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我发起了「冴羽答读者问」活动,如果你也有想要提问的问题,欢迎留言,我会按照顺序依此回答。
正文
人们常说:“二十三,猛一窜”,这句话至少说明了,在成年之后,依然有长高的可能。
但无论通过什么方法,长高一定需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简单的来说,无论如何,还是要吃好、喝好、睡好、玩好,至于是否真的长高,则可以不过分期望,顺其自然。
不过我真正想回答的,并不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方式长到 180,我想讲讲,至少如何气质上达到 180。
首先就是穿搭了,穿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穿搭,不仅仅是一种美的展示,也是一种对体态缺点的修饰,比如一个很瘦的人,如果穿紧身裤,反而会更显单薄,穿宽松的裤子,则会让整体更加厚重。身高也是如此,合理的穿搭虽然不能真的让你增高,但却能提高你的气质,留下更好的印象。
而具体穿搭的内容,则包含很多的细节,以物理增高来说,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发型,比如男生将刘海梳高,女生扎一个可爱的丸子头,男生可以选择增高垫和增高鞋,女生则可以选择款式多样的高跟鞋。
而在穿搭显高上,可以通过选择同色系的衣服、窄长或者瘦 H 版型的衣服,加上一些小技巧,比如凸显腰线位置、裤脚卷起之类的,而在拍照的时候,将一只脚往前伸出一点已经成为众多女生的必备技巧,当然如果参考 157 的石原里美的照片,则可以学习到更多的角度和技巧。而这些内容,我并非专业,不过也没有看到相对系统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中就开始积累学习,以及多买衣服实践。
再说说体态,绝大部分的程序员都有驼背含胸的坏习惯,站起来也歪七扭八,甚至会“多动症”。试想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走路驼着背,低着头,贼眉鼠眼东瞟西看,又何谓气质可言。这里推荐一个很早以前看过的知乎回答:
『女生说他「走路的时候眼睛目视着前方,步伐稳重,每次路过她身边的时候就像一阵风,而他办事亦是如此,雷厉风行,靠谱而又高效,而熟悉以后越发觉得这个男生自信而又稳重,渐渐的班级里很多重要的事都由男生负责,他也成为了他们班的核心人物」。』
『后来我开始注意这个男生,说实话,我也被他的气场折服了,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大步流星,脚底生风。有句话叫「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想必形容的就是这样的男生。』
但有次面试的时候HR对我说了一句话:『你们现在的大学生是不是电脑面前坐久了所以各个弯腰驼背的?我看你走路倒是端端正正的,和我之前面试的几个有点区别。』
穿搭或许还需要砸入不少的钱,但不弯腰驼背,经常提醒自己挺起腰板走路,却是用心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当然了,穿搭和体态的内容绝对不止这么点,日常的妆容如何搭配,如何改善皮肤状态,正确的坐姿、站姿甚至是走姿,已有的体态习惯如何纠正,表情管理中怎样笑起来最好看等等,你如果去搜索这些内容,会发现每项的内容其实都很多,而且也很需要时间练习和探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但或许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每个人之间的差别。
讲完外在,我们讲讲内在,关于气质的介绍有很多,引用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中的一些介绍:
气质描述了生物的行为和反应方式,即其行为方式。 这是深植于个体之中的,包括情绪、肢体运动、注意力相关的反应和自我调节。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浓厚的色彩。
气质在社会所表现的,是一个人从内到外的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然后所发挥的一个人内在魅力的质量的升华。所指的人格魅力有很多的,比如修养、品德、举止行为、待人接物、说话的感觉等等等等,所表现的有高雅、高洁、恬静、温文尔雅、豪放大气、不拘小节、立竿见影等。所以,气质并不是自己所说出来的。而且自己长久的内在修养平衡以及文化修养的一种结合,是持之以恒的结果 。
描述的方式虽然有很多种,但无一例外都表达了,气质是内在的外显,是个体素质的外在表现,所以与其说是提升一个人的气质,不是说这是一种重塑自我的过程。
我们常有这样的错觉,读书可以破万“卷”(juǎn),什么都靠读书解决,那提升气质一定要读很多书吗?
自然不是,人的性格和内在固然可以通过多读书来改变,但阅读也只是一种方法而已,我之前也写过:
这种深刻的程度,只有通过独自的思考才能获得,而引发你思考的,莫过于两种方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简而言之,就是实践和阅读。
一个专注于某项技术多年的工匠,哪怕没有读过很多书,但那种在实践中磨炼出来的坚韧和宁静的内心,依然能让人敬重。
所以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和阅读,获得的内心的宁静、认知的改变,这些才会带来气质上根本的提升。
那么我们要做那些事情呢?
