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链的传输协议视角 | APNIC 博客

主要观点:

  • 数字通信系统存在设计权衡,TCP 与 Starlink 服务特性相互作用。
  • 介绍了同步轨道卫星(Geosynchronous satellites)和低地球轨道系统(Low Earth Orbit systems),包括其优缺点和相关特性。
  • 指出 Starlink 服务存在多种导致容量变化的因素,如信号调制能力变化、卫星路径延迟变化、卫星切换及与其他用户共享传输介质等。
  • TCP 协议在 Starlink 环境下表现不同,常规 TCP 对环境反应保守,如 RTT 估计较高导致发送速率低于系统容量,非拥塞性丢包影响性能。
  • BBR 协议在 Starlink 环境下表现较好,能根据网络情况调整发送速率,对延迟变化敏感但能维持发送速率。
  • 提出可对 TCP 进行调优以优化在包含 Starlink 组件路径上的性能,如基于 BBR 改进,使用 15 秒卫星切换定时器等。

关键信息:

  • 同步轨道卫星可覆盖半球,需 2°间距,信号往返时间 238 - 284ms,系统易出现拥塞导致的不稳定。
  • 低地球轨道系统距离地球近,延迟低,需星座式卫星提供连续服务,信号质量不稳定,使用动态信道速率控制。
  • Starlink 服务容量变化因素多样,ping 测试显示延迟、丢包等情况,TCP 表现受影响,CUBIC 协议在不同时段性能不同,BBR 协议相对较好。

重要细节:

  • 地球表面水平发射 projectile 因大气摩擦和引力会落地,若速度足够快则进入太空,在地球表面的轨道速度约 40320km/h,高度 35786km 时相对地面速度为 0km/sec,为地球同步轨道高度。
  • 同步轨道卫星服务需考虑相邻卫星间的串扰干扰,国际协议规定相同频率的同步卫星需间隔 2°,每个轨道槽最多 180 颗航天器,在地球任何点接收信号容量有上限,信号往返时间约 660ms。
  • 低地球轨道高度 160 - 2000km,550km 高度信号往返时间 3.7ms,提供连续服务需至少 500 颗卫星,星座式服务需切换卫星,信号质量随卫星移动而变化,Starlink 使用相控阵天线调整相位。
  • Starlink Ku 波段下行链路有 8 个频道,使用时分复用,存在争用延迟,容量测量显示下载容量中位数约 120Mbps,上传 15Mbps,波动较大。
  • TCP 是滑动窗口正确认协议,变体基于发送速率控制和对丢包的响应,Starlink 环境下不满足常规 TCP 假设条件,TCP 反应保守。
  • BBR 协议通过估计网络路径的延迟带宽乘积来调整发送速率,对 Starlink 延迟变化敏感能维持发送速率。
  • 可对 TCP 调优,如基于 BBR 改进,使用 15 秒卫星切换定时器,或使用显式拥塞通知(ECN)区分拥塞和瞬时事件导致的丢包。
阅读 14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