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机回顾一下上一篇文章 独立开发第二章
8. 找到你的队友和投资人独立开发,
在我看来只是一个阶段的事情,你可能在开始阶段是独立开发,但人是有极限的,要做更大的事情更多的收益,你必须有队友(也可能是我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了,独立开发的收入支撑不了我的欲望)。
**我喜欢躺平,我喜欢卖萌**
那识别队友很重要,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简单的说主要是看这个人的ORI。
你可能会想,我为什么不自己一个人干了呢?有句话讲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同样的选择队友也要谨慎的选择.
ORI(Output-Return Investment,即产出与投入的比例)。当你考虑一个队友时,核心问题是:你付给他的工资是否对得起他的产出?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多个层面:
- 直接产出:这个人能够完成多少实际工作?他的代码质量如何?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怎样?强一点的开发可能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普通开发者3-5倍的有效工作。
- 间接贡献:除了直接产出,这个人是否能提升团队整体效能?他是否带来了独特的视角、经验或人脉资源?有些人虽然直接产出不是最高,但他们的存在大大提升了团队其他成员的效率。
- 成长潜力:这个人的学习曲线如何?他现在的产出可能一般,但如果成长速度快,半年后可能会成为团队中最有价值的成员。
- 风险与稳定性:这个人是否可靠?是否会在关键时刻离开?招聘和培训新人的成本很高,一个稳定但产出略低的队友有时比一个产出高但随时可能离开的队友更有价值。
在早期创业阶段,资源极其有限,每一分钱都需要精打细算,即使有钱招人也肯定要确保ORI的。
你需要确保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创造超过其成本的价值。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还包括主动性、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团队的文化契合度。
如何评估一个人的ORI?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 过往工作中的具体成就和影响
- 在压力和不确定性下的表现
- 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与团队其他成员的协作效果
记住,在早期阶段,你需要的是"全能战士"而非"专业专家"。选择那些虽然可能不是某一领域的顶尖人才,但能够在多个方面贡献价值,并且愿意承担自己能力范围之外工作的人。最终,团队的成功取决于每个人是否都能创造超过其成本的价值。
9. 我最近的经历
我分享我最近的创业经历吧,从0到实现月收入40000$+的实际例子(但这其实跟独立开发没什么关系,我已经过那个阶段了):
从度假中开始
在过去的时间里因为一些运气和机缘,我几乎已经实现财富自由了(本来我想的是30岁可以退休,结果提前就可以实现了),我就开始度假和消费,玩了三个月,玩不下去了太闲了,可能人就是比较贱吧闲下来就想搞事。
真正的契机是老板找到我,给了一些饼,然后给我包机票去北京和包我半个月酒店,了解一下试一下他想做什么,我们是否能共事,不行我就自己回去同样包机票。
因为他想做的又是AI ROLE PLAY,我第一家AI公司也是这类叫MyShell,也算是同赛道,但细分是AI VOICE WEB3陪伴,我比较不看好,我的直觉是同类型产品实在太多了,市场竞争太激励了,我抱着试试,大概率回来的心态去了(奇怪的探险家)。我呆的第3天就想走,我真觉得这事没戏啊。
老板就跟我吃饭然后就一直聊,就聊到我以前创业为什么放弃了那?
我说了很多原因,比如:愿景太大了发现团队的能力达不到高估了、我自身在增长方面是比较缺少的...主要就是表达,我评判利弊后觉得这个项目很难成,所以提前放弃了。
他就开始Pua我,大概表达的意思是:这可能就是聪明人的通病吧,我们总是觉得自己能够提前看到结果,权衡利弊后就直接放弃了
但真的看到结果了吗?显然是的,但我们只是看到我们这一层能看到的结果,我们没有能尽所有努力去翻开下一页(让我来总结一下,以为是结果,但是在过程里添加了1%的不稳定因素,而改变答案.)
看看结果是什么,人家有些人就是笨他们没想过这事能不能成,但他们就是能坚持,去挖更深层的东西,直到挖出金矿。
Many of life's failures are people who did not realize how close they were to success when they gave up.
于是我被说服了。
前两个月:全是问题
最开始有一些让我非常难受的问题:
- 移动端H5几乎不可用(是前面的小伙伴直接用V0快速一个星期糊了个站,只有PC勉强可用),但主要流量是来自移动端。
- Bug太多了,压力很大,AI生的东西大家应该都明白,改是非常难改的(代码体量小还好改,量一上来就跟智障.)
