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窗口系统的图像学:引导点画

主要观点:

  • 介绍了 X 窗口系统启动画面中的 stipple(图案),包括其历史、文化意义、在不同系统中的配置方法等。
  • 追溯了 root weave 的起源,约在 1984 年 6 月至 1986 年 2 月之间,同时还介绍了其他 X BitMap 文件。
  • 对比了不同时期的 X 服务器配置工具,如 XFree86 的 XF86Setup 和 Metro-X 的 configX。
  • 探讨了 X 窗口系统的现状和未来,尽管对其有深厚感情,但也承认其未来有限。

关键信息:

  • stipple 是 X 窗口系统启动时显示的图案,其定义既在 X 窗口系统源代码中,也作为独立的 X BitMap 文件安装。
  • 不同的显示管理器(如 GDM、XDM、LightDM)在传递 -retro 标志到 X 服务器时有不同的方法。
  • XFree86 源于原始的 Project Athena,不同的商业 X 服务器(如 Solaris 的 Xsun、Metro-X)与 XFree86 有不同的关系和特点。
  • 回顾过去使用旧版本 Linux 时的体验,发现当时的软件存在一些不足,但对 X 窗口系统仍有深厚感情。

重要细节:

  • 1994 年 4 月 27 日的 XFree86 提交引入了 root weave。
  • X11 的最早发布版本是 X10R3,其包含静态源定义和位图。
  • 不同的 X BitMap 文件如 cross weave、wide weave 等及其对应的图片。
  • Metro-X 在 1997 年的 Linux 安装中具有自动探测功能,配置相对容易。
  • XF86Setup 是基于 X Athena Widgets 和 TCL 的工具,已在 2003 年被移除。
  • 一些旧版本 Linux 中的软件存在一些缺失的功能和不完美的用户体验。

总结:本文详细介绍了 X 窗口系统启动画面中的 stipple 及其相关历史和技术细节,涵盖了从起源到现代的各个方面,同时对比了不同时期和系统的相关情况。

阅读 10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