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斯的页面

主要观点:

  • “hacking”指“不干净的编码”,即快速拼凑代码作为临时解决方案,并非安全意义上的黑客行为。
  • 程序员在编码时会过度关注细节,这虽有成果但可能导致痴迷,在开发中需做权衡。
  • 重构的终极目标是接近理想状态如清晰度、可扩展性、安全性等,但这些理想无法完全达到,需决定停止追求理想的点。
  • “hacking”是为了及时性或便利性而牺牲理想,所有开发在某种程度上都是“hacking”,“hackiness”是一个光谱,与理想主义相反。
  • 以类型强度为例,强假设虽好但维护成本高,不同语言对类型的支持不同,证明强假设可能很困难。
  • 结构重构比类型更复杂,过度精细的结构也难处理,完美主义不利于好软件,有时“good enough”就足够。
  • 所解决的问题往往定义不清,像“wicked problems”,这种情况下自然会产生“hack-y”的代码,临时的“hack”比不存在的理想程序更好。

关键信息:

  • 程序员易过度关注代码细节并痴迷,重构时需权衡追求理想的程度。
  • 类型强度光谱及不同类型的假设,强假设的好处与维护成本。
  • 结构重构的复杂性及与完美主义的关系。
  • “wicked problems”导致自然产生“hack-y”代码。

重要细节:

  • 文中多处引用和举例,如维基百科链接、代码示例等,以支持观点和解释概念。
  • 对不同语言对类型支持的差异进行了说明,如 JavaScript、Python、Rust/C、Haskell 等。
  • 提到了一些相关概念如函数签名、Monads 等,并指出其在大规模维护时的困难。
  • 强调了做出“hacking”或追求理想的选择后要接受并享受,避免错误选择带来痛苦。
阅读 11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