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复杂流程、提升执行效率的关键在于:聚焦核心目标、减少冗余环节、推动系统自动化、赋能一线决策、流程分级设计。其中,聚焦核心目标 是流程优化的第一步。流程不该为了“流程而流程”,而应服务于业务目标。Gartner在《数字化运营报告》中指出,高效组织的流程优化成功率提升至73%,其关键在于“让流程围着目标转,而不是反过来”。只有明确流程服务的对象与目标,才能精准砍掉不增值步骤,实现“用更少的流程做更多的事”。

图片

一、明确目标导向:从“流程执行”转向“目标支撑”

流程优化应从业务痛点出发,而非单纯追求规范化。每一个流程的存在都应能清晰回答:“它是否真正带来效率或质量提升?” 若流程仅起到记录或形式性审批,应考虑精简或合并。

建议将流程目标具体化,如“加快需求响应速度”“减少测试返工率”“提升版本上线成功率”,以目标反推流程设计,保障每一步骤都与目标高度相关,避免无效动作。

二、删繁就简:去除不增值的流程节点

复杂流程往往因为“多、慢、杂”:多角色、多审批、多跳转,导致流程拖延、执行走样。优化流程的首要任务是识别并剔除非增值节点,如重复审批、信息填报冗余、流程知会等。

可采用流程价值分析法(VA/VE)逐步评估流程中各节点的价值密度。将“低价值-高耗时”步骤作为优化重点,集中资源精简流程流转路径。

三、流程分级与路径差异化设计

不是所有场景都适用一套流程。建议构建“流程分级机制”:将流程划分为标准流程、简化流程、应急流程、自动流程,根据事项紧急程度、风险等级、价值大小分别适配。

例如,对于小额采购、低风险发布、日常内容更新等流程,可设立绿色通道,仅需关键节点审批,避免拖延。流程的灵活性是保障执行效率的第二维。

四、推动自动化:让系统替人执行流程

系统自动化是提升流程效率的最佳工具。通过自动化审批、任务自动分发、模板触发、状态提醒等方式,可极大压缩人力流程操作时间。

建议使用自动化能力强的协作平台(如PingCode、Worktile、Zapier等),将流程表单、审批、通知、交付自动串联,减少人为干预,提高流程的“自运行”能力。

五、流程嵌入日常工具:提升“就手性”

复杂流程往往让员工“绕远路”,跳平台、查模板、填表单,极大耗损意愿。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嵌入式流程”:让流程出现在员工使用最频繁的工具中。

例如,将请假、报销、提测等流程集成进企业微信、钉钉、飞书侧边栏;将研发协作流程嵌入PingCode、Jira、Git平台,做到“人在哪,流程在哪”。

六、赋能一线:授权决策减少流程层级

流程层级越多,越容易失真、延误、扯皮。建议推动“去中间层”流程结构,能下放决策的流程节点尽量下放,如需求变更审批、工单响应处理、Bug级别判定等。

通过责任授权机制与规则设定,在确保风控基础上,让一线人员在流程中“能做主、敢做主、做成事”,提升整体响应速度。

七、流程透明与数据驱动优化

流程是否高效,不是靠感觉,而应靠数据。建议对关键流程建立可视化监控系统,如流程平均用时、节点瓶颈点、审批周期偏差率等。

可使用PingCode流程报告、Jira看板分析、PowerBI仪表盘等工具,将流程数据可视化,定期组织流程审查会,用数据说话推动迭代。

八、构建流程“用户体验”思维

流程不是写给管理员的,而是给执行者用的。流程设计应像产品设计一样,考虑执行路径是否简洁、界面是否友好、提示是否清晰。

建议每季度组织流程体验回访,由一线员工评估流程满意度、建议优化项,形成“流程体验迭代机制”,让流程逐步变得“好走、好记、好复用”。

常见问答

Q1:流程越规范越复杂,如何平衡?

流程规范不等于流程繁琐。应通过分级设计、自动化和简化审批等方式,在保持风控前提下尽量缩短流程链条。

Q2:有哪些工具能帮助简化流程?

推荐使用 PingCode、Worktile、Zapier 等具备流程编排与自动触发能力的系统平台,实现流程“所见即所得”配置与运转。

Q3:流程精简后会不会影响合规性?

不会,前提是“保留关键节点”。通过设置必要控制点(如审批留痕、日志记录、系统权限控制)即可保障流程安全性与合规性。

Q4:如何推动员工接受流程优化?

可通过试运行、流程体验反馈、激励机制等方式让员工参与流程共建。流程“用得爽”才是真正的优化成功。

流程不是越多越好,越长越细,而是要“用最小的流程支撑最大的效率”。通过“目标驱动+工具赋能+用户体验优化”的组合打法,才能真正让流程成为效率的助推器,而非障碍物。


大发明家
403 声望8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