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开源之光 ,作者Niko曾辉
[
开源之光 .
致力于分享开源技术的最新动态、深入解读和实践经验,帮助读者掌握最前沿的开源技术知识,推动开源社区的发展与合作。
](#)
作为一名软件行业的从业者,我已经在开源社区 Remote 工作了两年时间。“技术运营” 是一个相对小众的职业,所以如果你在这个行业工作,却找不到自己热情所在或擅长的事情,可能会感觉缺乏价值感(这一点我老板也很认同)。
然而,如果你愿意为自己的情怀买单,并全心投入其中,这确实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我并不喜欢写文章,尽管读书那时候写作文还算过得去,但工作几年来,我深刻体会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记录一些所谓的方法论,对于我在职场上的成长和沉淀至关重要。
顺便提一下,我目前在白鲸开源担任高级开源社区经理。如果你有任何合作意向,欢迎私聊我👏。
在此,我也希望能持续写作 “开发者社区运营” 这一题材的文章,为进入这个行业的小白提供一些帮助。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欢迎在文章末尾留言,甚至可以添加我的微信,来围观我的朋友圈!
我是前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社区经理,目前担任白鲸开源高级社区经理,主要负责 Apache DolphinScheduler 和 SeaTunnel 社区的全球化运营工作,主导项目的生态建设,维护开发者关系,并提升 “开源项目” 在全球的影响力及社区内部的建设,致力于传播开源文化。
白鲸开源是一家伟大的开源商业化公司。在这家公司工作的几年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如果我的文章中有任何疏漏,还请各位多多包涵,并及时反馈给我!
Apache DolphinScheduler 是一个分布式且可扩展的开源工作流调度平台,拥有强大的 DAG(有向无环图)可视化界面,致力于简化数据调度过程。
图片来自于Apahce DolphinScheduler官网
“说人话”
考虑到读者可能是开发者运营的从业者,为了更形象地介绍 Apache DolphinScheduler,我们可以用做菜来比喻大数据处理的流程。
想象一下,从买菜、准备食材、清洗,到最终做成一道菜,每一步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Apache DolphinScheduler 就像是一位厨师长,它负责协调和连接每一道工序。
而在大数据领域,无论是数据的采集、存储、清洗,还是同步和最终的业务提炼,Apache DolphinScheduler 都能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步骤,让整个流程清晰有序。
对于开源调度平台来说,虽然我们不敢妄称第一,但至少 Apache DolphinScheduler 已经跻身于头部开源社区的行列。
我一直认为,开源的存在本身是对抗垄断,市场上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可以垄断所有用户需求,各个开源项目在同一个领域里都有各自的侧重点,每个项目都有其辉煌的时刻,也会经历低谷。
目前,Apache DolphinScheduler 在国内的受欢迎程度相当高,用户量也很大。这个调度平台确实帮助用户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并且在前几年就已经成为基金会的顶级项目,目前全球有超过6000+的企业用户,在 GitHub 上也积累了约1.26K Star。
项目定位
俗话说 “酒香不怕巷子深” ,关键你的酒要香,如果你没有产品力,在初期恐怕是寸步难行,但是对于开源项目来说,聚集一群人更重要,就像 Apache 的名言 “Community Over Code”。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介绍一下 Apache DolphinScheduler 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
简化复杂任务
在大数据生态系统中,各个组件之间常常存在信息孤岛问题,且处理流程中往往存在复杂的依赖关系。
Apache DolphinScheduler 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能够简化这些复杂的任务,使错综复杂的依赖关系变得更加简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尤其在处理大型数据任务时显得尤为突出。
任务的可靠性
它提供了灵活的机制,如任务失败后的自动重试和恢复功能,这大大提高了数据任务的成功率和稳定性。
举个例子, 当某个任务失败时,DolphinScheduler 可以自动进行补救操作,确保数据任务的顺利完成。
灵活的调度策略,继续之前的比喻,DolphinScheduler 就像厨房里的一个大屏幕,能够清晰地展示所有任务的状态和进度。作为大数据工程师,不再需要因为数据调度的复杂性而感到烦恼,这让整个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和轻松。
为什么要出海?
