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跨国数字公共基础设施、技术治理和产业政策的长文,主要探讨了互联网应如何成为公共利益技术,以及如何构建支持公共利益的全球数字架构。
主要观点:
- 互联网应成为支持公共利益的技术,而非仅仅减少不良行为的影响。
- 目前互联网基础设施被私人公司控制,导致诸多问题,应重新夺回数字基础设施的控制权。
- 权威不仅仅属于国家,跨国论坛中的决策也可具有权威性,基础设施权威描述了控制特定基础设施的能力。
- 数字基础设施包括多种活动,应避免对其定义的限制,基础设施与代理机构紧密相关,被控制的基础设施会限制用户的选择和行为。
- 以数字广告为例,当前广告基础设施被提供商控制,损害了各方利益,公共利益广告技术应有所不同。
- 基础设施可以在适当控制权威的情况下被描述为中立,即避免基础设施所有者的自利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冲突,以及不利用运营数据来塑造基础设施的运作。
- 数据商品化的恶性循环导致数字基础设施提供商通过优化信息来获取更多利益,而监视广告只是其中一部分,应从基础设施层面解决。
- 现有互联网治理体系在管理关键基础设施方面存在不足,市场主导的自愿标准过程存在问题,需要工业政策的干预和塑造。
- 仅靠监管不足以解决问题,还需要公共投资来创建直接竞争和分解数字巨头的基础设施权威,同时要解决跨国背景下的挑战。
- 构建全球数字架构需要平衡跨国和地方的关系,考虑能力中心的基础设施中立性、促进产业政策、支持主权、实现辅助性和实验主义等因素,各领域应建立专门的治理机构。
- 民主治理在数字基础设施领域至关重要,需要不断努力和实验来实现,有许多民主创新的例子可供参考。
- 这种架构在政治动力、资金、可执行性等方面具备可行性,已有相关的提案和实践案例。
- 互联网基础设施应被视为行星公地,需要升级全球公地的治理,避免被少数大型科技公司控制。
关键信息:
- 定义了基础设施权威、捕获的基础设施、公共利益广告技术等概念。
- 分析了数字广告、互联网标准制定、监管等领域的现状和问题。
- 提出了构建全球数字架构的七个考虑因素,包括多中心张力、跨国共享基础设施、能力中心的基础设施中立性等。
- 阐述了治理跨国数字基础设施的机构应具备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如何实现民主治理。
- 介绍了相关的提案和实践案例,如 WISE、GARUDA、India Stack 等。
重要细节:
- 详细描述了搜索/浏览器市场的结构,说明“自愿标准”背后的市场机制。
- 举例说明了不同国家在数字主权方面的担忧和错误做法。
- 介绍了各种民主创新的项目和工具,如公民大会、Pol.is 等。
- 分析了 Facebook 开发 Metaverse 的巨额亏损,以及搜索和浏览器行业的资金流向问题。
- 提及了国际条约中数字贸易条款对国内监管的影响。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