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在软件仓库出现之前,开发者通过书籍、期刊或用户组获取代码。用户组协调开发、共享代码,促进软件可发现性并尝试保持质量标准,包括对提交代码的审核等。各用户组如 SHARE、USE、DECUS 等在不同时期形成,其发展过程中在质量控制、分类体系等方面有不同举措和变化,如今的软件仓库与用户组有诸多不同。
关键信息:
- 1950 年代中期起,计算机生产模式转变,用户组出现,如 1955 年形成的 SHARE 和 1956 年成立的 USE 等。
- 用户组重视代码质量,有审核流程和文档要求,但并非所有用户组都采用,如 DECUS 曾因磁带问题暂停软件分发。
- 各用户组有自己的分类体系,如 USE 和 SHARE 的分类表,随着时间发展不断扩充。
- 早期用户组主要分享可复制到自身程序的代码,后期开始分享完整程序。
- 随着时间推移,用户组在质量控制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如软件量增大、制造商承担更多软件责任等。
- 软件完整性面临手动复制代码出错、存储退化等问题,后期虽有介质改进但仍存在攻击风险。
- 现代软件仓库与用户组在可用性、搜索方式、文档等方面有差异,且存在软件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重要细节:
- SHARE 成员需有合作精神等,程序以手写副本形式分发,且有免责声明。
- USE 提议使用“最小标准汇编”语言并合作开发共享程序,提交了多个子例程。
- DECUS 1961 年成立,早期有 20 个左右程序目录,后期在质量控制等方面不断调整政策。
- 各用户组的文档要求详细,如 SHARE 和 USE 对文档各部分的规定。
- 不同语言在用户组中的使用情况各异,FORTRAN 占比近 40%,Assembly 约占四分之一等。
- 早期用户组通过会议等方式促进规范和声誉维护,后期面临新的安全威胁如病毒等。
- 现代软件仓库存在网络效应和单一语言对应一个仓库的情况等。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