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P 专栏 - 2024 年 4 月

主要观点:IPv6 地址规划历史丰富多样,如今 IPv6 地址计划中有 64/64 位边界,低 64 位为接口标识符,高 64 位为网络标识符,网络和主机标识符间的边界由网络运营商决定。64 位接口标识符概念虽能提升站点弹性等,但存在用户隐私问题,多数 IPv6 主机使用随机接口标识符。探讨为何 IPv6 地址架构中仍保留 64/64 位边界及为何不效仿 IPv4 让网络运营商选择地址长度。网络运营商给客户分配站点前缀的长度各异,通过分析公共互联网中的 IPv6 地址可估计站点前缀长度,发现 /64 是最常见的子网大小,/60 和 /56 次之,/48 较少。还研究了内部子网结构,多个子网在 /48 前缀中较常见,在 /56 和 /60 中较少。通过 /48 划分和 RIR 分配视角分析子网使用情况,发现 /56 最常见,同时指出该方法只是对 IPv6 地址分配和子网行为的近似视图,存在异常情况,如 Starlink 的默认子网设置。最后探讨了子网在网络架构中的作用,虽有助于网络效率等,但在网络技术发展变化中其角色日益复杂。

关键信息

  • IPv6 地址规划的多个阶段及变化。
  • 64 位接口标识符及相关问题。
  • 不同长度站点前缀的使用情况及变化。
  • 内部子网结构及多个子网的使用情况。
  • 子网在网络架构中的作用及变化。

重要细节

  • RFC 相关文件,如 RFC 2373、RFC 3177、RFC 6177、RFC 4941 等。
  • APNIC Labs 收集的 IPv6 源地址数据及相关分析。
  • Starlink 给用户分配 /56 前缀及默认子网设置。
  • 各图如 Figure 1 - Figure 4 所展示的内容及分析结果。
阅读 11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