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节点和轻节点

之前提到,由于硬件限制,BTC系统中分为轻节点和全节点,下表阐述了全节点和轻节点的区别。

全节点轻节点
一直在线不是一直在线
在本地硬盘上维护完整区块链信息不保存整个区块链,只需要保存每个区块块头
在内存中维护UTXO集合,便于快速检验交易合法性不保存全部交易,只保存和自己有关的交易
监听比特币网络中交易内容,验证每个交易合法性无法验证大多数交易合法性,只能检验和自己相关的交易的合法性
决定哪些交易会打包到区块中无法检测网上发布区块正确性
监听其他矿工挖出的区块,验证其合法性可以验证挖矿难度
挖矿:1.决定沿着哪条链挖下去。2.当出现等长分叉,选择哪一个分叉只能检测哪个是最长链,不知道哪个是最长合法链

在比特币网络中,大多数节点都是轻节点。如果只是想进行转账操作,不需要挖矿,就无需运行一个全节点。在挖矿过程中,如果监听到别人已经挖出区块延申了最长合法链,此时应该立刻放弃当前区块,在本地重新组装一个指向最后这个新合法区块的候选区块,重新开始挖矿。
1.这样是不是有些可惜?之前花费好多资源,全部白挖了。
实际上并不可惜,之前有提及,挖矿本身具有无记忆性,前面无论挖多久,对后续继续挖矿没有影响。
2.比特币系统如何保证安全性?
一是密码学的保证:别人没有自己的私钥,就无法伪造其合法签名,从而无法将其账户上BTC转走。
二是共识机制:保证了恶意交易不被系统承认。

挖矿设备演化

目前,挖矿设备逐渐趋于专业化,其经历了三个过程,总体趋势从通用到越来越专用。

普通CPU -> GPU ->ASIC芯片
实际上,挖矿本身就是计算,对于普通计算机来说,挖矿过程中大多数内存,硬盘,CPU中大多数部件(用到指令较少)等都是闲置的,如果用普通计算机专门用于挖矿是根本不划算的。随着挖矿难度提高,用通用计算机挖矿很快变得无利可图。
所以,挖矿设备转入第二代--GPU。但是用GPU挖矿,仍然有一定浪费(GPU为通用并行计算设计,挖矿仍有很多部件闲置。例如:浮点数运算部件,挖矿过程只使用整数操作,该部分部件根本不会用到)。

当然,目前GPU挖矿已经不划算了。所以,开始进入第三代设备:ASIC(专门为挖矿设计的芯片),这种芯片专门为挖矿设计,只能用于特定币种的挖矿。但ASIC芯片设计流片流程很长,假如BTC价格剧烈变化,前期投入很可能会血本无归。所以ASIC芯片需要提前预订。假如BTC系统中,算力突然很猛烈增加,一般是一个大的厂商生产出新的ASIC矿机。
ASIC芯片只能用于挖矿,一旦其过时,便完全作废。

ASIC芯片的出现是好事吗?
很明显,ASIC芯片并不是普通人可以参与的,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挖矿的门槛,违背了比特币系统去中心化的初衷。理想状态下,所有人用CPU挖矿,这样只要有一台家用计算机便可以参与挖矿。当然,后续有一些货币便考虑到了这个问题,设计了抗ASIC芯片化的解决方案。但反过来想,如果大家都用ASIC矿机挖矿,如果有人想要颠覆BTC系统,必然导致BTC价格跳水,从而导致其所购买ASIC矿机作废,投入成本血本无归。所以,很多人反倒认为ASIC芯片出现,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坏事。

大型矿池出现

挖矿另一个趋势便是大型矿池的出现。对于单个矿工来说,即使使用ASIC矿机,其算力在整个系统中仍然只占据很少一部分,即使从平均收益看有利可图,但收入很不稳定。此外,单个矿工除挖矿还要承担全节点其他责任,造成了算力的消耗。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便引入了矿池的概念。

