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32真的是很落后吗?

作为一名嵌入式开发老兵,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STM32已经过时了",尤其是那些刚入门或者看了几篇文章的新手。每当听到这样的言论,我都忍不住想笑,但又有些无奈。这种观点通常来自对嵌入式领域理解不深的人,他们可能被某些营销宣传或片面信息误导了。今天,我想从专业角度聊聊STM32到底"落后"在哪里,以及它为什么至今仍然活跃在嵌入式开发的第一线。

从我的第一块STM32开发板说起

记得八年前,我刚从单片机转向32位MCU开发时,手里捧着的第一块开发板就是一块STM32F103。那时还在读研究生,对着那块蓝色的板子,一行行地敲HAL库代码,点亮LED、驱动舵机、读取传感器数据...那种从无到有构建系统的成就感,至今难忘。

当时实验室里有用各种芯片的同学,有人用8051系列,有人爱好PIC,也有刚开始接触Arduino的。讨论时,经常会听到"STM32太复杂了"、"STM32配置麻烦"这类言论。但随着项目的深入,那些最初嫌STM32"复杂"的同学,最后大多转向了STM32平台,因为他们发现简单易用的平台在复杂应用场景下往往会成为限制。

八年过去了,STM32发展出更多系列,我也从菜鸟成长为带团队的技术负责人。但STM32仍然是我们团队的主力开发平台之一。不仅如此,行业内绝大多数中小规模的嵌入式项目中,STM32依然占据着重要位置。这不禁让我思考:一款被某些人称为"落后"的平台,为何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STM32"落后"的误解从何而来?

与RISC-V的比较:架构之争

近年来,RISC-V以开源架构的优势迅速崛起,不少人因此认为基于ARM架构的STM32已经落伍。这种比较本身就有些不公平。

RISC-V确实有其创新性,开源架构让它在某些应用场景下具备优势。但把这种架构层面的差异简单地等同于某个具体产品线的先进与落后,是非常片面的。就像你不能说"因为电动车技术更新,所以所有汽油车都落后了"一样。

我去年参与的一个工业控制项目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团队初期有成员提议用GD32VF103(RISC-V架构)替代STM32F103,理由是"架构更先进"。但经过详细的技术评估后,我们发现:

  1. 在相同性能参数下,STM32的生态更完善,从开发工具到第三方库支持都更成熟
  2. 团队成员对ARM架构更熟悉,用STM32可以节省学习成本
  3. 供应链稳定性上,STM32当时反而更有保障

最终项目仍然选择了STM32,并且顺利完成了交付。这不是说RISC-V不好,而是说选择MCU不能仅仅看架构,还要综合考虑具体应用场景、团队能力和产品生命周期等因素。

与高性能处理器的对比:定位不同

另一种常见的误解来自于与高性能处理器的简单对比。有些人看到Raspberry Pi、ESP32这类集成了WiFi/蓝牙的高性能处理器,就认为STM32落后了。

这就像拿家用轿车和工程车比较一样不合理。STM32和这些平台的定位完全不同:

STM32系列主要针对的是对实时性要求高、功耗要求严格、需要精确控制外设的场景。比如我曾参与的一个医疗设备项目,用STM32F4控制步进电机的精度可以达到微米级,同时保证系统低功耗运行24小时以上。如果换成高性能处理器,不仅功耗难以控制,实时性也难以保证。

记得有次和一个用树莓派做机器人的朋友讨论,他抱怨控制精度不理想。我问他为什么不考虑用STM32做底层控制,树莓派负责高层决策。他尝试后效果确实好了很多。这正说明了不同平台有不同的适用场景。

与新型MCU的对比:生态价值被低估

近几年确实涌现了不少新型MCU,比如ESP32系列、RP2040等。这些新平台往往带来了一些有吸引力的新特性,比如更低的价格、内置WiFi/蓝牙等。有人因此认为STM32已经"被超越"。

但这种观点往往低估了成熟生态的价值。去年我接手一个项目,前期团队选择了某款新型MCU(不便具体说是哪款),理由是"规格参数比STM32好很多"。但项目进行到中期就遇到了麻烦:

