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图片描述

文:Gracia,摄影:周振邦 (本文为原创内容,部分或全文转载均需经过作者授权,并保留完整的作者信息和技术人攻略介绍。)

导语:本期访谈对象陈理捷@Easy,极客优才CEO。Easy曾是新浪SAE的资深产品架构师,去年10月开始全职创业,投身技术招聘领域,专帮程序员找工作。深谙技术人心理的他,一心想改善专业招聘领域的种种不专业与荒诞,做出让程序员爽到极致的求职体验。在Easy眼里,招聘不仅仅是一门生意,而是关乎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关乎成长与成就,关乎梦想与荣光。他曾写过一篇广受欢迎的长文《程序人生的四个象限和两条主线》,或许你早就转发过,还为其精彩犀利的观点击节赞叹过。但真实世界自有其运转的逻辑,在一年的尝试中,Easy已数次调整过产品的形态,并仍在为攻破这层坚硬的外壳而不懈努力。

​Paul Graham曾说过:要想产生业绩,你的工作必须具备可测量性和可放大性。技术人的工作恰巧兼具这两种特性,这群幸运儿可能是知识经济时代为数不多的,仍能保有手工匠人般,通过创造事物而带来满足感的人。所以优秀的程序员常以匠人自居,他们渴望创造出优秀的产品、操纵千百万台服务器、处理千万到上亿级别的流量,在程序里所向披靡的成就感,源自于独特的内心体验在真实世界的投射。

然而即使在IT领域,泰勒式的管理哲学仍占据着统治地位,在效率优先的指挥棒下,大量岗位的脑力思考过程从流程中抽离,员工简化成随时可以替换的螺丝钉。这种抽离加深了个体对组织的依赖感和忠诚度,个性化和独立性被团队精神所取代,企业文化更是成了控制员工的洗脑利器。IT行业快速变化的特点,决定了这种依赖像饮鸩止渴的毒药,君不见诺记从如日中天的行业老大,到轰然倒塌的昔日帝国,只用了短短一、两年时间。在今天,“好工作”的意义,早已悄然发生变化。相比“码农”的自嘲,我更欣赏“工匠”的自谦,拥有工匠之心的人,在快节奏的大背景下不至于随波逐流,也唯有工匠精神的回归,才能真正致胜于这个时代。

Easy是技术人攻略的忠实读者,自从认识以后,攻略君经常遭到他劈头盖脸的批评。还被调侃为既没有“技术”,也没有“攻略”,于是攻略君也顺便用这句话来调侃自己(我们有的是“人”好吗)。技术人攻略里展现了各种各样无法预计的人生,而Easy一直在探寻更加实际的、可复制的路径,去帮助技术人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他看来,技术人攻略的独特意义在于告诉大家:“这些各种各样的理想,折射在现实里是什么样子的,以及到达这些折射点的路径是什么样的。”虽然走在不同的路径上,但我们殊途同归。

技术人攻略:听说你2008年就创过一次业,当时的方向是什么?

我2000年考上石油大学计算机系,来了北京。大学期间在《程序员》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绍如何通过做共享软件挣钱。感觉写软件挣钱这件事很酷,既可以控制自己想做的东西,又不用给别人打工。当时我的代码还达不到商业级别,于是一边学,一边做各种各样的开源工具。大三去建站的公司打工,几个月把学费挣了回来。因为实践比较多,毕业时直接就去了新浪做开发。

大学期间外面流行ASP,图书馆所有ASP的书都被借走了,只剩下PHP,于是莫名其妙选了这个语言。我运气比较好,进了新浪之后,公司很快就整体上从C转向了PHP。于是有幸做了一些千万,甚至上亿用户量的大项目,例如手机新浪发布系统。

虽然工作不错,但我仍一直琢磨怎么能把软件变成钱这件事,之前在论坛打广告,用开源加定制的方式卖软件,但真正愿意买单的人很少。2008年之所以决定创业,是因为校内开始做开放平台,这件事在我看来非常重要,因为它解决了渠道问题。

创业团队共3人,方向是做校内上的视频点播APP,帮用户追剧、追动画,一旦有更新会通过站内短信推送通知,两周时间内就做到50万用户量。可惜的是,校内的支付接口开得太晚,市场已经快速转变,只有游戏才可能在上面挣到钱。

