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历史深度剖析 – 为何我们有不同的帧类型? – Daniels 网络博客

主要观点:介绍了以太网三种封装类型(Ethernet II、802.2 LLC、802 SNAP)的历史演变及相关细节。
关键信息:

  • 1976 年 Robert Metcalfe 发表关于以太网的论文,最初地址为 8 位,后发展为 6 字节。
  • 1979 年 DEC、Intel、Xerox 成立 DIX 联盟,同年 Maris Graube 发起 IEEE 标准化 LAN 项目 802。
  • 1980 年 DIX 向 IEEE 提交以太网,引发争议,802 分裂为物理层、链路层、高级接口三个子委员会。
  • 1980 年 9 月 DIX 发布以太网版本 1,与 1976 年论文相比有多处变化,至今仍在使用。
  • 1981 年 G.J. Clancy, Jr. 和 T.J. Harrison 发布 LAN 状态报告,强调数据链路层的相关要求。
  • 1981 年 P802 为 LAN 标准创建多个草案,后转向 ECMA 推动 CSMA/CD 标准。
  • 1982 年 ECMA 批准接近 DIX 初始提案的 LAN 标准,802 进一步分裂为 802.3(CSMA/CD)、802.4(Token bus)、802.5(Token ring)。
  • 1982 年 DIX 发布以太网版本 2,坚持使用原以太网 II 头,与 IEEE 和 ECMA 标准有所不同。
  • 802.2 LLC 旨在使 MAC 层对上层透明并促进不同 LAN 数据链路层的互连,其 PDU 格式有 DSAP、SSAP、Control、Information 等字段。
  • 802 SNAP 为解决 802.2 LLC 中可用 SAP 数量不足的问题而添加,可让厂商定义自己的协议,但增加了 8 字节开销。
    重要细节:
  • 以太网早期设计用于连接 Xerox Altos 等设备,地址为 8 位。
  • 802 项目的目标是达成功能需求并制定标准,避免商业产品直接进入标准流程。
  • 不同阵营在 IEEE 会议上对各种技术提出异议,如 CSMA/CD 的概率与确定性通信等问题。
  • 802.2 LLC 受 HDLC 启发,与 HDLC 相比地址和 FCS 由 MAC 层处理,有 DSAP 和 SSAP 用于识别上层协议。
  • 802 SNAP 用两个 SAP 表示使用 SNAP,其扩展包含 OUI 和协议标识,用于控制协议但效率低于 Ethernet II。
阅读 14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