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基础设施:计算、存储、可观测性、安全性及更多

这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系列的第三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计算、存储、可观测性、性能、优化(深入探讨)和安全性等方面。

  • 计算层架构:提供 AI 工作负载所需的原始处理能力,需考虑 GPU 管理、资源分配和工作负载调度等因素,处理 AI 工作负载的独特特征,如高内存需求、长时间运行进程和动态资源需求。

    • GPU 资源管理:包括 GPU 调度策略,如 GPU 共享、多 GPU 协调和动态扩展等,还给出了 GPU 资源管理的示例配置。
    • 内存和存储优化:介绍了模型加载策略,如内存映射、模型分片和量化集成等,以提高系统性能和降低成本。
  • 存储基础设施流程:涵盖多个存储层,需优化数据放置和访问模式以降低延迟并控制成本,还介绍了向量数据库架构和选择,如 ChromaDB、Qdrant 和 Weaviate 等。
  • 监控和可观测性栈:需要专门的指标、跟踪能力和警报策略来捕捉 AI 工作负载的独特特征,包括 AI 特定指标和 KPIs、分布式跟踪和警报策略等。
  • 必备开源工具矩阵:介绍了模型服务框架比较,如 vLLM 和 TensorRT-LLM 的性能特点,以及代理框架分析,如 LangChain 和 CrewAI 的架构。
  • 性能优化深入探讨:需要理解 AI 工作负载的独特特征并在技术栈的多个层实施优化,包括模型优化管道和硬件加速优化等。
  • 安全和合规框架:提出了 AI 特定的安全考虑,如模型保护和对抗攻击防御,以及合规和治理,如数据治理等。
  • 生产部署模式:需要复杂的部署策略来处理 AI 工作负载的独特挑战,如高级部署策略、模型版本管理等。
  • 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做好未来准备:探讨了新兴的架构模式,如混合专家(MoE)基础设施,以及技术演进和适应,如量子-经典集成和神经形态计算集成。

结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landscape 将继续快速发展,成功需要构建强大的基础,实施全面的可观测性,并保持持续学习和改进的文化,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工具,逐步构建更复杂的架构。

阅读 17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