关于为什么要出海,从开源项目的本质来谈一谈。
我认为任何一个开源项目,从开源的第一天起就应该具备全球化的视野。与其他行业不同,开源项目需要大量的全球用户和贡献者的参与,项目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如果仅仅是局限于一个城市、省份,甚至一个国家,都无法满足开源项目的发展需求。
图片来源于前瞻新闻
面向全球市场,吸引全球的用户和开发者,才是开源项目最佳的发展路径。毕竟,开源本身就是一种协作的方式。
任何一个成功的开源社区,都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无论是原厂商、云厂商、个人开发者,还是大企业,参与的人越多,社区的发展就越稳健、越繁荣。
在这里,我也想与大家做一个小互动,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早期海外的一些开源项目或者技术,能够迅速在中国流行起来? 而我们国产的项目在推向海外时,却面临许多困难,甚至需要大力推动才能有所成效?
当然,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在最后,我会和大家简单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并分享我的观点。
分析局势
首先要声明一点,我并不是技术出身。在社区中,我一直将自己定位为“楼梯间的人”。 因为社区经理是将社区中“楼上”的人和“楼下”的人链接起来。
这是我们的一张 GitHub 可视化图。你可以看到最大的一个红点位于中国,这表明我们的主要开发者和社区成员大部分来自中国。
但在图中左侧,你还能看到印度、新加坡、欧洲(特别是法国、英国和芬兰)以及美国的用户群体也相对集中。
建议大家可以先通过 GitHub 上的可视化工具分析数据,因为我认为在没有进行任何推广之前,了解社区是否已经有用户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这些数据,我选择了6个国家作为我们社区的主要阵地:新加坡、印度、中国、法国、英国、芬兰以及美国。这些地区的选择是基于已有的数据分析,如果你没有用户基础,我建议可以从亚洲开始往外发展!
搭建增长飞轮
在确定了目标阵地之后,我采取的策略是利用技术布道作为我们的增长飞轮。
你必须对你自己能整合的资源有足够认知,在这个阶段哪些事情你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甚至是哪些事情需要长期做、短期做等等!
我们的人力相对薄弱,无法像那些背靠大厂的项目一样拥有大量人力资源的支持。
因此,我们非常需要依赖社区的力量来支撑项目的发展,形成一种“雪球效应”,让社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具体来说,在初期,我们会邀请一些活跃的开发者参与社区的共建。通过我们的增长飞轮,不仅能增强了社区的归属感,同时也能产出一些有价值的技术内容。
很多技术开发者可能并不擅长写作或演讲,但如果让他们分享经验或做技术演讲,往往更容易上手。之后,我们会与他们合作,将这些演讲内容打磨成专业的技术文章或视频。这样能够形成一个正向的反馈循环,不断推动社区的增长和发展。
碰到这些问题怎么办?
- 语言和文化差异
- 认知和信任问题
- 办活动时区问题
- 用户迁移成本高
- 社区建设和参与度
事实上,在出海的过程中挑战非常多,主要包括语言差异、认知和信任问题,尤其是在当前中国与一些国家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信任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此外,时区差异也是我们办活动时遇到的一个难题。由于我没有海外同事,全程都是我在远程协调,所以有时候需要配合海外时区来安排工作。
我认为最难的挑战就是用户的迁移成本。我们可以想到,很多知名的开源项目其实都是基于海外的一些已有项目,而我们的调度工具在海外也有相似的产品存在。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让用户选择并使用我们的产品。
许多用户可能对现有的调度工具已经非常熟悉,尽管他们可能对我们的项目感兴趣,但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他们在内部的选型调研过程中,需要说服部门领导甚至是老板来做出决策。
用户作为员工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在迁移过程中,如果出现错误或不稳定性,可能会对业务产生影响。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提供定向支持,比如为用户提供迁移方案和工具,帮助他们更轻松地完成迁移,这也是我们培养有价值的种子用户的途径之一。
当然我在 Linkedin 关注了很多海外的 “社区运营” ,他们也给了我很多帮助,我会参考本地社区的做法,学习他们的运营思路,从零开始去落地实施。即使在出海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我仍然坚信,总有一群人会与我们同频共振。
