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度讲解
算法效率
- 算法效率分为两种:时间效率(时间复杂度)和空间效率(空间复杂度)
- 它们分别衡量一个算法的运行时间和所占的空间大小。
时间复杂度
- 时间复杂度计算的是一个函数中算法基本操作的执行次数。
- 时间复杂度针对的是一整个函数。
时间复杂度的计算方法(大O渐进表示法)
- 大O渐进表示法是一种估算:只取表达式中对结果影响最大的一项。
推导大O阶方法:
- 用数字1取代算数中的所有常数。
- 在修改后的算数中,只保留最高项。
- 如果最高阶存在且不是1,则去除这个项的常数,得到的结果就是大O阶。
例如:
- 下列的时间复杂度算数为 :F(N) = 2*N + 10
- 所以大O阶表达式为 :O(N)
void Fun1(int N)
{
int count = 0;
for (int i = 0; i < 2 * N; i++)
{
++count;
}
int M = 10;
while (M--)
{
++count;
}
printf("%d", count);
}
- 注意:当函数中未知数有多个时
例如:
- 时间复杂度表达式为:F(N) = M + N + 10 时,大O阶为 O(M+N) 或者 O(N)
- 时间复杂度表达式为:F(N) = 1000 时,大O阶为 O(1) (第一步将所有常数用1代替)
- O(1) 表示的是算法中基本操作执行常数次,而不是真的只执行一次。
- 时间复杂度表达式为:F(N) = M*M + N + 10 时,大O阶为 O(M^2)
- 时间复杂度中:为了方便一般把log2N(以2为底数)写作logN (log3N等就不会缩写了)
- 所谓的线性时间复杂度就是指O(N)。
空间复杂度
- 空间复杂度是对一个算法在运算过程中,临时占用的内存空间大小。
- 空间复杂度不是计算程序占用了多少个字节,而是计算临时变量的个数。
- 空间复杂度的计算方法也采用大O渐进表示法。
- O(1) 代表常数个变量。
- 递归算法的空间复杂度就是递归的深度乘以每个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每递归一次,就会在栈中创建一个临时的函数)
注意:
- 时间是累计的,空间是可以复用的
- 创建局部变量后,在程序出大括号后,就会销毁。
顺序表和链表
线性表
- 线性表是 n 个具有相同特性的数据元素的有限序列
- 常见的线性表:顺序表、链表、栈、队列等。
- 线性表在逻辑上是线性结构,但实际物理存储上通常是以数组和链式结构的形式存储的。
顺序表和链表
顺序表:
- 顺序表本质就是数组,能够动态增长的,并且里面的数据是连续存储的(从左到右)
- 顺序表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是一致的,都是连续的。
链表:
- 链表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不是一致的
- 物理上内存空间是按需分配,所以不存在空间浪费,但是分配的空间是随机的。
- 单链表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用来存储数据,后一部分用来存储指针,指向下一个节点
- 最后一个链表的指针指向NULL。
顺序表和链表的比较
顺序表的缺点:
- 顺序表动态增容有性能消耗,增容一般是按两倍增加,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空间浪费。
- 在顺序表中插入数据时,需要挪动数据,效率较低(O(N))
顺序表优点:
- 可以按下标进行随机访问。
- 顺序表的CUP高速缓存命中率比较高。
- CPU读取数据时,因为CPU的速度远高于内存,所以一般内存中的数据会提前被加载到高速缓存(Cache)中,然后CPU再从Cache中读取数据。
- 但是提前加载数据是按顺序缓存的,所以顺序表被提前加载时,命中率较高,因为它们的地址是连续的。而链表被提前加载时,因为地址不连续,所以命中率较低。(所谓的命中率就是被提前加载的数据就是CPU刚好需要的数据)
链表的缺点:
- 不支持下标的随机访问。
- 链表的CPU高速缓存命中率较低,而且可能会造成缓存污染。
链表的优点:
- 按需申请内存,需要存一个数据,就申请一个内存,不存在空间浪费。
- 在链表中插入删除数据时,不需要挪动数据,效率高。
链表分类
链表分为:
- 单链表带头循环、单链表带头不循环、单链表不带头循环、单链表不带头不循环。
- 双链表带头循环、双链表带头不循环、双链表不带头循环、双链表不带头不循环。
实际中主要使用两种链表
- 无头单向链表:结构简单,一般不会单独用来存储数据,实际中更多的是作为其他数据结构的子结构。
- 带头双向链表:结构最复杂,一般单独存储数据。
所谓的带头和不带头:
- 带头链表:是链表在首节点之前设置的一个头节点,但是它不存储有效数据,只是它的指针指向首节点。
- 头结点的作用:是为了方便对链表的操作。保证链表中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前驱。
单链表定义方法
struct SListNode
{
int date; //前一部分存储数据
struct SListNode* next; //后一部分存储下一个节点的指针
}
双链表定义方法
struct ListDouble {
struct ListDouble* prev; //存放上一个结点的地址
struct ListDouble* next; //存放下一个结点的地址
int val;
};
栈和队列
栈
- 一种特殊结构的顺序表,只允许在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元素,进行数据插入和删除的一端称为栈顶,另一端称为栈底。
栈中数据遵循后进先出原则。
队列
- 只允许在一端插入数据,在另一端删除数据。