上图是矿池的架构,通常是一个全节点驱动多台矿机。矿工只需要不停的计算哈希值,而全节点其他职责由矿主来承担。ASIC芯片只能计算哈希值,不能实现全节点其他功能。此外,矿池出现解决了单个矿工收益不稳定的问题。当获得收益后,所有矿工对收益进行分配,从而保证了收益的稳定性。
所以,必须涉及如何分配的问题。如果分配不公平,挖矿的动力就会减少。
矿池一般具有两种组织形式:
1.类似大型数据中心(同一机构),集中成千上万矿机进行哈希计算。
2.分布式,矿工和矿主不认识(不同机构),矿工与矿主联系,资源加入其矿池,矿主分配任务,矿工进行计算,获得收益后整个矿池中所有矿工进行利益分配。
矿池利益分配方法
假使第二种情况,矿工来源于五湖四海(非同一机构),收益应该如何分配?
1.平均分配,所有人平分出块奖励
这一点有点类似我国某段历史时期,大家一起吃大锅饭,会导致某些矿工懈怠,不干活。所以,这里也需要进行按劳分配,需要一个工作量证明的方案。如何证明每个矿工所作的工作量呢?
2.降低挖矿难度(可行方案)
假设原本挖矿难度要求,计算所得126位的哈希值前70位都必须为0,现在降低要求,只需要前60位都为0,这样挖矿会更容易挖到。当然,这个哈希是不会被区块链所承认的,我们将其成为一个share,或almost valid share。矿工每挖到一个share,将其提交给矿主,矿主对其进行记录,所为矿工工作量的证明。等到某个矿工真正挖到符合要求的去区块后,根据所有矿工提交的share数量进行分配。因为每个矿工尝试的nonce越多,挖到矿的可能性越大,所能得到的share也会越多,所以这种方案作为工作量证明方案是可行的。

思考一:有没有可能,某个矿工平时正常提交share,但真正挖到区块后不提交给矿主而是自己偷偷发布出去,从而避免他人分走挖矿所得到的出块奖励?
事实上,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矿工挖矿任务是矿主分配的。矿主组装区块,交给矿工计算,而区块中铸币交易的收款人地址是矿主,如果矿工修改该地址,计算的nonce值也会作废。
思考二:如果矿工自己刚开始就自己偷偷组装一个区块,自己挖矿,这样就类似于其脱离了该矿池。因为其自己所组织的区块不会被矿主所认可,其提交的share也不会被认可,也就得不到分配的收益。
思考三:有没有可能矿工捣乱?平时提交share,等挖到后扔掉区块,不提交?
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如果矿工本身仅仅想捣乱,是可以这么做的,但扔掉区块后,对其本身来说,也没有相应的奖励获得,看似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但是矿池之间本身存在竞争关系,有可能为了打击竞争对手,会派出矿机加入竞争对手矿池挖矿,从而起到搞破坏的作用。

关于矿池的一些统计数据(图片源自肖老师课程视频)

图1:矿池在各个国家分布比例图

图2:2014年单个矿池算力分配比例图

这个时间,存在一个矿池算力比例占据全部算力的一半以上,当时引起了恐慌。之后,该矿池主动降低了矿池算力,避免动摇人们对比特币信心。

图3:2018年单个矿池算力分布比例图

表面看上去是安全的,但实际上某个机构如果有超过50%算力,其必然不会将其放入一个矿池中。而是将其分散隐藏,真正需要发动攻击时候再集中起来发动51%算力攻击。

由这些数据可以得知,矿池本身对BTC系统带来了较大威胁。某个恶意用户如果想发动攻击,以前需要自己达到51%算力,现在自己只需要作为矿主,只要能够吸引足够多不明真相的矿工,便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实现51%算力攻击。
当然,矿主管理矿池,也需要收取一定比例(出块奖励,交易费)作为管理费用。如果恶意者想要攻击系统,会将管理费降低甚至赔本吸引足够多矿工加入。这便使得发动51%攻击变得容易起来。

51%算力矿池可以发动哪些攻击

1.分叉攻击
对已经经过6次确认的交易分叉,利用51%算力将交易记录回滚
矿工只能计算哈希值,并不知道区块包含哪些交易,区块链状况是什么。所以,这些矿工是无知的,容易被利用。
2.封锁交易
假如攻击者不喜欢某个账户A,不想让A的交易上区块链,在监听到有其他人将A的交易发布到区块链上时,立刻发动分叉攻击,使A的交易所在链无法成为最长合法链。这样,便实现了对A账户的封锁。

矿池出现的优劣
优点:解决了矿工收入不稳定的问题,减轻了矿工的负担
缺点:威胁到了区块链系统的安全,使得51%算力攻击变得容易起来


MockingJay
7 声望3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