只要我们的开源社区和产品能够真正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我们就能找到那群愿意与我们共同前行的人。而开源社区的核心就是找到这群愿意与你一起“玩”的人。
国内与海外的差异
聊到这里,我顺便从我的角度跟大家谈谈国内和海外在开源社区运营方面的一些差异。
开源在海外已经有了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我整理出两个常见的角色:Community Advocate(社区倡导者) 和 Developer Relations(开发者关系)。
相比之下,国内的运营更像是“全栈” 角色。你可能需要做业务拓展(BD)、商务谈判、活动策划、文案撰写、客户支持,甚至剪辑视频、设计海报等多重任务。而在海外,这些工作通常会由不同的人来承担,角色划分更加精细。
第二个差异是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习惯。在国内,工作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往往模糊不清,大家习惯使用微信、QQ 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工作沟通,即使在非工作时间也会联系。
而在国外,隐私保护意识更强,工作和私人生活的界限分得很开。国外的开发者更喜欢通过邮件、Slack、Discord、论坛等异步沟通工具来交流。
这就意味着,当我们试图与海外社区建立联系时,发送邮件后可能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得到回复,这与国内高效、快速的沟通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由于这些差异,我的工作状态需要时常切换。除了国内常用的社交媒体和沟通工具,我还需要关注邮件、LinkedIn、Twitter,以及一些问答网站。
这种多渠道的信息获取导致我的精力被分散,而在社区管理方面,任务则显得更加繁杂,如果前期你需要参与海外的运营,这些情况你要提前了解!
常见的痛点和误区
之前听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如果中国的公司或技术社区想要出海,首先需要伪装成一家硅谷公司。 虽然这句话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我并不完全认同。
确实,有些外国用户可能对中国的开源项目存在偏见,甚至认为这些项目质量不高。然而,我认为在技术领域,全球的开源社区成员和用户更关心的是项目本身的质量、文档的完整性和社区的活跃度。
许多用户关注的核心问题是: 这个项目能否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如果项目的质量过硬,能够减少问题的发生,那就是最好的结果。
当然,遇到偏见和不公平是现实中的挑战之一,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认为英文水平不高就无法实现全球化。中文的辐射范围相对有限,如果项目的文档、注释和讨论都是中文,非中文用户很难理解和使用。
因此,为了确保全球用户都能理解并使用我们的项目,提供英文本地化的文档和知识库确实是非常必要的。
Tips
最后,我想给一些刚刚开始出海的项目一些小建议:在出海初期,可以利用其他平台或活动来展示自己,一定要借助别人的舞台来扩大影响力。 这不仅能帮助我们快速找到目标用户,也能提高项目的知名度。
举个例子,我们之前在波兰举办了一场活动,这就是一个成功借助当地社区力量的例子。这个社区主要是一个专注于 DataOps 和大数据领域的个人开发者爱好者社区,并没有背靠任何商业化公司,氛围类似于一个极客小圈子,大家都是因为共同的兴趣聚集在一起。
Meetup 活动地址:https://www.meetup.com/big-da...
领英链接:https://www.linkedin.com/post...\_bigdata-dataops-dataengineering-activity-7041321017566183424-tu7S?utm\_source=share&utm\_medium=member\_desktop
当我们在活动中分享了我们的技术和社区之后,一些参与者在 LinkedIn 上分享了他们的感受。甚至有人将我们的演讲 PPT 截图并发布到社交媒体上,类似于我们在国内分享朋友圈的方式。
领英分享链接:https://www.linkedin.com/post...\_data-dataops-dataopspoland-activity-7028658718812643328-kcJ6?utm\_source=share&utm\_medium=member\_desktop
那我们如何寻找到这些组织呢?我整理了一份名单,稍后再跟大家介绍,希望能给到你启发!
