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当今全球绿色发展的浪潮中,汽车行业正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面对日益严峻的碳排放挑战,汽车行业既承受着巨大的转型压力,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25年1月1日起,欧盟规定,区域内每辆新售出的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不得超过93.6克/公里。此外,欧盟《碳边界调节机制》(碳关税)的发布,意味着欧盟碳关税已正式立法,未来可能对汽车整车产品产生影响。
欧盟对汽车碳排放的限制标准自然对中国车企也产生了影响。对中国车企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车企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环保研发和市场开拓,适应欧盟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才能在欧盟市场上取得更好的发展。同时,欧盟对可持续发展和新能源汽车的推动,也为中国车企提供了更多商机和发展空间。
欧盟汽车碳排放标准相关法规
2025年,欧盟针对汽车行业设置了新的目标,与2021年相比,新乘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减少15%,即每公里93.6克。除沃尔沃外,其他主要制造商都需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满足2025年目标。例如,大众和福特可能需要将BEV份额提高17至18个百分点。修订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减排目标,强化减排力度,修改前后内容对比如下图所示。
此外,2024年4月10日,欧盟议会批准了到2040年重卡新车CO2减排90%的强制性目标, 在推动重型车减碳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根据此次最新出台的法规,制造商必须逐步向市场推出更为清洁的车辆,否则将被处以罚款。
和2019年相比,2030年重卡新车的CO2平均排放需减少43%,到2035年减少64%,到2040年减少90%。城市公交车将经历更为迅速的减排转型,到2030年,零排放汽车销量占比需达到90%,到2035年将完全停止销售燃油公交客车。这项法规的严格程度超越了以往所有欧盟法规,并且扩大了纳入管理范畴的车辆类型,为构建世界顶级的重型车气候管理法规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需要引起重视。
汽车产品碳足迹评价方法
汽车产品开展碳足迹量化一般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其功能单位一般为一辆车生命周期内行驶1km提供的运输服务,国内一般将生命周期行驶里程定为150000km。
汽车的生命周期系统边界如下图所示,主要包括供应链阶段、内部生产阶段、使用阶段、运输阶段和报废回收阶段,各阶段具体包含的过程如下:
供应链阶段:包括原材料的开采,材料冶炼,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过程。
内部生产阶段:包括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以及供能的动力站房。
使用阶段:包括生产化石燃料、电能产生的间接排放、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直接排放,以及维修保养所产生的蓄电池、轮胎、油液等的更换。
运输阶段:包括车用零件/材料由上游供应商到整机厂的运输以及整车产品由整机厂到下游经销商的运输。
报废回收阶段:包括车辆报废时将车辆拆解、破碎所使用的能源消耗以及可回收材料产生的环境负荷抵扣。
其中,使用阶段是汽车全生命周期中最主要的排放来源。传统燃油车在使用阶段产生的碳排放约占汽车全生命周期排放的75%以上,相比之下电动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车)在使用阶段产生的排放在汽车全生命周期中的比例降至50%~65%,具有明显的降碳表现,供应链阶段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第二大排放来源,在汽车全生命周期排放中约占20%~50%,因此加快汽车电动化转型、强化原材料减碳是企业实施减排的有效抓手。
企业如何应对挑战?
(一)开展汽车全生命周期评价(LCA)
欧盟修订法案中明确指出,在2025年底前会确定一套汽车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从2026年1月开始,欧盟境内的汽车制造厂商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提交新注册乘用车和新注册轻型商用车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
目前欧盟虽未对外国进口车企做出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披露要求,但随着LCA在各行各业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国内车企也应提前做好计算准备。在《“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被列为“十四五”时期循环经济领域的六大重点行动之一,汽车全生命周期评估逐渐提上日程。
(二)加快电动化,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
随着减排政策的收紧,传统的燃煤车由于尾气排放较为严重,已经逐渐偏离减排主线,各大车企均需要推动汽车向新能源化转型,着重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快减碳步伐。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统计,目前各国车企均已加速了电动化生产,电动汽车的生产量日趋增长,中国、欧洲、美国及其他各地区的BEV(Battery electric vehicle,纯电动汽车)和PHEV(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插电式混合电动汽车)的库存量逐年增长。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也明确强调要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三横”,突破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攻关,增强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汽车电动化是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企业必须尽快布局减碳路径与发展方向,强化新能源汽车的投入与研发。
(三)加强供应链管理,从源头节碳
汽车行业减碳需要供应链各层级层层降碳才能最终达到目标。随着汽车行业向电动汽车(EV)转型,汽车在使用阶段的排放已经有所降低,而汽车材料供应链(如汽车钢板、轮胎)的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占比逐渐增大。
当电动汽车得以广泛应用时,材料(包括钢板、塑料、电池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排放将占到汽车全生命周期总排放量的45-85%,尤其是电池生产环节产生的碳排放在供应链端占比达到了约50%。
目前,已有部分车企提出了全生命周期减排目标,并对上游及供应商做出了碳披露及减排要求。因此,企业要尽快梳理重要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必须要加强供应链的减碳管理,构建绿色生态供应链,强化源头减碳,促进全生命周期减碳。
【AMT企源碳管理平台】
AMT企源碳管理平台以数字化手段为汽车行业提供一站式碳管理解决方案,助力汽车(包含整车及其零部件)企业实现绿色转型。
平台精准识别能耗高、排放大的生产节点,建立碳排放动态监测机制,帮助企业锁定重点减排环节。通过智能数据采集技术,将零部件生产数据、能源消耗记录等关键信息实时汇总,自动生成企业及产品碳足迹报告。
对于新能源车企业,平台支持覆盖新能源车电池从矿产开采到回收利用的全链条碳管理,特别强化上游原材料的碳排放追踪,确保符合欧盟电池法规要求。
小结
目前,大部分企业只承诺了“自身运营层面”的碳中和,供应链、全产业链层面的碳中和之路仍漫漫,且国内汽车企业的价值链碳核算方法和数据收集相对薄弱,对于汽车复杂的全生命周期,如何核算、监测、追溯管理整车企业和供应链企业的产品碳足迹信息,联动产业链上下游数据并及时更新因子库,最终满足监督、监管需求并合规披露碳信息,是整个汽车产业链共同面临的问题。
不可否认,在加速减碳、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汽车及相关产业链的升级势在必行,加速转型促进“净零排放”已势不可挡,同时市场竞争必将愈演愈烈,欧盟汽车产业碳排放标准制度也为中国车企提供了一个复杂而具有挑战的环境。对汽车产业而言,减碳既是挑战,也是责任,更是机遇。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