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客户听到“这个目标做不到”时,他们往往本能抵触。与其否定客户,不如给出一个兼顾需求与现实的可行替代方案,让他们看到完成目标的多种路径与利弊。
(一)分步交付与阶段性成果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建议客户先推出最核心的功能或服务,让他们能在市场上快速验证需求,同时留出后续迭代的空间。如此既能满足“快速上线”的部分诉求,又避免一次性投入过高导致项目失败。
阶段性目标:把大目标拆解成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里程碑和验收标准。让客户看到即使进度紧张,也能在阶段交付后做调整或优化,而非“最后一刻才知道严重超时或过度超支”。
(二)多方案对比
在与客户讨论时,可先行准备多个“目标实现方案”:
方案A:维持客户原目标,但需加大人力或经费投入,并列明可能的质量或风控隐患。
方案B:略微放宽时间或预算,对原目标进行适度精简或功能延后,实现核心价值。
方案C:采用创新或外包模式,在更长周期内完成全面功能,同时确保高质量。
让客户通过对比不同方案的时间、成本、风险差异,理解到“一味苛求极端目标”会带来更多风险或隐形成本,从而更愿意选择更务实的方案。
(三)强调长期收益
如果客户只关注短期利益,可以向他们展示更长远的收益:
质量与维护成本:过度赶工或削减预算可能在后期维护上付出高昂代价,甚至影响品牌口碑。
可扩展性:若一次性做太多功能却没打好基础,会导致后续扩展困难,技术负债加剧。
市场口碑:稳定、可持续的产品更能在市场上赢得用户信赖,而并非“先上先赢”。
通过展示这些长期收益,客户会意识到合理目标不仅能满足短期需求,更能带来持续竞争优势。
五、设定阶段性目标:兼顾灵活与可控
在说服客户调整不合理目标时,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便是将宏大目标分解为多个阶段性里程碑,让客户得到“可控的成果感”,而项目团队也能保留灵活调整的余地。
(一)里程碑设置的意义
提高透明度:通过每个阶段的可交付物,让客户清晰了解进展,并在验收时及时反馈。若发现偏差,也可迅速纠正。
分散风险:将风险分散到多个短周期中,避免一次性投资与不可逆转的决策错误。客户也更乐意在每个里程碑做出决策,而不是把全部压力集中到最后。
(二)如何设计可行的阶段性目标?
以业务价值为导向:优先实现对客户业务最关键的
功能或环节,让客户看到项目早期就能产生实际价值。例如:在电商平台开发中,先完成结算和库存管理等核心功能,然后再逐步加上个性化推荐或社交分享功能。
保证验收标准明确:每个阶段都要有清晰
的衡量指标(KPI),如功能完成功能数、性能指标、用户可用性测试结果等,避免含糊不清引发争议。
保留缓冲:在每个阶段的排期中预留一定的缓冲时间和资源,应对意外技术难题或需求变动。
通过“阶段化”思维,客户常常能逐渐接受目标由“极端不现实”向“可行且循序渐进”转变,因为他们也能更好地把控风险并跟踪效果。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