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 RFC 的“简单”38 步旅程

主要观点:互联网基于网络协议和实践的相互理解构建,多数协议用 RFC 或 BCP 文档定义;现代 RFC 的公认来源是 IETF,但该术语被多家公司盗用;作者 3.5 年参与撰写 RFC9687,介绍其过程及相关内容;IETF 流程不是快速的,需有好理由,且过程包括多个阶段如起草、讨论、工作组采纳等。
关键信息:

  • RFC 定义及来源:互联网基于网络协议和实践,多数协议用 RFC 或 BCP 文档定义,现代 RFC 公认来源是 IETF,若不在 IETF 数据追踪器中则不是 RFC。
  • RFC9687 过程:从起草(Internet-Draft,I-D),确定适用工作组(idr 工作组),提交至 IETF 数据追踪器,到工作组讨论、采纳,经历 Last Call 调查,最后进入 RFC 编辑队列并成为新 RFC 发布,期间涉及多环节及多人参与。
  • IETF 流程特点:是共识基础系统,参与门槛低但可能有不良参与,过程漫长(作者历时 3.5 年),需有至少一个工作代码实现以证明提案真实,各阶段有不同邮件讨论和审批。
    重要细节:
  • 起草工具:使用“xml2rfc”将 XML 标记语言文档编译为各种形式,如固定宽度文本、PDF、HTML 等。
  • 作者团队:有 3 位作者,包括 Job Snijders(第一作者)、作者本人和 Yingzhen Qu。
  • 工作组及邮件列表:IETF 有 100 多个核心主题领域,通过工作组讨论,提交文档时需确定适用工作组及相关邮件列表。
  • 讨论环节:是大型邮件列表服务器,需确保人们对提案无异议,约 600 封邮件围绕 RFC9687 发送,需注意低门槛可能带来的不良参与。
  • 工作组采纳:通过非正式投票,需确认有无相关专利申请,采纳后文档变为“draft-ieft-...”且版本计数器重置为 00,此时可在 IETF 会议上交流,最好有工作代码实现。
  • 最后阶段:IESG 审核通过后进入 RFC 编辑队列,经过检查后进入 AUTH48 状态并分配 RFC 编号,最后发布,期间可随时停止。
  • 后续思考:过程漫长,最终文档对普通用户可读性不强,语言和沟通有难度,虽 IETF 不完美但仍很重要,作者可能会再次参与。
    更新博客方式:可使用 RSS 订阅或在 Fediverse 上关注@mailto:benjojo@benjojo.co.uk。
阅读 7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