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和老田是怎么认识的
2011年我给他推荐了一个开发岗
可面试当天他跑错了楼层和别的公司谈笑风生
最后竟然还和HR沟通起了薪水
我不想错过这个骨骼惊奇的男子
于是约着见了一面
之后我们几乎都在网上保持着联系
偶尔小聚
9年的时间里
我看着他从某度离开后去英国开了自己的工作室
随后加入Facebook工作2年后离开
开始全力运营自己的公司
其实他早年挺不容易
刚毕业出来因为大专学历求职屡屡受挫
以至于曾经一度想放下电脑去推销桶装水
幸亏没人买他的水
不然这世间可就少了一个好故事了
计算机入门&结缘汇编语言
麦:你是怎么从计算机入门一路学到汇编语言的
老田:早年我对电脑的感觉就是能玩游戏和打字
而学习FoxBase是我第一次接触数据库
感觉挺好玩的也很好奇
为什么一条命令行下去
几百条数据记录就出来了
难道这就是编程
后来学了循环和函数之后才渐渐有了感觉
可当时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根本谈不上兴趣。
直到我被一个同学用C写的下雪动画惊艳到之后
我开始接触到C
当我把这位同学借我的《TuboC实用大全》后面的例子代码敲了一遍之后
我认定就是我喜欢的
那一年我17周岁
中专一年级
学了C之后发现自己对循环和函数的理解变得清晰了不少
就在我觉得C学的没有新鲜感的时候
偶然间我又看到一个同学在阅读一本关于汇编语言的书
于是我请教他什么是汇编语言
他说的也很含糊
只是把书借给了我
书回去翻了几页后我懵了
寄存器&分段存储&数据定义
怎么和C完全不一样
两三天后我就把书还给他了
可他却建议我好好看一下
说所有的计算机语言到后面都要被翻译成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
我被他说动
于是又把那本书买了回来
整段的背里面的内容
虽然背的时候完全不理解
但当我看到书后面讲解循环的图示
我开始悟了
后来用C编码的时候
发现单步调试到后面突然变成了汇编语言
我竟然能看懂了
等04年大学毕业
我已经足足学了5年汇编
在后来的工作中
我发现很多同事对汇编很反感
很头疼
有些人就转去写C#、Java
而当时的我
就觉得自己跟学了独孤九剑似的
好像还挺厉害
然后这一写
就是20年
国内的经历和对未来的思考
麦:出国之前你在某宝的工作时间最久这段经历对你有什么特别的影响?
老田:技术并没有学到多少
相反学了不少应付工作和甩锅的技能(笑)
不过听说了很多资源整合方面的事儿
领导可以从不同的部门抽人做项目
做完之后就可以拿着结果去邀功
虽然那个时候我并不懂
但是这个经历对我以后创业还是起了点帮助
当然这是后面的事了
其实那段时间我已经开始思考两件事情
一个是程序员的可持续性发展
那年我20多岁
和周围许多大龄程序员都讨论过未来的职业发展
大家一致认为程序员是青春饭
甚至有一些大龄程序员出去应聘还经常被嫌弃
不少HR也会觉得等你30以后有了家庭和小孩
留给公司的时间不会很多
所以我开始担心年龄对我以后的影响
另一个是程序员的地位
那会儿我就挣1万出头
可那些做管理和销售的收入比我们好太多
领导也更重视市场和销售
觉得项目交付之后
能卖掉就好了
这让我觉得在互联网公司
程序员有点被边缘化
地位很低
本来我也觉得自己年轻可以先混着
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改变了我的看法
让我萌生了出国的念头
一个是平时工作的学习氛围
我会经常向周围人请教问题
可是有些人明明懂但他们不和我讲
而有些人懂却没有时间和我讲
所以一开始我只能加一些QQ群去找人帮忙
记得有一次遇到了一个实在搞不定的问题
群里的一个朋友就让我给他500
他把程序代码例子给我让我交差
但是也有些人给的方案是无效的
而当我去质问对方的时候
他们又会用“这只是设计思路”这样的话来搪塞我
更有甚者
付了钱以后对方就把我拉黑了
当时我就觉得这可能不是长久之计
可我英文还行
于是就想办法通过一些国外的论坛去认识一些程序员
接触久了之后发现和国内的体验完全不同
比如我在论坛提问
有些遇到过类似问题的朋友会直接告诉我方案
有些人即使不懂但是也愿意和我一起研究
让我觉得这氛围真好
虽然不管在国内国外
在论坛上提一些“低级”的问题
都会受到嘲讽
但是从比例上来看