  1. 开发过程中发现官方库函数存在稳定性问题
  2. 部分外设的驱动支持不完善
  3. 遇到问题时很难找到相关的解决方案

最后不得不紧急切换到STM32平台,虽然在规格参数上看起来"不如"最初选择的那款MCU,但开发效率却大大提高了,项目最终按期交付。

这让我想起一个老电工师傅的话:"好工具不一定是最新的,而是最适合手头工作的。"STM32就像一把用了多年的扳手,虽然没有新买的那么锃亮,但握在手里的感觉和实用性却是经过时间检验的。

STM32的核心优势:为什么它仍然是主流选择

全面的产品线覆盖几乎所有应用场景

STM32的产品线之丰富,几乎是无出其右的。从入门级的STM32F0/G0系列,到主流的F1/F4系列,再到高性能的H7系列,覆盖了从简单控制到复杂计算的各种需求。此外还有针对低功耗优化的L系列,针对混合信号处理的G系列等。

这种全面的产品覆盖使得开发者可以在不同项目间平滑迁移。举个例子,我曾经负责一个产品系列的开发,从入门版到旗舰版共有三种配置。我们选择了STM32F0、F4和H7三款不同性能的芯片,但底层驱动架构基本一致,大大提高了代码复用率,加速了开发周期。

如果当初选择了三个不同厂商的芯片,即使单个芯片可能有某些优势,但整体开发效率肯定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有经验的团队宁愿用"看起来参数差一点"的STM32,也不愿冒险选择三五个不同厂商的"看起来更好"的芯片。

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带来的安全感

说实话,这几年我确实尝试过各种新平台,有些体验也不错。但每当接到重要项目,特别是那些对可靠性要求高、对维护周期有长期保障需求的项目时,我仍然会首选STM32。为什么?一个字:稳。

STM32的生态系统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相当成熟:

  1. 开发工具从付费的Keil、IAR到免费的CubeIDE应有尽有
  2. HAL库虽然有人吐槽效率不高,但覆盖全面且持续维护
  3. 社区资源丰富,几乎任何问题都能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
  4. 第三方组件支持广泛,从RTOS到各种中间件一应俱全

更重要的是,STMicroelectronics作为一家老牌半导体厂商,有着稳定的产品策略和长期供货承诺。这对于产品生命周期长的项目至关重要。

我曾经历过一个教训:一个消费电子项目选用了某家新兴厂商的MCU,价格便宜性能还不错。但不到两年,该型号就停产了,逼得我们只能紧急redesign。相比之下,我在2015年设计的一款使用STM32F103的设备,直到现在仍能稳定获得芯片供应(虽然去年经历了一段缺货期)。

健全的技术文档和应用支持

作为开发者,我特别能理解详细准确的技术文档有多重要。我用过不少国内芯片,技术文档质量参差不齐,有时遇到问题需要花大量时间试错或者联系技术支持。

相比之下,ST的技术文档非常详细,从datasheet到reference manual,再到application note,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特别是那些application note,往往包含了实用的代码示例和设计指南,为开发者节省了大量时间。

2019年我负责一个电机控制项目,需要实现精确的位置控制。通过ST提供的ApplicationNote和代码示例,我们很快实现了基于STM32F407的FOC控制,性能相当不错。如果没有这些详细的参考资料,开发时间可能要延长一倍不止。

STM32确实存在的不足

当然,STM32也并非完美,我不想回避它的一些确实存在的问题。

HAL库的效率问题

ST官方的HAL库虽然功能全面,但确实存在代码臃肿、效率不高的问题。相比裸机编程或者用精简的LL库,HAL库产生的代码大小和执行效率都有明显劣势。

我之前做过测试,同样是配置一个定时器,用HAL库的代码量比直接操作寄存器多出了约3倍,执行时间也长了不少。对于资源紧张的小型项目,这确实是个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有解决方案:对于性能要求高的部分,可以直接操作寄存器或使用LL库;对于一般功能,使用HAL库以提高开发效率。我在实际项目中经常采用这种混合方式,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配置的复杂性

相比Arduino这样的平台,STM32的配置确实复杂不少。初学者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理解各种外设的工作原理和配置方法。

