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chman框架最新版本凸显其作为本体论的角色

Zachman框架第三版发布及其主要变化

John Zachman,作为企业架构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最近发布了其广受欢迎的Zachman框架的第三版。这一版本包含了一些细微的文本更新、改进的图形设计,并试图将该框架重新分类为一种本体论(ontology)而非框架。

Zachman框架概述

Zachman框架为描述复杂实体(如企业架构)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方法。Roger Sessions在其对企业架构方法的比较中描述了该框架的起源。Zachman的愿景是通过全面、多视角的系统架构方法来实现业务价值和敏捷性。他最初将其描述为“信息系统架构框架”,后来更名为“企业架构框架”。

框架的结构

框架通过一对分类形成了一个6x6矩阵。列分类包括“什么”(库存)、“如何”(流程)、“在哪里”(分布网络)、“谁”(责任)、“何时”(时间)和“为什么”(动机)。行分类则代表了不同角色的视角,包括“执行者视角”(规划者)、“业务管理视角”(所有者)、“架构师视角”(设计者)、“工程师视角”(建设者)、“技术员视角”(组件建设者)和“企业视角”(用户)。每个单元格表示不同分类交叉点所对应的工件。

框架的定位

Zachman及其支持者强调,该框架并非方法论。它没有规定如何收集构建工件所需的数据,也没有告诉用户如何创建架构本身,更无法衡量架构的成熟度。它是对实际企业架构方法(如TOGAF)的补充。

第三版的主要变化

第三版引入了一些关键变化,这些变化由Business Rules Journal的Ron Ross和Keri Anderson Healy指出:

  1. 框架副标题:框架新增了一个副标题,将其标识为“企业本体论”。
  2. 术语更新:第一列中的“数据”一词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更强调“业务”的新术语。Zachman解释说,最初使用“数据”一词让人们误以为框架是关于IT的,因此进行了调整。
  3. 第六行的调整:第六行(企业视角)进行了调整,以更好地传达其含义。早期版本中,第六行仅被描绘为一条细线,现在更明确地表示“企业”本身。第六行与前五行不同,前五行是企业中事物的工程规范,而第六行则是这些事物本身。

Zachman框架的持续价值

在LinkedIn的讨论中,一位参与者解释了Zachman贡献的持久价值。他认为,Zachman的思想仍然具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其对企业架构基本原则和理论的理解。然而,这些原则需要与其他内容结合,才能在现代企业架构中发挥更大作用。

总结

Zachman框架第三版的发布标志着其从“框架”向“本体论”的转变,并通过对术语和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强调了其业务导向。尽管它并非方法论,但其多视角的结构化方法为企业架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阅读 34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