当时没有天使投资,APP没挣到钱,所有的收入来自于我们开发的一款社会化商务建站软件,每套售价8000元。我性格很内向,如果2008年不去创业,估计到现在还是会保持这种典型的程序员性格。在新浪实习的时候,我最高纪录是一周时间没跟人说话。早上到公司默默开始干活,活干完了回家,即使回家也没人跟我说话,直到创业才明白和人打交道有多重要。当时每天都想着怎么发工资,第二天的开支要从头天挣的钱里面拿。生存压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跨过这个坎就变得容易了。我把自己逼得很厉害,在地铁上、大学门口、活动现场,只要看到可能的目标客户,立马就冲上去推销。

所幸软件卖得不错,每月发完工资平均还能挣2-3万。收入过得去,但根本没有成就感。因为买这套软件的人都想拿它来创业,但几乎一个都没成。其中一个叫做“6宝”的菜谱网站,形式上跟后来的“下厨房”很像。那位站长就职于一家杂志社,一个月的工资才5000,为了买这套软件,得辛苦攒两个月工资,但最后还是什么都做不成。所以越到后期我越没有成就感,正好新浪要开始做云,我就借这个机会回新浪做SAE的产品经理。

技术人攻略:2013年你再次创业,在好几个创业方向中,为什么选择现在这个领域?

我原来给自己定的职业规划是做三年技术、三年产品,再做三年销售,这几方面的知识架构搭建完善之后出来创业,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对我来说,上班的意义在于要“好玩”,这个“好玩”不是说去娱乐,而是要把技术产品化,然后销售出去,让周围的人都用起来,改变大家的生活,这是我的理想。程序员通常认为自己可以创造出这个世界上没有的东西,但要真正影响到别人,你必然得在一家创业公司,或者自己做一家创业公司。微博当初在新浪也类似于创业项目,但大公司遇到这类项目的几率非常小。

2013年创业是在三个方向中选择:一是熟悉的云计算,二是团队协同,三是技术招聘。云计算技术含量很高,我的产品背景在强技术导向的项目里,很难贡献出最大价值。公有云市场打成一片红海,真正有价值的私有云和企业市场需要强大的BD能力,还要考虑繁琐的备案、迁移等问题,并不是我真正擅长的领域。

2008年我做了开源协同工具TeamToy,一直运营到现在。企业协同是个很热的领域,但不是刚性需求,所以这个方向创业会非常痛苦。一方面,得解决一大串协同相关问题,例如语音、文件存储、同步等,而且必须做得比专门工具更好用,才能得到用户肯定。另一方面,团队产品的体验通常不是由产品本身决定,而取决于有多少人在用。一旦部分人不用,剩下的成员又没办法,所有功能都会慢慢变得不好用,这也是协同工具流失用户的一大原因。更重要的是,这个方向很难让我做出一个让自己激动的产品,之所以坚持做这么多年,不是因为我喜欢协同,而是因为团队要用。

最后选择了做技术招聘,明显的产品导向,适合我来主导。我的优势在于:理解程序员的心理、能做出体验很好的产品、擅长商业逻辑设计。在执行和BD方面我可能不够,但只要能组建起一个互补的团队就好。招聘是刚性需求,只要能找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挣钱并不是问题,真正挑战在于如何让优秀人才都来用我们的服务。这种模式是小团队创业的典型,只要解决好一个核心问题,把模式跑通,竞争力就出来了。

技术人攻略:你在技术招聘领域已经做了一年,这个过程中踩了哪些坑?

去年5月开发出“快简历”产品的原型,10月开始全职创业。产品核心是选择高质量招聘方,例如创业公司老总、大公司主管或总监,让优秀求职者挑。通过微博账号登录后,求职者可以看到他关注的哪个主管在招人,他们微博好友之间的共同关系是什么。这个产品面向相对高端的求职者,除了职位和薪水,他们更关心和什么样的人一起工作、能创造出什么样的事情、未来的团队是什么样的、老大是什么性格。

“快简历”想法很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第一是它定义的市场范围太小,只做程序员招聘,并且只有程序员才能来发招聘启事,这两条限制,就把技术招聘里90%的职位干掉了;第二,“快简历”的招聘方式基于人脉关系和社交影响力,利用了大量社交网络传播,但社交网络整体活跃度正在持续下降。

从数据上看,社交定向广告的转化率很高,但深入之后才发现问题。我们假设广告投放扩大一千倍,收益也会扩大一千倍,但实际情况是转化率根本不变。因为招聘这个行业有其特殊性,找工作是低频行为,看到广告的人首先要对这款产品感兴趣,点击后还要能找到合适的主管,正好他又想换工作,而且还能把简历给出来,整个过程走下来之后,量就非常低了。如果LinkedIn来做这件事,在量的基础上可能会有很好的收益,但我们定义的盘子实在太小,所以玩不转。

技术人攻略:发现问题之后,你做了哪些调整?