在了解了误区之后,如何跨出出海的第一步呢?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当我刚刚接触大数据领域并开始参与社区全球化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我们需要快速建立社区的“生态”画像。这对于任何领域或行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你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
快速建立社区“生态”画像
虽然下面这张图已经有些年头(大约是在2019年左右),但依然具有参考价值。
图片来自于First Mark
我的动作就是将开源调度项目在整个开源领域中的上下游关系进行了全面梳理。不仅包括已知的,也包括可能与我们有联系的相关方。我拜访了国内100多家技术社区,系统性地理清了这些关系。
这有点像市场开发,但对于提升社区影响力至关重要,因为你需要非常清楚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确切位置。
通过一些网络资源或报告网站,我们可以快速找到并定位自家社区的位置,甚至可以制作一张全景图,这通常是最快的方式。
运营工具箱推荐
接下来,我想推荐一些在踩坑后发现非常实用的工具:
1.搜索引擎
- Google:用于寻找活动信息,特别是各类峰会、小型聚会等。
- LinkedIn:用于寻找人脉,特别是国外的同行和运营人员,沟通合作非常方便。
- YouTube:虽然使用较少,但可以用来学习国外开源社区的运作方式。
- Slack:用于连接具体的技术社区,特别是国外常用的沟通工具。
2.会议和活动
- Meetup、10Times、Eventbrite:这些平台非常适合寻找和参加各类行业活动。特别是Meetup,它的自然流量很大,类似于我们国内的活动平台,还可以设置地理位置来搜索相关活动。
3.直播工具:
- Zoom:我们最终选择了 Zoom 的研讨会功能,解决了延迟和卡顿的问题。
- StreamYard:虽然我个人没有使用过,但看到合作的美国社区在使用,效果非常好,可以一键推流到各大社交媒体平台,清晰度也不错。
4.时区换算:
- TimeAndDate: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尤其是在与海外沟通时。只需输入城市名称,就能准确转换时区,避免时间安排的混乱。
- 问卷调研:
- SuperMonky:在国外做调研通常需要收费,而这个工具是免费的,特别适合我们使用。
- ChatGPT:
- ChatGPT 对于社区运营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助力。无论是内容翻译还是创意构思,它都能帮你更快、更地道地完成任务。它不仅消除了信息差,还能迅速响应你对国外信息的需求。
工具篇大家感兴趣的话,我可以单独出一篇文章讲讲!
借势开启你的第一场 Meetup
当我们熟悉了一些工具之后,就可以开始筹备我们的第一场海外活动,吸引海外用户的参与。
在这里,我有几个建议可以分享。我将活动类型大致分为六大类,包括社区里面的跨国企业用户、上下游合作、民间组织、全球性技术组织、行业协会、行业峰会等。
首先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社区用户出发,特别是跨国企业用户,这是启动第一场海外活动的良好起点。
例如,我们在新加坡举办的第一场海外 Meetup 活动,就是跟我们社区的用户合作的。这场活动是在去年举办的,由我们与新加坡的用户合作完成。
此外,我们还可以与上下游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例如技术集成合作,或者是与竞品合作。这里说明下:开源领域的不存在绝对的竞品,与市场上的竞品有所不同,开源项目通常有不同的侧重点,而不是单纯为了争夺用户。因此,与竞品合作也是一种可能性。
举个例子,我们曾与 Apache Airflow 进行过一次合作,因为我们都是 Apache 项目,所以这种合作在国际上是可以实现的。而通过与其他上下游合作,我们可以整合资源,共同推广,甚至发布联合博客或解决方案。
此外,非营利组织也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在海外,非营利组织非常普遍。例如,波兰的一个非营利组织曾与我们合作(刚刚提到的),帮助我们推广我们的技术和社区。还有经常举办访谈栏目和技术小圈子活动,例如 Data Talks,它们会邀请大数据领域的项目进行访谈。
同时,应用市场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广渠道。我们可以将项目提交到国外的容器平台或应用市场,与它们进行合作,提升项目的曝光率。
值得注意的时候⚠️:在与开源商业化公司合作时,需要保持中立,避免过多的广告宣传。听众往往更关注技术分享,而不是产品推销。因此,前期的沟通非常重要。
此外,全球性的组织也是潜在的合作伙伴。例如,微软、Apache 本地社区、Google 的 GDG 社区以及 AWS 的 UserGroup 等。这些全球性的组织提供了良好的合作机会,特别是在你与云厂商有一定合作基础的情况下。
在行业协会和峰会方面,我筛选了多个合作对象,如印度、西班牙和旧金山湾区的一些组织。与这些组织合作的门槛较高,通常要求议题的质量和演讲者的背景较高。另一种合作方式是通过赞助来获取议题机会。
除了高门槛的合作方式,我们还可以通过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帮助他们推广活动,获得品牌曝光。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对了,你可以重点记一下,中国的项目也有天然的优势:虽然我们不能去国外,但他们也很难来到中国。国外同样有许多技术社区希望进入中国市场,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谈判的资本。
一旦我们打开了第一个合作,接下来的合作会更加容易,中后期甚至会有合作邀请主动找上门。
合作邮件怎么写?