- 队友沟通成本巨大,且是兼职。
- 没有收入。
- 项目商业化思路有问题
这几个问题中最致命的是第三个问题,第五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我在第一个月把前端干掉了,在第三个月把后端干掉了,然后又招了个后端小伙伴。核心问题在于:无法沟通和建立一个高效的协作体系。
第五个问题:老板最开始的思路是:类似onlyfans,用高激励和砸钱搞创作者生态,用创作者生态拉用户和现金流。然后我们沟通了一下,这条路肯定走不通的(他自己也试了跟创作者在初期聊太难了),最后就是决定先把平台流量做大然后吸引创作者。
至于其他问题都是通过肝可以解决的~。
**
两月-四月:增长渠道的摸索和差异化的道路**
在这个月几乎迎来的成长最快的一个阶段,但核心问题是我们的获客成本远超过了用户带来的收入。
刚开始我们挺急的,就想着是不能直接硬投流,把流量拉上去先看看就好了,后面被骂醒了,产品做得烂就不要说投流怎么样,ROI没过1,你怎么投也是亏。
于是就开始优化产品,做一些和市面上差异化的功能,我们做了个SceneSnap功能(Role Play场景快照,AI图像功能),有点类似星野的星念,但本质以及效果完全不同,市面上也只有我们这么做。即使现在已经过了3个月,我觉得同类竞品也没有比我们更能打的。
在功能出的当月,ORI直接拉正了,还多不少。
四月-七月:全是新问题
- 前面的SEO白做了,策略有问题
- 因为SEO还需要转技术栈、整个前端用另外套技术栈重写
- 没有稳定能够放很大量的渠道(在保持ORI的情况下)
关关难,关关过。
- 找一个SEO资深顾问,出策略,我们执行。
- 重构精神压力大得不行,因为重构完就非常多的Bug和客诉,但也是通过保持耐心和心态稳定就能解决,整个周期接近浪费了1个半月。
- 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团队本身没有强增长、强营销的同学,还在找人中。
- 除了前面我完成的图像整套自部署的生产商用、后端同学也在七月的时候完成了整套文字免费模型的生产商用,客单价提升非常多。
在这个时间段我们的当月单量和客单价被拉到了一个在行内高得夸张的程度,也算是在规模没法增大下的一点小小的安慰。
10.失败的常见原因
前面讲的经历是其实是团队经历了,但在我的独立开发旅程中,我同样见证了许多项目的失败,也经历过自己的挫折。以下是我最常遇见的问题~:
技术陷阱:过度工程化与完美主义
作为开发者,我们往往过于关注技术细节,花费大量时间在架构设计、代码重构或追求完美的用户界面上。
记住,用户关心的是产品解决了他们的问题,而不是你的代码有多优雅, 代码服务于资本,而不是完美的艺术品🖼️。
因此我们需要:
- 设定明确的发布期限,即使产品不完美也要按时发布
- 采用"足够好"的标准,而不是追求完美
- 记住80/20法则:80%的价值来自20%的功能
市场陷阱:没有真实需求的"伪痛点"
许多产品失败是因为它们解决的问题不够痛,或者只是开发者自己想象出来的问题。
我曾经花了两个月开发一个工具,结果发现目标用户根本不认为这是个问题~。
执行陷阱:三分钟热度与半途而废
独立开发最大的敌人可能是持久力的缺乏。初期的热情很容易消退,特别是当你遇到技术难题或市场反馈不如预期时。
一些方法:
- 将大目标分解为小里程碑,定期庆祝小胜利
- 建立问责机制,如公开分享进度或找到partner
- 记录开发日志,回顾已经取得的进展,增强成就感
主要是做一些能够正反馈的事情,所以我挺喜欢写文章的,我每次解决个超难的问题或者学到个东西都会写立碑,虽然大部分没有发出来。
心态陷阱:对成功的不切实际期望
许多开发者期望他们的第一个产品就能大获成功,当现实不如预期时就放弃了。其实成功的独立开发者通常经历了多次失败才找到正确的方向。其实只要不停的Restart就好啦,失败没什么丢脸的,难顶的是失败了什么都没学到。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