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一亚,今年30岁,现任网易智慧企业资深音频算法工程师,乒乓球国家二级运动员/留美博士/曾就职于Facebook、Apple、Zoom/街舞爱好者&街舞老师/创立过自己的dance crew/参加过歌手世界巡演......

在真正认识一亚之前,我已经想好了用“斜杠青年n次方”来描述他,因为仅仅是我听说的,他的标签就很多了。在与他面对面交谈了1个小时之后,外加一张娃娃脸形象,我深刻地意识到,“斜杠青年”或许只是我们对多角色人群的一种广泛的定义,而一亚让我们看到的,是多个角色之间的巧妙融合,是他给了程序员一个新的定义。

01

谈读博

开始时机缘巧合,结束时有迹可循

身为同样留学美国,但本科一毕业就迫不及待踏入社会,实在不想再继续读书的我,对于能够在美国这样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下读完工程专业博士的人,内心一直都充满了敬佩与好奇:一是如何决定要不要读博,二是该如何顺利读完博,三是读博到底有哪些价值。

原本以为,一亚是早在大学期间就对自己有了明确的规划,可谁知他说,“真的是机缘巧合”。

其实我真的觉得很神奇,每个人都会经历到这种,某个时刻接触到某个东西很感兴趣,最后就成为职业。

起初,一亚并没有非常纠结于申请研究生或是博士,在他看来,做好两手准备,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选择权。虽然UTD(德克萨斯州大学达拉斯分校)提供的研究生项目与自己本科学习的方向不同,他还是选择了那里,认识了做语音识别的顶级大神,紧接着选修课程、加入实验室、和学长一起做项目、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激发出自身的求知欲望。在一步步地深入探索中,最终决定在Hearing Aid助听器方面的语音算法方向上继续完成博士学位。

回想起读博阶段的经历,我问一亚有痛苦过么?他点点头说,有太多的知识需要整理,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无时无刻不在期待成功的结果。可是,得到“和预期不同”的结果概率依然存在,一旦发生,几个月的努力也就付之东流,这种结果也需要自己承担。

对于该不该读博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也许只是想快点工作,接触更加真实的社会;又或许是单纯的喜欢学术。也许所在的专业就需要读很多很多年书,也许职业属性更偏向于研究而非实践......

一亚说,读博是机缘巧合,我猜测他是在用这个词形容读博的开始。在每个人的人生中,很多事情的开始都是机缘巧合,可过程和结果,却往往是有迹可循。毕竟,读博本就需要对学术的敬畏、研究,和耐性的修炼。

在整整3年博士研究过程中的所有付出,都为一亚的大厂offer之路,打下了完美的基础。

02

谈大厂

不同的风格,我取其精华

每年录取率不到2%的Facebook和Apple,是全球无数工程师向往的殿堂,而其十分严格且高强度的8轮面试也曾经令许多人闻风丧胆。一亚在美国的前两份工作经历,正是在FB和Apple拿到的。

回忆起那些紧张的面试经历,他特别感谢实验室的几位“贵人”,要不是当时他们一同建立了学习小组,每天相互分享、脑暴,他绝不会在博士第二年就完成快速积累,达到应聘标准。

Reality Lab的前身,Oculus,是美国三大VR/AR公司之一,后被FB收购,一亚加入时,整个实验室有300多人,一半以上都是博士,这倒是让他很快速地融入了这个学术氛围超强的团队。虽然每天都会在公司完成吃吃喝喝的一套操作,周五下午还是喝着啤酒的休息日,但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影响大家交流、脑暴,因此团队产出依然很高,这可能是一亚在美国工作感触最深的一点。

在Apple,一亚参与了Airpods的【耳机音频算法的研发】,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我们佩戴耳机时所享受的降噪、回声消除、音量控制等功能,都是通过各式各样的音频算法叠加起来而达成最终的使用效果。

如果说FB的关键词是融合、分享、协作,那么一亚在Apple体验到的正是另一种风格:分工细化,每个人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但拥有非常完善的生态链。作为一家从设计到开发到售卖全部能够自己解决的大企业来说,它的运作模式正是其精华所在。

03

谈转变

我向往的“balance”,没有那么难

“去的时候还是奥巴马,走的时候已是川普”,这句话道出了多少留学生的心声。在各种原因之下,一亚去年选择回国发展,而他最最看重,也是最终选择加入网易的原因,正是“要match音视频开发节奏”。这里的节奏并不是指一次开发的快或慢,而是在一亚的认知中,音视频技术的开发并不是一件短平快的事情,正相反,它需要不断地积累、打磨和优化。因此,作为国内独一无二做游戏做了十余年的网易,成了他的不二之选。

在正式加入网易之前,一亚也担心过普遍留学生最担心的问题:工作vs生活的平衡,和团队氛围。不过令他自己都有些惊喜的是,相比于在国外,工作之余各回各家的同事关系,能够在网易园区里和同事一起寻找乐子,反而让他有更亲近的感觉。

原来在FB的时候,一亚的团队有“Dynamic Talk”的惯例,就是每天花40~60分钟左右分享一个话题,可以是来自各种领域的热门话题,也可以是paper,不知不觉,有很多灵感都来自于这里。