在海外,邮件沟通至关重要,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是怎么写邮件勾搭老外的,勾搭90%有回复哦!
1. 邮件结构
邮件的开头和结尾通常遵循固定的格式。首先,选一个明确的标题,清晰传达邮件的主题。接着在邮件的前段介绍你的项目,并表达合作意愿。
2. 合作意愿
在表达合作意愿时,可以顺带提及对方在中国的市场发展情况,展示你对他们的了解和重视。不过,我不会在邮件中直接写出详细的合作计划,而是通过一个超链接指向具体的合作方案(让你的邮件一目了然,不占用太多空间)。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对方专注于你的主要诉求,还为进一步的沟通留出了空间。
3. 建立联系
如果对方感兴趣,可以在邮件结尾提议建立联系,比如安排一次 Zoom 会议,或者期待他们的反馈,这样就为未来的交流埋下了伏笔。
邮件示例
活动案例
接下来,我想快速分享一些我们举办过的活动。
以下是一些活动的瞬间截图,包括与印度小姐姐的沟通、Jupiter 社区的活动剪影,以及与波兰社区合作的截图。
这些活动的在线人数最多时达到100多人。虽然人数不如国内活动多,但在国外,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规模。
发展你的“内线”
在发展种子用户和贡献者的过程中,我认为不应该一开始就要求别人贡献代码。
实际上,非代码贡献同样重要。比如,有人能够为我们介绍人脉或圈子,这对我们而言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因此,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我们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孵化种子用户,并最终将他们发展成贡献者。当你举办活动后,如果有用户对项目感兴趣并愿意继续参与,你可以通过会议或邮件与他们保持联系,进行用户访谈,建立初期联系。
对于初期的种子用户,我们会成立一个专门的技术团队提供支持,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问题,全程跟进,最终将他们打造成标杆用户。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无法覆盖所有用户。因此,扶持一个标杆用户比服务100个普通用户更有意义和影响力。
我们可以为用户提供案例文档、迁移方案和最佳实践等资源,但更重要的是要持续跟进,直到他们顺利上线生产环境。然后,可以引导他们参与社区共建。
在这个过程中,建立 “推坑” 化非常重要,让大家意识到社区是需要大家共同建设的。为此,社区的力量和定期推动至关重要。你可以制定贡献指南,甚至举办欢迎仪式,这些在海外尤其受欢迎。
在 Apache 这样的组织中,有一条清晰的激励路径,包括名誉提升的通道。用户可以从贡献者发展为 Commiter、PMC(项目管理委员会成员)、Member,甚至 Mentor 和董事。
当运营成体系的时候,重要的是遇见了不同的人
当社区运营逐渐成体系时,你会发现,所谓的方法论其实就是那些,不断重复的工作可能会慢慢包围你,作为社区经理,你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协调到每一个你觉得需要 “交往” 的开发者,然而,社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永远充满活力。
有些人会在社区中闪耀,也有些人会渐渐淡出,但无论如何,社区永远会记得所有曾经参与过的人。
我们的运营体系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内容、渠道、用户和活动。
用户运营: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和了解用户,包括活动、会议和邮件。这些方式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反馈,获取他们在实际场景中的需求以及遇到的问题,从而改进我们的产品和服务。
内容运营: 我们注重通过高质量的内容来吸引和保留全球用户。这些内容可能包括技术文章、教程、社区投稿、活动产出等。在内容运营中,我们也需要考虑如何创作和二次加工内容,以降低边际成本。
在国内,许多技术内容发布后可能会被忽视,沉入“知识海洋”中,直到有人在技术网站上搜索相关问题时才被重新发掘。因此,内容的编译和传播成本的管理尤为重要。
通过这些运营模块,在全球范围内打造一个有活力、有凝聚力的社区,同时确保我们能够持续吸引、保留和发展用户。
内容营销拓展
在渠道拓展方面,我们主要通过海外的社交媒体进行推广,包括 YouTube、Twitter、LinkedIn,以及一些第三方社区和邮件列表。此外,我们还利用问答平台和官网来推广我们的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的内容审稿通常比国内更为严格,因此在选择投稿平台时,需要特别注意。
我整理了一些适合投稿的海外网站,这些平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免费接受投稿,并且你的内容能够被Google等搜索引擎收录。
