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性(property)与成员变量(ivar)有什么区别

最近看了很多别人写的example,一直搞不懂为什么很多人同时写属性和成员变量
如下:

@interface KKProgressToolbar : UIToolbar {
    @private

    id <KKProgressToolbarDelegate> __weak _actionDelegate;

    UIBarButtonItem* _stopButtonItem;
    UIActivityIndicatorView* _activityIndicator;
    UILabel* _statusLabel;
    UIProgressView* _progressBar;
}

@property (nonatomic, strong) UIBarButtonItem *stopButtonItem;
@property (nonatomic, strong) UIActivityIndicatorView *activityIndicator;
@property (nonatomic, strong) UILabel *statusLabel;
@property (nonatomic, strong) UIProgressView *progressBar;

@property (nonatomic, weak) id <KKProgressToolbarDelegate> actionDelegate;

一般我自己写的时候,直接写@property, 然后在m文件中,写上

@synthesize aaaaa = _aaaaa;

我刚开始学IOS,不知道这个的区别是什么,望有人不嫌弃,指点一二,在此谢过!!!

阅读 26.6k
5 个回答

成员变量主要是适用于iOS5之前的开发,需要程序员手动进行内存管理。iOS5之后(包括iOS5)引入了ARC(Automatic Reference Counting)同过在property中使用strong,weak等标记自动对内存进行管理。也就是说进行iOS5及以后系统版本的开发,可以放心的使用property,而无需对其进行手动的内存管理。

声明了@property@synthesize后编译器会为你的实例变量生成getter和setter,这些方法会遵循你声明的内存管理的语义,在set的时候执行对应的操作,比如retaincopy等;但它们是方法,而不是变量,所以obj.foo = @"a"其实是一个语法糖,等同于[obj setFoo:@"a"]。在过去你还需要声明对应的实例变量,并通过@synthesize foo = _foo的方式建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新的Clang编译器会默认帮你加入@synthesize的步骤,默认实例变量形式为property名加下划线。但是你依然可以声明实例变量,并手动建立和property的关系,尤其是实例变量的形式与默认的不同,比如:@synthesize foo = _bar

一般的情况下你应该多用@property,因为它可以进行某种程度的自动内存管理(根据你声明时的语意义),但是由于getter和setter本质上是普通的方法,所以它们可以被覆盖,可以执行除了get和set额外的操作(副作用),所以在某些情况下(比如init...和dealloc方法里)你会手动去进行赋值。

同理,由于@property声明的是方法,你可以不必有对应的实例变量,而是自行实现一个getter和setter执行自定义的操作。有时候你甚至不用去声明对应的实例变量和getter/setter,因为它们在父类已经存在,或者在运行时才存在,那么这时候你会用到@dynamic而不是@synthesize,不然编译器会报错。

关于使用实例变量还是@property,其实和用不用ARC没有太多关系。。。,它们也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

这类问题,建议去看最新版的Programming iOS6等书籍,不要再过多纠结以前的代码了(比如ARC以前,LLVM编译器不自动生成成员变量定义的时代)。

本质上来讲,属性也会帮你定义一个成员变量,并根据属性的声明自动生成getter/setter 方法,其中setter 方法根据属性(property)的属性(attribute)来提供不同的内存管理策略。

简单翻译一个SO的答案:Why would you use an ivar?,展开说一下成员变量的好处。

封装

如果成员变量是private,程序中的其它对象很难直接访问该成员变量。如果是属性,相对更容易用父类方法读写属性。

性能

成员变量地址可以根据实例的内存地址偏移寻址。而属性的读写都需要函数调用,相对更慢。

非基础类型

对于复杂的C++类型,往往设为成员变量更合适,也许这种类型不支持copy,或者完全复制很麻烦。

多线程

多线程环境下,为保证数据一致性,在需要同步执行的代码段更应该使用成员变量。如果对需要同步更新的数据用getter/setter 方法,数据更新效率低,会带来更多的获取锁请求失败。

程序正确性

成员变量可以做直观的内存管理。属性可以一层层继承,还可以复写。容易出错。

二进制文件的体积

默认用属性,会生成不必要的getter/setter 方法,程序体积会变大。

新手上路,请多包涵

@property 的本质是什么?
@property = ivar + getter + setter;
下面解释下:
“属性” (property)有两大概念:ivar(实例变量)、存取方法(access method = getter + setter)。
“属性” (property)作为 Objective-C 的一项特性,主要的作用就在于封装对象中的数据。 Objective-C 对象通常会把其所需要的数据保存为各种实例变量。实例变量一般通过“存取方法”(access method)来访问。其中,“获取方法” (getter)用于读取变量值,而“设置方法” (setter)用于写入变量值。这个概念已经定型,并且经由“属性”这一特性而成为Objective-C 2.0的一部分。 而在正规的 Objective-C 编码风格中,存取方法有着严格的命名规范。 正因为有了这种严格的命名规范,所以 Objective-C 这门语言才能根据名称自动创建出存取方法。其实也可以把属性当做一种关键字,其表示:
编译器会自动写出一套存取方法,用以访问给定类型中具有给定名称的变量。 所以你也可以这么说:
@property = getter + setter;
例如下面这个类:

@interface Person : NSObject 
@property NSString *firstName; 
@property NSString *lastName; 
@end
上述代码写出来的类与下面这种写法等效:

@interface Person : NSObject 
- (NSString *)firstName; 
- (void)setFirstName:(NSString *)firstName; 
- (NSString *)lastName; 
- (void)setLastName:(NSString *)lastName; 
@end
ivar、getter、setter 是如何生成并添加到这个类中的?
“自动合成”( autosynthesis)
完成属性定义后,编译器会自动编写访问这些属性所需的方法,此过程叫做“自动合成”( autosynthesis)。需要强调的是,这个过程由编译器在编译期执行,所以编辑器里看不到这些“合成方法”(synthesized method)的源代码。除了生成方法代码 getter、setter 之外,编译器还要自动向类中添加适当类型的实例变量,并且在属性名前面加下划线,以此作为实例变量的名字。在前例中,会生成两个实例变量,其名称分别为 _firstName与_lastName。也可以在类的实现代码里通过 @synthesize语法来指定实例变量的名字.

@implementation Person 
@synthesize firstName = _myFirstName; 
@synthesize lastName = myLastName; 
@end
我为了搞清属性是怎么实现的,曾经反编译过相关的代码,大致生成了五个东西:
1)OBJC_IVAR_$类名$属性名称 :该属性的“偏移量” (offset),这个偏移量是“硬编码” (hardcode),表示该变量距离存放对象的内存区域的起始地址有多远。
2)setter与getter方法对应的实现函数
3)ivar_list :成员变量列表
4)method_list :方法列表
5)prop_list :属性列表
也就是说我们每次在增加一个属性,系统都会在ivar_list中添加一个成员变量的描述,在method_list中增加setter与getter方法的描述,在属性列表中增加一个属性的描述,然后计算该属性在对象中的偏移量,然后给出setter与getter方法对应的实现,在setter方法中从偏移量的位置开始赋值,在getter方法中从偏移量开始取值,为了能够读取正确字节数,系统对象偏移量的指针类型进行了类型强转.

源自http://www.cocoachina.com/ios/20150803/1...

推荐问题
宣传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