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rnetes 2.0 会是什么样子

主要观点:

  • 2012 - 2013 年开始在系统管理员社区听到“Borg”技术,2014 年 6 月有了 Kubernetes 的首个提交,之后微软等加入,到 2015 年 7 月有了 v1.0 版本和 CNCF 的创建,十年间 Kubernetes 成为专业生活的重要部分。
  • Kubernetes 做对的方面:

    • 大规模容器:使容器在整个堆栈中工作,实现容器的扩展部署,促进微服务设计。
    • 低维护:从“宠物时代”到“UUID 时代”,服务器更易管理和替换,Linux 技能需求降低。
    • 运行任务:改善了任务运行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生活质量。
    • 服务发现和负载均衡:简化了服务调用,去除了错误和麻烦。
  • 建议:

    • 用 HCL 替代 YAML:HCL 类型安全、有变量引用等优点,可改善配置管理。
    • 允许替换 etcd:增加后端灵活性,降低资源占用。
    • 超越 Helm:创建原生包管理器 KubePkg,解决 Helm 的诸多问题。
    • 默认 IPv6:消除网络问题,简化网络拓扑等。

    结论:默认设置在技术中很重要,虽这些想法有挑战,但应大胆设想和尝试。

关键信息:

  • Kubernetes 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时间节点。
  • Kubernetes 在容器、维护、任务运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
  • 关于 YAML、etcd、Helm 等的改进建议及 KubePkg 的设想。
  • 默认 IPv6 的好处。

重要细节:

  • “Borglet”“cells”等术语及 Kubernetes 的概念,如“services”“jobs”。
  • 挪威问题等 YAML 的缺点。
  • Helm 模板逻辑复杂、错误处理差等问题。
  • KubePkg 的包定义文件、签名流程等细节。
  • 不同网络场景下 IPv6 的优势。
阅读 13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