例如,InfoQ(包括海外版InfoQ)、Reddit、Dev、Medium、HackerNews、OpenSource 等都是非常知名的投稿平台。这些平台可以帮助你提升项目的曝光度,并在海外用户群体中产生互动。
举个例子,当你搜索“Apache DolphinScheduler”时,你会发现我们的项目在这些平台上已经被收录,比如 InfoQ、LinkedIn、HackerNews 等。通过这些平台的发布,你的内容会被海外用户转发和讨论,这是最直接的效果。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社区的社媒矩阵,包括官网、YouTube 频道、Medium、Twitter、Quora(海外版知乎)和 Slack 等平台。
我特别提一下 Quora,有一天我发现 Quora 上竟然没有“DolphinScheduler”的相关内容,而我们的竞品却有很多相关讨论。这让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决定每周花一些时间在 Quora 上回答一个问题,将中文内容翻译成英文发布上去。
结果证明,这种做法为我们带来了可观的长尾流量。因此,善用长尾流量和搜索引擎优化对于海外推广至关重要。
关于如何撰写一篇技术文章,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玄学问题。要撰写一篇成功的技术文章,选题的专业性、内容的质量和技术趋势都很重要,但还有两点可以参考。
抓住热点
例如,我们曾经在多个渠道发布了140多篇文章,其中一篇关于 ChatGPT 的文章在短短一个月内就达到了 7.7k 的浏览量,并在投稿网站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善用标签(Tag)
在发布内容时,合理使用标签可以显著提升内容的覆盖面和浏览量。
因此,在内容发布时,使用标签是提升内容曝光率的一个有效策略。
最后,我想回应之前提出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早期的海外开源项目在流入中国时,能够迅速受到欢迎?
这个问题的讨论让我想起了我与一位美国朋友的交流。他曾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6年,后来转行负责技术社区运营。我们聊了很多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话题,他认为英语和英文代码对西方人来说是一种先天优势。许多事情围绕着美国或西方文化进行,因此其他地区的人不得不适应这些既定规则。这种情况虽然不公平,但却是现实。
然而,我认为我们不必一味对标海外的开源社区。开源的本质是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海外的开源社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确实相对成熟,这是他们的天然优势。
至于为什么早期的海外项目能够在中国迅速流行,原因之一可能是当时没有合适的替代品。
中国的开发者在那时可能只能选择这些项目,因为它们是市场上最好的选择。
第三个原因是海外对开源的支持力度更大,对开源的认可度也比国内要成熟。海外的开源文化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人们普遍对开源项目抱有积极的态度,企业和组织对开源的支持也更加深入和广泛。
最后,作为我的个人观点,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个体和文化的独特价值。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贡献者,他们都能为社区带来丰富的贡献。出海的过程中,许多外国朋友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想进入这个领域会更加困难。
这是我的个人微信,如果你对技术社区运营感兴趣,欢迎联系我,我们可以一起交流。
转载自丨开源之光
作者丨Niko曾辉
编辑丨王军
相关阅读 | Related Reading
Open Source, Open Life 第九届中国开源年会论坛征集正式启动
3 年后,Elasticsearch 再次开源,还与 AWS 成为关系牢固的“伙伴”!网友:OpenSearch 怎么办?
开源社简介
开源社(英文名称为“KAIYUANSHE”)成立于 2014 年,是由志愿贡献于开源事业的个人志愿者,依 “贡献、共识、共治” 原则所组成的开源社区。开源社始终维持 “厂商中立、公益、非营利” 的理念,以 “立足中国、贡献全球,推动开源成为新时代的生活方式” 为愿景,以 “开源治理、国际接轨、社区发展、项目孵化” 为使命,旨在共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开源生态体系。
开源社积极与支持开源的社区、高校、企业以及政府相关单位紧密合作,同时也是全球开源协议认证组织 - OSI 在中国的首个成员。
自2016年起连续举办中国开源年会(COSCon),持续发布《中国开源年度报告》,联合发起了“中国开源先锋榜”、“中国开源码力榜”等,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