国外的程序员
乐意和你分享和花时间的人更多些
这就像一个炸弹
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国内外的学习氛围反差如此之大
这是其一
其二还得从软件本身说起
比如国内做一款产品
研发和测试要求2个月内完成
而同样功能的产品
国外可能需要5个月
当我们把国外的产品拿来体验之后
发现品质好bug少
虽然我们做的产品功能也类似
但bug很多
感觉是为了赶工而做的
可领导觉得2个月时间已经足够
他们会安慰我们
虽然公司也想打造精品
但是市场不等人
所以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虽然国外一些产品研发耗时长
可因为出品后品质各方面确实优秀
一下子就可以吸引很多用户
国内却因为太追求速度导致产品本身质量缺陷太大
有时候很难吸引到用户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
最后是用户的付费习惯
比如同样功能的产品在国外需要付费
但国内用户就会想办法去使用免费的
所以这就导致某些产品在国内很难推广
但在国外会相对容易点
拿游戏来说
国外用户拿到一款游戏
会先看品质
然后再决定是否付费
如果玩了几个月觉得不好玩就再换一个
对于各大游戏出品方而言 大家都有机会
竞争相对比较良性的
但是国内可能因为有一些巨头在
哪怕公司费尽心思做了一款产品
说不定第二天就被巨头山寨了
于是我又开始琢磨
会不会是因为商业环境的不同造成了用户消费习惯的不同
所以在一次和我远在英国的外公打电话的时候
我向他透露了出国的想法
他也建议我趁年轻没有负担的时候多出去走走看看
并希望我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
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
我去了英国
初到英国&Facebook的工作经历
麦:你不是一直在国内工作和生活吗
语言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刚过去的时候你又是如何立足的?
老田:念初中的时候我成绩很一般
唯独有个英语老师对我很不错
一直鼓励我
为了报答她我在英语学习上花了最多的时间
还拿过省里演讲比赛的名次
所以我底子还行
而且平时在和我外公打电话的时候
我们也会用英语交流
所以虽然没出国
我却一直都有使用英语的环境
外公对我事业的起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他帮我搞定了工作签证并给我租了个小房子
于是我便找了几个程序员组成了一个团队
当时我们一共有四条业务线
第一条接国外公司的软件外包项目
第二条线是做企业安全
我们准备做的一款产品
叫文档透明加解密
可以防止员工从公司偷盗文档资料
不过当时产品还不成熟
所以没办法卖
第三条线
是做渗透测试
反黑客和反木马
最后一条线
是做游戏的破解
像是Ios和Android的逆向
所以我们刚开始基本就靠三条线来维持着这个小团队的生存
麦:可是你一直在写代码
运营公司方面的知识又是从哪里学的?
而且听起来事业刚起步
怎么还要去Facebook呢?
老田:
我曾经也在几百人的技术大会做过技术分享
比较敢说
而且刚毕业那会儿我和几个做销售和市场的同学住一块
平时晚上一起吃饭大家就会讨论各自的工作
比如做销售的同学会把合同带回来让大家一起头脑风暴
我在这样的环境里待了差不多3年
耳濡目染学到了很多
去Facebook实在是因为生存压力
虽然我们业务线挺多
可业务量很少
为了养活这个团队不得不去工作
可我的学历在英国不被承认
投了很多公司都没消息
唯独投给Facebook的简历是先被技术领导看到的
所以我才有面机会
面试过程我现在还记得一些
第一面是用纸和笔写C++的基本代码,语法方面的
第二面问一些Windows的相关技术,api函数的优缺点等等
第三面则问了我的项目
比如某个windows驱动开发项目
我用了哪些技术
又比如做软件破解的过程中
脱了一些壳
这个壳用汇编语言的表现形态是怎样的
你是怎么绕过的
总体上都很顺利
只是最后又因为学历的问题
公司内部沟通了一星期之后才给了我offer
麦:拿到offer那一刻
你会不会觉得在绝对实力面前学历也没那么重要?
