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作者在 1988 年秋的一个暴风雨夜,通过拨号调制解调器在 Unix 系统上遇到噪音干扰输入,发现噪音会导致程序崩溃,由此开启了模糊测试项目。该项目旨在评估 Unix 实用程序的健壮性,学生们参与其中,作者给这种测试命名为“模糊”(fuzz)。多年来,在不同系统和程序上进行了重复测试,发现了很多漏洞并公布结果,模糊测试已成为研究和工程的重要领域,虽曾遭测试和软件工程界的抵制,但只是测试工具之一。作者的模糊测试工作是业余爱好,由学生在高级操作系统课上完成。最后介绍了模糊测试项目的具体内容,包括构建模糊生成器及其选项,以及用其测试各种 Unix 实用程序。
关键信息:1988 年秋暴风雨夜的经历,模糊测试项目的创建、发展及成果,模糊生成器的功能及选项,测试的 Unix 实用程序等。
重要细节:三个小组参与模糊项目,Lars Fredriksen 和 Bryan So 成功;后续在不同系统和程序上重复测试;早期模糊论文遭遇抵制;模糊测试由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等。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