但这种"复杂性"其实是灵活性的必然结果。Arduino之所以简单,是因为它隐藏了大量底层细节,适合快速原型开发。而STM32则让开发者能够精确控制硬件的每个方面,这在商业产品开发中往往是必需的。

我常对团队新成员说:"学习STM32不是在学一个特定产品,而是在学习32位微控制器的通用知识。"这种学习虽然初期有些痛苦,但一旦掌握,就能应用到几乎所有ARM Cortex-M系列的微控制器上,投资回报率非常高。

高集成度功能相对缺乏

与某些新兴MCU相比,STM32在高集成度功能方面确实有所欠缺。比如,大多数STM32型号没有内置WiFi/蓝牙功能,需要外接模块实现。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复杂度和BOM成本。但反过来说,这种"分立式"设计也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允许开发者根据具体需求选择最合适的组件。

以我参与的一个智能家居项目为例,最初我们考虑用ESP32作为主控,因为它集成了WiFi功能。但后来发现该项目对电机控制精度要求高,而且随着功能迭代,ESP32的资源有些吃紧。最终我们采用了STM32F4加ESP8266的组合设计,既满足了控制精度要求,又保持了良好的扩展性。

行业实践:STM32依然是不可替代的主力军

抛开理论讨论,让我们看看实际的行业应用。在我接触过的各行各业中,STM32仍然是占据主导地位的MCU平台之一。

工业控制领域的广泛应用

在工业控制领域,可靠性和长期供货保障往往比最新特性更重要。STM32凭借其稳定性和丰富的通信接口(如CAN、RS485、Ethernet等),成为了工业控制设备的主流选择。

我曾参与一个工业传感网络项目,需要实时采集数百个传感器的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团队最终选择了STM32F407作为数据采集节点的控制器,不仅因为它强大的运算能力,还因为其稳定的外设性能和长期供货保障。该系统已经稳定运行三年多,至今没有出现过芯片相关的故障。

医疗设备中的关键角色

医疗设备对可靠性的要求更是到了苛刻的程度。在这个领域,软硬件必须经过严格的验证和认证,这使得成熟稳定的平台具有天然优势。

2020年我参与了一款便携医疗设备的开发,核心控制器使用了STM32L4+。选择这款低功耗MCU的原因很简单:它既能满足设备的计算需求,又能控制功耗,延长电池使用时间。更重要的是,STM32系列在医疗电子领域有丰富的应用案例和长期可靠性证明,这对通过医疗器械认证非常有利。

消费电子中仍然活跃

即使在更新换代快速的消费电子领域,STM32也依然占有重要位置。从无线耳机到智能手表,从电动牙刷到智能家居设备,STM32的身影无处不在。

去年我帮朋友分析了一款市面上热销的智能手表,拆开后发现它使用的正是STM32L4系列芯片。这款手表需要平衡功能丰富性和电池续航之间的矛盾,STM32L4凭借其优秀的功耗特性和足够的性能成为了理想选择。

面向未来:STM32的发展路线图

说STM32"落后"的一个关键原因是一些人认为它没有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但实际上,ST一直在推动STM32产品线的创新和进步。

新型号不断推出,性能持续提升

STM32H7系列代表了ST在高性能MCU领域的最新成果,主频高达480MHz,内置大容量高速RAM,性能已经接近低端应用处理器的水平。而且,新一代STM32U5系列采用了更先进的制程工艺,在提升性能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功耗。

我刚拿到一块STM32H743开发板时,确实被它的性能震撼到了。用它实现复杂的DSP算法和图像处理功能,运行速度比原来用的F4系列快了好几倍。这让我认识到STM32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进化。

针对新应用场景的专用系列

ST也在针对新兴应用推出专用系列。比如针对无线连接需求,推出了集成蓝牙的STM32WB系列;针对智能传感器应用,推出了集成机器学习加速器的STM32L4+系列。

这些专用系列芯片让STM32能够更好地满足特定应用场景的需求,保持其市场竞争力。不久前我测试了STM32WB系列用于一个需要蓝牙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发现它集成的协议栈和射频性能都相当不错,开发体验比以前用分立方案顺畅很多。

软件生态持续完善

在软件方面,ST推出了STM32Cube套件,包括CubeMX配置工具和CubeIDE开发环境,大大简化了开发流程。同时,还提供了丰富的中间件,如FileX文件系统、ThreadX RTOS等,进一步丰富了软件生态。

