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5 电传打字机的历史

主要观点:现代技术中存在认为自身连接到电传打字机(TTY)的大量设备,介绍了电传打字机的历史及其与计算机的关系。
关键信息

  • 从 1950 年代到 1970 年代,电传打字机是常见的人机交互界面,后被视频显示终端取代。
  • 早期计算机主要基于非交互式输入输出,交互式操作在 1960 年代才开始,且命令界面不友好。
  • 电传打字机的历史可追溯到 18 世纪,其发展历经多个阶段,包括电磁电报、各种编码系统等。
  • 莫尔斯电码电报在美国很成功,但操作员技能要求高,后出现了字母电传打印机,降低了成本但操作仍有难度。
  • 20 世纪初,唐纳德·默里改进了鲍多码系统,发明了纸带打孔机,实现了电报消息的自动编码和解码。
  • 20 世纪 20 年代,莫克伦 - 克莱因施密特公司开发出全自动电传打印机,后被西部电气收购。
  • 电传打印机网络的发展与电话网络密切相关,如 Telex 和 TWX 等服务,编码方案也不断变化。
  • 20 世纪 50 - 60 年代电子计算机发展时,电传打印机正流行,许多早期计算机使用电传打印机作为输入输出设备,其与计算机的界限逐渐模糊。
  • IBM 等计算机制造商的终端设备与电传打印机有渊源,时间共享适合电传打印机终端,“tty”术语可能起源于 DEC。
    重要细节
  • 早期电报有记录和非记录系统,分别使用不同方式传输和记录消息。
  • 鲍多码系统依赖同步的发射器和接收器,简化后只允许 5 个逻辑通道。
  • 默里的纸带打孔机使电报消息的编码和解码完全自动化,但系统操作仍存在不足。
  • 西部联合公司在电传打印机网络时代不断发展,与 AT&T 竞争。
  • 许多早期商业计算机使用纸带作为输入输出介质,与电传打印机相关。
  • 计算机诞生于电传打印机,如今仍使用类似电传打印机的架构,且仍使用 7 位 ASCII 码。
阅读 23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