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驱动核心,请求响应外壳

主要观点:

  • 事件驱动架构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等,通常认为其对 REST API 不相关,但不必完全采用。
  • 现代应用多有基于 HTTP 的 API 遵循 REST 原则,而事件驱动架构基于系统发布已发生的事件。
  • 对于终端用户交互,纯事件驱动不是正确方式,用户需告知系统做某事。
  • 大型应用中,多个团队开发的服务间交互方式多样,可通过事件驱动架构进行事件协作。
  • 事件驱动架构可去除运行时耦合,服务可独立处理请求,提高系统可用性。
  • 类似于函数式编程的“函数核心,命令外壳”模式,在服务间保持“纯”和事件驱动。
  • 服务间通信应多用事件,查询和命令用于前端及非事件驱动的系统。

关键信息:

  • 介绍了事件驱动架构与传统请求响应架构的区别。
  • 提及函数式编程中的“函数核心,命令外壳”模式及在事件驱动架构中的应用。
  • 强调在系统外壳可采用请求响应通信,核心部分采用事件驱动。

重要细节:

  • 以简单服务和请求响应服务通信图为例说明传统架构。
  • 以事件驱动服务通信图说明事件驱动架构的优势。
  • 指出服务可用性在不同架构下的计算方式。
  • 以“命令、查询、事件”模式说明服务间通信类型。
阅读 12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