阅读自然不用多说,优秀的书籍可以调整你的思想方式,改变你的人生态度,对人生、社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一个人散发的气质,和这个人的思想水平密切相关。
不过这次我想重点讲讲实践。我们要往那些方面实践呢?
第一个是自我价值。
我们绝大部分的时间在做什么,这件事情就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如果我们在工作本身不能收获价值感,那这份工作就是在消磨我们的热情,磨损我们的心智,消解我们内心对自己的认可,这样的工作愈演愈烈,最终就会“上班如上坟”:在沉睡中不愿起床,在上班的路上唉声叹气,到了公司却要佯装热血,逼迫自己沉溺工作,下班的路上或许是最放松的时光,到了家又开始报复性娱乐、熬夜,第二天又循环往复,到了周末,却往往又提不起兴趣干什么事情,于是又在荒废中度过。
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工作的环境带来了长期的内心煎熬,而你又总是从工作之外的东西寻求安慰,那就说明,你真的应该选择离开,否则就是对你心智的极大消耗。就算有一天你终于解脱离开了,你也会花上很多的时间抚平内心的伤痕。
换个角度讲,作为我们花费时间最多的内容,工作应该是可以为我们带来不可替换的价值优势的,这种价值越不可替代,我们对自己的内心就会越认可,这也是我们自信的来源。而自信的人,往往又都精力充沛,兴趣盎然,从而进入到一种正向循环中。
第二个是兴趣爱好。
如果把工作作为是人生的全部,那最终会得不偿失,一份工作做久了,即便再热爱,也会有所疲顿,这时更需要兴趣爱好来提供一份慰藉,但兴趣爱好又不能只是简单的,比如常见的看电影、刷视频、打游戏、追动漫等等,这些东西可以带来快乐,但作为奶头乐的常见载体,这些东西带来的快乐终究是昙花一现。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说到:
每一快乐都是以人从事某种活动,或者应用人的某种能力作为前提,没有这一前提,快乐也就无从谈起。
我们感受到的快乐是以运用、发挥我们的能力为前提,快乐和幸福越大,作为前提的能力就越高级。
所以不要仅仅作为消费者去消费这些内容,而是想着如何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创造些什么,这会带来另外一份内心的充盈。
我们常会发现,一些优秀的人往往会有一个跟工作完全联想不到一起的爱好,但其实细细一想,又是情理之中。这种兴趣爱好所需要的能力往往是跟自己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形成互补关系,就比如,脑力工作者有一个体力方面的爱好,善逻辑思维者有一个偏感性的兴趣爱好,而且兴趣爱好往往还会跟工作相辅相成,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第三个是人生体验。
有一句话叫:
如今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虽然人生体验包含的范围非常的广,但我想从“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引申开来,讲两个方向,一个是“走过的路”,代表着我们看过的风景、经历过的事情。人虽处在社会之中,亦是在自然之中,我们常有被自然风光扫去心中阴霾的经历,人对于自然的喜爱是一种朴实的情感,当然风景也不单指自然风光,灯火通明的城市夜景,平和宁静的艺术展览,也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触达内心的美感。
而经历过的事情,不仅是指旅行中发生的事情,更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我们常有浑浑噩噩、消沉低迷的时候,总会希望发生点什么晴天霹雳的大事情,劈开冰冷的内心,人生从此就有了巨大的转折,但在真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往往并不存在,发生了也往往是你不一定能挺过去的大事。更多出现的,是那样一些小小的事情,或是一场合作,或是一场邀请,或是一场旅行,或是一场聚会。我常因这样的事情不在我的规划里,亦或者看不到什么大的价值而拒绝这样的事情,殊不知,也是因为自己沉迷舒适区,不愿意接触痛苦所致,一方面放任这些“小的”事件的流走,一方面又在渴求所谓“大的”事件的降临,最后在不断的希望与失望中,接着碌碌无为。
还有一个是爱过的人,代表我们接触和产生联系的人。人在世上,是有和他人建立联结的需求的,尤其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发生关系,家人、朋友、爱人、同事、社会和国家。在彼此的联结中,我们会感到需要和被需要、这些会带来意义与快乐。所以,多与家人聊天,多与朋友相处,多与爱人交往,人心是温暖的,在真诚相待中,我们会获得内心的力量,我们也会在相处中找到一份平和宁静,甚至是一份心灵归属。
说了那么多,看似与气质的话题扯远了,但我觉得,所有能触动我们内心的东西,我觉得最终都会化为养分,滋养我们的内心,外化为我们的“气质”。
系列文章
冴羽答读者问全目录:https://github.com/mqyqingfeng/Blog
如果喜欢或者有所启发,欢迎 star,对作者也是一种鼓励。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