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流的细微现实:不仅仅是关于防止滥用

主要观点:

  • 多租户系统中熟悉节流或准入控制概念,其目的是保证公平,“过多”的定义因多种因素而异。
  • 多数工程团队常将节流视为防止恶意行为,实际节流远比这复杂且有趣。
  • 节流有两面:为客户利益设置配额和限制(帮助客户避免意外、更高效使用系统),为系统利益进行负载削减(保护系统免受突发流量影响)。
  • 需正视负载削减会伤害客户的现实,以减少对客户的伤害为目标,而非单纯防止滥用。
  • 节流在处理合法流量峰值时可作为临时保护措施,应与自动扩展基础设施紧密集成,避免过度扩展或振荡。
  • 很多负载削减系统使用静态限制,假设所有客户需求相同,易导致系统过载,可采用基于容量的节流替代。
  • 达到容量限制时,不能盲目削减负载,可先从“新”的高流量客户开始,或根据系统容量自动调整限制。
  • 应将节流视为资源分配问题,而非单纯防止滥用,以此构建更好的节流系统。

关键信息:

  • 节流概念及目的,不同因素影响“过多”定义。
  • 节流的两面及其区别与作用。
  • 正视负载削减的不良影响及应对方式。
  • 节流与自动扩展的整合及避免的问题。
  • 静态限制的不足及基于容量的节流替代。
  • 达到容量限制时的负载削减策略。
  • 改变节流思维模型,将其视为资源分配问题。

重要细节:

  • 举例说明开发者意外脚本导致大量 API 调用,节流可作安全网;消费限制可引导客户更高效使用系统。
  • 顾客流量激增时,节流虽保护系统但可能伤害顾客,如餐馆忙时空桌拒客。
  • 静态限制假设客户需求相同、行为不相关,易致系统过载,容量基于节流更合理。
  • 达到容量限制时,盲目削减负载会致系统故障,可从“新”高流量客户开始削减。
  • 有效节流系统应区分客户和系统保护场景、与自动扩展集成等。
阅读 14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