说实话,最初我对CubeIDE持观望态度,因为习惯了Keil的开发环境。但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它基于Eclipse的界面其实挺顺手,尤其是集成了CubeMX的功能后,开发效率确实提高了不少。现在我的新项目基本都用CubeIDE开发了。

选择MCU的理性思考

讨论到这里,我想说的是,评判一个MCU平台是否"落后",不应该仅仅看它的发布时间或者某项单一指标,而应该全面考虑以下因素:

应用需求匹配度

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对于实时控制要求高的场景,STM32可能比某些更新的平台更合适;而对于需要复杂网络连接的IoT应用,集成WiFi的ESP32可能更合适。

我经常对初学者说:"先想清楚你要解决什么问题,再选择适合的工具。"盲目追求"最新"往往会带来不必要的复杂性和风险。

开发效率与学习成本

一个平台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技术规格,还在于它能否帮助开发者高效地完成工作。成熟的开发工具、丰富的学习资源、活跃的社区支持,这些都是评判一个平台的重要指标。

我见过不少团队选择了"性能更强"的新平台,却在开发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最终项目延期,得不偿失。相比之下,使用更熟悉的STM32平台,虽然可能在某些参数上不是最优,但通常能更快更可靠地完成项目。

长期可用性与供应链稳定性

对于商业产品而言,芯片的长期供货保障至关重要。一个技术先进但可能随时停产的平台,往往不是明智的选择。

这一点在最近两年的芯片短缺潮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虽然STM32也出现了供货紧张的情况,但相比一些小厂商的产品,它的供应链恢复得更快,对产品生产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我的建议:因地制宜,理性选择

基于以上讨论,我想对不同背景的读者提供一些建议:

对于初学者

如果你刚开始学习嵌入式开发,我建议先从Arduino入手,快速建立信心;然后过渡到STM32,学习更专业的嵌入式知识。STM32的学习曲线虽然陡峭,但掌握后能力提升明显,对未来职业发展很有帮助。

记得我当年转向STM32时,虽然开始有些吃力,但坚持一段时间后,整个人对嵌入式系统的理解深入了很多。现在看来,这是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对于职业开发者

作为职业开发者,我建议保持技术视野的开放性,熟悉多种平台的特点和适用场景。STM32可以作为主力平台,但也要了解ESP32、RP2040等新平台的优势,根据项目需求灵活选择。

在我负责的团队中,我们主要用STM32进行开发,但也会针对特定项目选用其他平台。这种灵活性让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最适合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生搬硬套。

对于产品经理和决策者

在选择产品的核心控制器时,除了技术指标外,还请重点考虑供应链稳定性、生态完整度和长期支持承诺。短期看,某些新平台可能有价格或特性优势;但长期看,成熟平台往往能提供更可靠的产品生命周期保障。

结语:STM32的"落后"与"领先"

回到开头的问题:STM32真的落后了吗?

从某些特定指标看,STM32确实不是"最新"的选择。但从整体实用性、生态完整度和实际应用价值来看,它依然是嵌入式领域最强大的平台之一。

就像一把经过时间考验的老扳手,STM32或许不是最闪亮的,但它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是经过无数工程师和无数项目验证的。在可预见的未来,它仍将在嵌入式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技术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是否适合。对STM32,我的态度是既不盲目推崇,也不轻易否定。它是工具箱中的一件重要工具,在合适的场景下,它仍然是最好的选择。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工程师,我们追求的不应该是"最新"的技术,而是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技术。有时候,这可能意味着选择一个"看起来不那么前沿"但经过验证的平台,比如STM32。

工程,终究是关乎实践与效果的学问,而非单纯的参数比拼。


另外,想进大厂的同学,一定要好好学算法,这是面试必备的。这里准备了一份 BAT 大佬总结的 LeetCode 刷题宝典,很多人靠它们进了大厂。

刷题 | LeetCode算法刷题神器,看完 BAT 随你挑!

有收获?希望老铁们来个三连击,给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

推荐阅读:

欢迎关注我的博客:良许嵌入式教程网,满满都是干货!


良许
1k 声望1.8k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