老田: 说实话我能去Facebook工作真的是运气好
如果刚开始看简历的是HR
我可能就没这个机会了
毕竟欧洲人相对而言更保守的
他们很注重学历
在硅谷那边可能会好一些吧
同一个公司即便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下
要求可能也是不一样
但学历问题一直都困扰我
不光是刚毕业那会儿
就连现在我出去一些接外包项目
如果对方是国内的一些国企
那我根本没法接
还有一些银行项目
学历不够都不让驻场开发
以前我曾经考虑过再读个本科
可我发现周围不少和我一起工作
学历比我高的同事
他们对程序的理解很浅
知识体系也很模糊
对于原理方面的东西更是提不起兴趣
觉得能用就行
这就让我觉得
工作之后人和人的差异可能并不在于那一张纸
而现在我年纪大了
也可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了
选择变多之后
也就没再考虑学历这个事了
麦:在Facebook的工作体验如何?后来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离开的?
老田:工作流程和工作压力跟国内差不多
如果一个项目国内要1个月完成的话
那边可能也就1个半月
但是工作环境比较自由
虽然公司也有一些口号
像是“Focus on impact”
但我感觉公司也只是倡导我们去追求这个目标
并不会强制大家一定要怎么做
整体让我感觉比较自然
我在那里一共待了2年7个月
技术确实有提高的
整个工作体验也很不错
遇到问题的时候
同事会直接把代码给你
更有一些热心的同事
会直接来你的工位来找你
这种交流过程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走的原因也很简单
工作太忙以至于分不出太多精力给自己的公司了
麦:创业最难的时候你是怎么熬过去的?
老田:2011-2014年
我们的软件产品没成型
外包项目挣钱也少
过的很艰苦
但是幸好团队很稳定
都觉得能看到未来
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文档透明+解密这款产品出来后才好转
再后来渗透测试和反黑客的项目需求变多了
可能是因为企业的安全意识提升了吧
总之
是时候到了
不过这些年做下来
总体上还是感觉项目并不好接
一方面英国的软件行业不是特别发达
另一方面
欧洲人有一种优越感
他们并不是很喜欢和黄种人打交道
而且欧洲很小
每个国家都有本土的商业保护政策
比如你在英国做的产品
拿去西班牙和意大利可能就很难打开市场
所以我们就只能做少数几个国家
麦:我看到不少程序员有过这样的想法:
在一线工作几年后回到二线
或者老家
找一份凑合的工作
再接一些外包为生
今天听你这么说我觉得现实好像并不乐观
老田:刚毕业那会儿我也有过类似想法
那时我在福州有自己的房子
也没月供
就想着等我30岁以后干不动了
随便找个公司上班再找点外包
一年十万后半辈子也足够了
直到我和国外的程序员接触以后
特别是出国以后和他们一起工作过之后
当我看到他们的工作状态
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对
知识的无私分享
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想法
觉得太消极了
麦:有不少人出国的动机是移民
但我觉得你的动机很纯粹
是带着很多疑问出国的
像国外的程序员是怎么工作的
为什么我们的付费习惯如此迥异
事到如今你觉得你找到答案了吗?
老田:说实话我现在也不是很清楚
不过出国后我发现自己确实更喜欢和国外的程序员一起工作
可能是国外的人都比较直接?
而工作上的这些互帮互助
我猜也可能是因为国外的程序员工作强度没有那么大
有自己的私人时间可以帮你解答问题
如果他们也搞996的话
我想他们也很难挤出时间
至于付费习惯
一方面可能是来自于消费习惯的差异
国外的用户很看重品牌
愿意为高品质的产品买单
另一方面或者是因为商业环境的不同
国内不少公司都习惯用抢市场的方式推产品
用免费的产品先留住你
再慢慢“培养”大家的付费习惯
而国外的公司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打磨产品上以确保出品质量
不过这些看法也只是基于我的当前经验
我还在创业的路上
或许过一阵子我会有新的理解吧
麦:你对现在的状态满意么有没有更大的野心?
老田:还挺满意的
野心也是有的
只是当前因为疫情影响项目不多
而且我的纯软件产品也只在国外推广
国内因为各种原因很难做大
等机会吧
后记
临别之前我问他
能否在这篇访问中称他为老田
他朝我笑了笑
道
以前大家都管他叫小田
怎么突然就老田了
我没有作声
只觉得他这些年下来
已经享用了一个足够丰盛的人生了
我想他应该够得上那一声“老田”吧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