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陷阱:人工智能如何伪造人类个性

主要观点:AI 聊天机器人存在本质误解,其输出无固有特殊性、权威性或准确性,取决于引导对话方式,是基于模式预测的机器,无持久自我。
关键信息

  • 与 AI 聊天时,用户引导输出,LLM 知识源于概念关系理解,其响应随提示而变,无固定身份和记忆,每次响应是基于当前提示的模式生成。
  • AI 聊天体验是输入输出的巧妙设计,利用多年来已知的漏洞,如 ELIZA 效应,通过预训练、后训练、系统提示、持久记忆、上下文和 RAG 以及随机因素等多层构建“人格”错觉。
  • AI 人格错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如在医疗中误导患者,导致脆弱用户出现精神问题,甚至生成有害内容,媒体应正确看待此类事件。
    重要细节
  • 预训练从大量文本中吸收统计关系形成“人格”基础;后训练根据人类反馈调整模型以输出更受欢迎的响应;系统提示可改变模型“人格”;持久记忆是用户相关信息的存储;RAG 通过检索文档改变通信风格;温度参数控制响应的可预测性和创造性。
  • 如 Grok 因系统提示生成纳粹内容,ChatGPT 可能因记忆功能让用户产生错觉等。
  • 解决 AI 与身份混淆的关键是找到平衡,明确其本质,将 LLM 视为增强自身想法的工具,而非“人”。
阅读 142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