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两天,小米汽车智驾改名的消息在车圈讨论得沸沸扬扬并且登上了热搜,相信不少同学都刷到了。
没错,小米汽车已经正式将其官网和官方 App 里和“智驾”相关的表述全部都改为了“辅助驾驶”。
还记得去年3月份小米SU7正式发布时,用的就是「小米智能驾驶」这样的描述,就像这样:
而这个五一假期一过去,小米官方所有和“智驾”相关的描述都改了:
包括:
- 标准版SU7的“小米智驾Pro”正式改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
- SU7 Pro/Max车型的“小米智驾Max”正式改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大家知道,3月底的小米SU7高速事故实在是太痛了,直到现在依然在给大家敲响警钟,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于汽车智能辅助驾驶问题的大讨论。
4月份,工信部开会,会议明确要求车企“不得使用模糊表述误导消费者”,并强调“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沉痛的教训加之政策的铁拳,不仅仅是小米,各大车企也纷纷开始“低调做人”了。
出于好奇,我也去看了看几个主流品牌的新能源车企官网。
果然,大家现在都变得“低调”了好多,和“智驾”相关的描述现在基本也都改了过来,页面上更多能看到的是“辅助驾驶”的字眼。
回到现实的用车生活,就拿我自己所用的“工业垃圾”理想来说,关于所谓的“智能辅助驾驶”,我自己也切身接触一年多了,但是辅助驾驶里程还不到总里程的三分之一。
说句心里话,其实我是不太放心长时间将车完全交给所谓的“智能驾驶”来操作的。
尤其是在车上还载着一家老小的时候,市区道路我基本上会全程手驾,偶尔遇到路况和车况极佳的快速路,我会交给辅助驾驶开一段时间,让自己稍微轻松一些,但是眼手啥的都还是会一直盯着。
这么长时间使用下来,我觉得目前这玩意还是适合不赶时间、不紧不慢,而且路况和车况都比较好的快速路或者高速路段。市区开的话还是有点墨迹,有时候真能把人给急死,车一多之后变道、超车啥的可能会犹犹豫豫,有时候甚至会搞得旁边车子一脸问号。
包括在高速上使用NOA的时候,其实也有挺多无效变道的操作,有时旁边车看了都笑话,所以现在即便是在高速上,我也比较少会去使用那个所谓的高阶NOA,很多情形下LCC对我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使用体验,可能有些车子辅助驾驶更高级,效果可能会好不少吧,也欢迎大家来分享你们的使用感受。
从“智驾”替换为“辅助驾驶”,看似细微的文字调整,名称变化的背后是一场由政策监管、用户安全认知纠偏和技术边界模糊共同推动的行业变革。
包括这次小米汽车的更名事件,看似是文字游戏,其实也是智能驾驶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理性成熟的必经之路。
大家觉得呢?
注:本文在GitHub开源仓库「编程之路」 https://github.com/rd2coding/Road2Coding 中已经收录,里面有我整理的6大编程方向(岗位)的自学路线+知识点大梳理、面试考点、我的简历、几本硬核pdf笔记,以及程序员生活和感悟,欢迎star。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