- 队列遵循先进先出原则。
二叉树
树的概念
- 树是一种非线性的数据结构,它由n个有限节点组成一个具有层次关系的集合,形状看着像一个倒挂的树。
- 有一个特殊节点,称为根节点,就是第一层的节点,它没有前驱节点。
- 树是递归定义的。
- 节点的度:一个节点含有的子节点个数。
- 叶节点或终端节点:度为0的节点。
- 父节点:一个节点含有子结点,那么这个结点就是根结点的父结点。
- 兄弟结点:相同父结点的节点。
- 树的度:根结点的度就是树的度。
- 空树的层数为0。
- 森林:多个不相交的树组成的集合。
二叉树的概念
- 一个节点只能有两个子节点,但是这个两个子节点不一定都存在。
- 例如:空节点是二叉树,一个节点也是二叉树。
- 对于任何一个二叉树,叶子节点(度为0的节点)永远比度为2的节点多一个。
满二叉树
- 它是一个二叉树,并且每层节点数都达到最大值
- 满二叉树的层数为k,则节点总数为(2^k)-1。
- 每一层都有 2^(n-1) 个节点(也是每层最大节点数)(n是层数)
完全二叉树
- 完全二叉树是效率很高的数据结构。
- 完全二叉树的前k-1层都是满的,最后一层可以不是满的。
- 但是最后一层必须是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的。
堆
- 堆在逻辑上是完全二叉树结构。
- 堆只存在两种类型:大根堆和小根堆。
- 大根堆:父节点的值大于子节点的值。
- 小根堆:父节点的值小于等于子节点的值。
堆的下标规律
- 设父节点下标为 x,左边子节点下标为 y,右边节点下标为 z。
- y = x*2 + 1;
- z = x*2 + 2;
- x = (x - 1)/ 2 或者 (y-1)/ 2;
二叉树的存储
- 二叉树一般用链式结构存储,即用链表来表示一个二叉树。
- 通常方法是:链表中每个节点由三个部分组成,数据域和左右指针。
- 左右指针分别用来指向该节点的左孩子和右孩子,数据域用来存储数据。
- 目前使用的都是二叉链表。
二叉树链式存储的遍历方法
深度优先遍历:
- 前序遍历:先访问根,然后在访问左子树,最后访问右子树。
- 中序遍历:先访问左子树,然后访问根,最后访问右子树。
- 后序遍历:先访问左子树,然后访问右子树,最后访问根。
广度优先遍历:
- 层序遍历:从左到右一层一层的访问。
排序算法
常见排序算法
- 插入排序:直接插入排序(适用于小量数据)、希尔排序(可以将大的数快速地移动都后面,适用于大量数据)
- 选择排序:选择排序、堆排序
- 交换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挖坑法、前后指针法)
- 归并排序:归并排序
快速排序
- 时间复杂度 O(N * logN)
- 空间复杂度O(logN)
- 稳定性:不稳定
如何取关键数key
- 先取数组的第一个数、最后一个数和中间位置的数,然后取这三个数中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的那个数作为key。
- 这种方法可以避免key直接选到最大值或者最小值。
左右指针法快排
- 一前一后两个指针,选择一个关键数key(一般是开头位或者末位)
- 如果选择开头位为关键数key,则让end向后先走,寻找比key小的数,找到小的数后停下。
- 然后pre向前走,寻找比key大的数,找到后停止。
- 然后交换pre的值和end的值,交换完后,end继续向后移动。
- 一直循环,直到pre和end相遇为止,相遇时的值一定是比key小的,所以交换key和pre的值
- 这样,key的数就会被移动到整个数组的中间值位置,它左边的都比它小,右边的都比它大
- 最后使用递归。
挖坑法快排
- 另外定义一个变量sum,用来保存第一个pre,pre的位置则空出来了。
- 然后end先向前移动,寻找比sum小的数,找到后将end与pre交换,现在end的位置为空。
- 然后pre向前移动,寻找比sum大的数,找到将pre与end交换,现在pre的位置为空。
- 然后再是end向前移动………………
- 这样循环直到pre和end相遇为止,相遇时的位置为空,再将sum的值放到相遇的位置上。
- 这样这个数的左边都是比它小的数,右边都是比它大的数。
- 最后使用递归即可。
前后指针法快排
- 起始位置,pre在第一位,end在第二位。
- 然后end向后移动,寻找比key小的值,找到后,pre++,然后交换pre和end的值。
- 然后继续end向后移动,直到end访问完为止
- 最后在交换pre和key的值
- 这样key这个数的左边都是比它小的数,右边都是比它大的数。
- 最后递归即可。
快排的小区间优化
- 当数据量很大时,在最后几层递归时,会出现大量递归(出现大量递归时可能会栈溢出),但是每个递归处理的数据较小。
- 所以为了避免最后几层的递归,在数据量较小时,直接使用插入排序
- 这样大数据处理的最后几层递归,则变为插入排序,可以减少大量递归,降低处理时间。
归并排序
- 时间复杂度O(N * logN)
- 空间复杂度O(N)
- 稳定性:稳定
- 此方法需要借助另外一个临时数组。
- 将数组分为两部分,如果两边都是有序的,那么分别从两部分的起始位置开始比较,将小的值尾插在新数组中,直到有一部分遍历完为止,再将另一部分剩下的尾插到新数组后面。
- 然后再将排序好的新数组赋值给原数组。
- 如果分开的两部分不是有序的,则分别再次差分,直到最后两部分都有序,执行上述步骤,将其排序。
- 因为判断是否有序比较麻烦,所以一般不判断是否有序,而是将两部分都当做无序,进而一直拆分,直到最后两部分都只剩下一个数时进行尾插到新数组,然后再赋值给原数组,这样因为都是排序得到的,所以即使是无序的也会变成有序,所以可以不判断是否有序。
- 注意要释放临时数组。
排序算法的稳定性判断
- 数组中相同的值,排序完后相对顺序不变的就是稳定,反之则为不稳定。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