一亚很欣赏这种模式,也期待能将其引入现在的团队。或许是“英雄所见略同”,在加入网易的时候,他的部门主管正在主导策划类似的分享项目,倒不见得是非常成熟的一堂课,但是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轮流分享自己的知识。现在,每周四晚上的程序员分享已经成为了他们团队,乃至整个智慧企业的固定节目,有的时候,还能吸引到很多感兴趣的市场、产品同事前去参与,一起迸发灵感。

我们总以为,程序员的日子是每天加班到深夜,难有生活可言,可是一亚让我觉得,真正的balance并不只在于职业属性或工作强度,更在乎于我们对时间的管理和自觉调配。最直白的例子:今天犯懒的你,能不能督促自己明天补回来。

除了一亚,不止有一个程序员和我探讨过他们丰富的“业余生活”。爬山、越野、摄影、跳舞、健身、玩打游戏、做咖啡,或者是做奶爸......但同时,在工程师这个角色中,他们表现得丝毫不逊色。

04

谈街舞

喜欢、坚持、表达

一亚对街舞的喜爱和专业程度,是足以让他成为“斜杠”的。在美国的时候,他就加入了KinjazGRV两大世界级顶尖舞团一起进修,并且创立自己的dance crew,自己编舞、教课,在读博和工作以外的时间,还会跟一些著名歌手的世界巡回演出。

回到中国之后,一亚会利用工作日中午和周末的时间坚持练舞,同时在网易的舞社担任老师,还会抽空给国外的小伙伴进行线上授课。

在面对“博士”这个title之后,我又一次表达了敬佩和好奇,因为能将一个十分忙碌、辛苦的职业以外的爱好做到如此极致,真的很不容易。

“高中一次表演,第一次接触了locking,从此就埋下了种子,然后就开始找老师练习。但是,我从没下定决心,说一定要做到什么程度,就是凭着对街舞的喜欢,一步步走过来”。

我们知道,将一个爱好做到一定程度的专业,不止是天份、努力、时间,再将自己的专业教授给别人,更是难上加难。一亚说,他享受教课,看到学生们喜欢自己的作品,从不会到会,从会到完成,去参加表演,去比赛,每个人脸上洋溢的那种率真,是打到他心坎儿里的快乐。

这两年,他逐渐地将自己想表达的情感融入到舞蹈之中。

无论是身处校园的那份蓬勃的青春,或是初入职场所面对的压力与抑郁,还有与恋人经历了风雨后终于走到一起的珍惜和向往,他都要设计在舞蹈中。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此,不需要太多语言,即便语言完全不通,只要旋律一起,身体一舞,就都懂了。

聊起他通过舞蹈向女朋友求婚的故事,他说,“现在回头看看就是真的很有意义,跳舞能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传达的东西编进去。

我们常问,以后无法被AI代替的是什么职业?艺术就是机器永远无法代替的。

05

谈一些刻板印象

我是30岁,会跳街舞的程序员

Nerd”,是我和一亚聊到大众对程序员刻板印象时,他提到的一个词。在他眼里,这可不是一个贬义词,因为程序员之所以会被认为很“呆”,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很强的思维逻辑,偶尔喜欢钻牛角尖,但是这并不是坏事呀!不但不是坏事,还能和其他爱好结合,达到1+1>2的效果。

那么,在技术和舞蹈中,找到了哪些共同点呢?

拿他自身举例,在编舞的过程中,一亚会把自己身为程序员的超强逻辑能力融合到舞蹈中,对整个层次有自己的要求,在教课的时候也能够更系统地训练大家,如何一步一步来,将每个动作的到位程度定义,使展现出来的效果更加整齐。

同时,跳舞是抒发情感的方式之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观众看懂,“身为工程师很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做一个产品,要考虑到这个产品用户怎么去用,我做了这个东西,怎么给同事表达。舞蹈是让观众感知你要传达的东西,这个意识我也一样会融合在工作中。”

还记得在文章一开始我提到,一亚拥有一张娃娃脸吗?从那么多张插图中,也不难看出,他的脸上好像本身就洋溢着一种“涉世未深”的感觉。至今,不认识他的人都很容易将他认成本科生,甚至在给他布置任务的时候,都要一步一步尝试着来,令他哭笑不得。

其实,从外貌猜测人生经历,这也是一种我们时常会犯错的刻板印象。不过一亚内心非常清楚,就像对待“nerd“这个词一样,它并不一定是件坏事,而且如果真的想要改变一些人对自己的刻板印象,那么势必需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大家了解到,一个不同的自己。

写在最后

在1个多小时的访谈结束后,我对一亚有了全新的认识。

关于斜杠青年、每个角色做到极致、时间管理、自我约束等等,这些事情在他口中可以如云淡风轻。或许,他从未计划过要成为一名斜杠青年,只是刚刚好,他在热爱的事情之间、经历之间、角色之间,游走地游刃有余,重新定义了一种30岁程序员的生活。

当然,他走过的每一步经历,每一次思考,每一个抉择都造就了今天,一个别样的30岁。是的,希望大家都能记住,他是个会跳舞的程序员,他今年30岁,并且三十而已。


网易数智
619 声望139 粉丝

欢迎关注网易云信 GitHub:


引用和评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