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Q:《数字人文季刊》:谦逊程度稍欠的程序员

主要观点:

  • 神秘类编程语言(esolang)脱离实用性,是文化产物,包含多种形式和目的。
  • 其美学与概念艺术和数字艺术相似,与主流代码美学有冲突,如在清晰与简洁、优雅与技巧等方面。
  • 通过历史探讨 esolang 的美学,早期 esolang 从对 Dijkstra 简洁性的突破开始,展现出不同的编程范式和技巧。
  • esolang 虽看似拥抱混乱,但其中常有秩序,如优雅的追求,且不同 esolang 有不同特点和可能性。

关键信息和重要细节:

  • Dijkstra 的观点:1972 年“谦逊程序员”论文倡导清晰和中性风格,推动结构化编程,反对 50 年代的“自由奔放”黑客风格。
  • 早期编程时代:如 50 年代编程充满困难和挑战,机器指令限制了部分人的参与,结构化编程旨在将编程从手工艺转变为标准化工业实践。
  • esolang 的起源与发展

    • FALSE 是 esolang 运动的开端,旨在用 1k 代码实现最大功能,其风格难以阅读,被称为“写入式语言”。
    • brainfuck 去除不必要功能,代码极简但易混淆,befunge 利用单字母命令创造独特编程方式。
    • 多编码语言如 Piet 和 Velato 利用不同媒介作为代码,Chef 将烹饪与编程结合,创造多层意义的语言。
  • 计算理想主义:Donald Knuth 提出代码的优雅概念,与古典编程品质相关,Fazi 提出“计算理想主义”,如 Jaromil 的 forkbomb 体现算法的纯粹性。SMETANA 等 esolang 展示极端规则下的可能性。
  • esolang 作为观念艺术:一些 esolang 如 Unnecessary 体现纯观念艺术,Entropy 和 cat++则从不同角度评论编程本身,还有如 Yorlang 等语言挑战编程工具的西方偏见。

总结:esolang 是一个多样且富有挑战的编程领域,在与主流代码美学的对比和冲突中不断发展,为编程的可能性和观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探索方向。

阅读 10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