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编码助手如 Cursor、Windsurf、Lovable 和 GitHub Copilot 正在改变开发者写代码的方式,几分钟内通过输入一些提示就能将想法转化为可用应用,但这既令人兴奋也有风险,许多新开发者能构建功能却不理解代码原理。
目前大多数 AI 编码工具存在问题:
- 误解意图:不能完全理解开发者的意图,给出半正确的解决方案,若要求详细提示则成本高且费力,还易陷入循环或遗忘提示,导致更多调试时间。
- 不解释选择:大多数工具只提供输出而不给出理由,使高级开发者难以理解代码背后的假设和权衡,影响代码的长期可维护性。
- 缺乏任务结构和规划:只是生成代码块,未将工作分解为逻辑步骤,缺乏任务进度仪表盘,开发者处于被动状态。
- 测试太晚或根本没有:很少进行测试或只是表面测试,导致更多 bug 和风险,让高级开发者感觉 AI 像初级实习生。
高级开发者从 AI 中真正需要的是:
- 计划:在编码前明确范围、分解工作并制定任务计划,解决 AI 编码中的最大痛点——不一致。
- 编码与验证:不仅生成代码,还要通过单元测试和功能测试进行验证、调试和重写,直到代码通过所有测试,形成“编码-验证循环”。
- 拥有代码:生成的代码应带有上下文,如与目标的联系、选择方法或库的原因、与现有实现的变化及权衡等,输出应包含内联注释、代码差异和简单的变更日志。
- 安全沙盒环境:对于企业和专业开发者,信任不仅来自输出质量,还来自输出的生成方式,代码应在安全沙盒中运行和测试,避免上传源代码到外部服务器。
AI 编码的未来是协作的,高级工程师需要可靠、可解释和自主的队友,即能在编码前计划、测试每一步、解释决策并适应项目上下文的智能体,目前还需重新思考整个 AI 编码体验并构建这样的智能体。同时作者希望了解读者对 AI 助手在编码工作流中的期望、使用过虽有效但不合理的 AI 生成代码的经历、在实际项目中如何平衡速度和理解、希望现有 AI 编码工具具备但没有的功能以及是否认为 AI 工具应参与架构决策等。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