对象;
- 利用类的继承性建立具有继承性层次的类结构;
-
考虑一个对象是另一个对象的一部分;
- 例如电脑由CPU、存储器等构成,后两者是前者的组成部分;
- 系统的行为和信息间的分析过程是一种迭代表征过程。
-
描述对象间的相互作用
-
描述出各对象在应用系统中的关系;
- 如一个对象是另一个对象的一部分,一个对象与其他对象间的通信关系等。
-
尽可能完整地描述每个对象的环境;
- 一个对象解释另一个对象;
- 一个对象如何生成另一个对象。
- 得到对象的界面描述。
-
-
确定对象的操作
- 简单的如增删改查;
- 复杂的如将几个对象的信息连接起来;
- 当连接的对象过于复杂,考虑标识新对象;
-
定义对象的内部信息
- 内部数据信息
- 信息存储方法
- 继承关系
- 可能生成的实例数
分析阶段最重要的是理解问题域的概念,其结果将影响整个工作。
完成分析后,要写出具体的规范文档,如果想到一出是一出,写的程序就会过于松散零碎。
面向对象分析方法有便于修改的优点,早期阶段修改有利于提高软件的可靠性。
返回目录 1 面向对象技术
上一节 1.1 面向对象基础
下一节 1.3 面向对象设计
参考资料:
- 《软件设计师教程》第五版
- 百度百科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