做“快简历”的时候,我并不懂招聘这个行业,从来没考虑过HR的感受,就想着怎么样求职方爽。我们最初的想法是,要让公司觉得招聘到牛人是自己的荣幸,但地球并不是这么转的。如果招聘方感觉不好,求职方也会出问题,即便求职者是强势的一方。打个比方,你是美女,但找对象需要考虑时间成本。换工作也一样,可能就这3个月要换,如果吸引不到足够好的招聘方,对求职方来讲我们的价值也会下去。

为了找到新的模式,我休了一周假,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梳理国内外所有跟招聘相关的信息。做“快简历”初期我们做了一轮访谈,听取了20多位用户的需求。我反反复复重听录音,不断问自己:你觉得最牛的招聘方式是什么?如何能把双方的体验都逼到极致?

基于这些思考,我们重新设计了产品“JobDeer”,推出了私人定制的人才竞拍服务,把求职者放出来,让招聘方去抢。人才顾问会帮每位求职者修改简历,做相应的包装。招聘方连招聘启事都不用写,只需要在APP里看推送过来的人才介绍,感兴趣的话直接联系求简历。

在做正式产品之前,我们先在微博上做了些小规模尝试。我一个在新浪做了十几年开发的前同事,想换工作但不方便到处说,于是我把他的情况总结了一下,发了条微博,结果20多家公司找他要简历,最后他选择了一家处于上升期的创业公司做CTO。另外还测试了一个在大公司工作4年左右的PHP开发,当天下午6点在微博上发匿名介绍,7点的时候就收到了20家公司的简历请求,他约了5个面试,仅用了2、3天就拿到了Offer。

为了区别于普通招聘站,突出招聘主管的特点,我们原来还做了个自媒体,定期对优秀主管进行访谈,整个链条拉得太长。这回汲取教训,连网站都砍了,全部做到手机上,功能也做了最大的精简。把足够多的精力花在足够少的人身上,才可以做得足够好,把双方的体验都逼到极致。

创业是个试错过程,做的事情在调整,但大的方向始终没变。归根到底,我们想做的不是招聘,而是求职。高素质人才永远是稀缺资源,很多公司招不到优秀的人,原因就跟买火车票一样,是由供需决定的。我们不解决公司怎么招优秀人才的事,只解决优秀人才怎么找到好的公司,为高级人才构建好的求职体验才是关键。“快简历”虽然无法规模化,但仍在运营,继续小而美地服务于程序员。

技术人攻略:自己创业和在大公司工作,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最大的不同是你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在大公司,所有的任务都是往下派,只要执行到100分,就是一个牛逼的人。而且就算事情做砸了,公司也不会把你怎么样。

但创业公司要承担很大不确定性,你随时会想,万一我把兄弟们带到坑里了怎么办。最大的压力不是有没有努力去做事情,如果能看见结局,努力200倍都是值得的。但问题并不是你努力了就有结果,如果因为自己的决定,把事做砸了,辛辛苦苦组建起来的团队就没了。创业公司就一年时间,进不到下一轮,这个公司就真的没了。所以压力很大,你的想法如果不在这个时间段里证明一下,就没机会了。

我最痛苦的时候,是在知道快简历的模式不行,但还没找到新方向的那段时间。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转型做成纯招聘站,二是转做人才竞拍。后者是全新的产品,需要重新做市场研究,而且会影响做快简历的精力。作为CEO,整个决断过程让我非常痛苦。

在自己迷茫的情况下,不能让团队迷茫,否则人心就散了。这时候还需要给团队一个有价值的目标,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转型前后我思考了一个来月,团队在玩命地开发,花了3周做移动版的优化。做出决定之后,接下来要说服兄弟们跟你去做。大家一致认为人才竞拍的模式非常棒,这才算顺利渡过了这一关。

技术人创业,要翻过好几座大山:产品、市场、商务,一关比一关难过。我现在对创业这件事的理解,技术不是一个大门槛,难在你理不理解这个业务本身。我出来以后才把这件事情想透,创业真的不一定要自己去拿投资,理解好业务,看得见技术趋势,选一家不错的公司当个CTO挺好的。

技术人攻略:你接触这么多换工作的人,职业的流动方向有什么规律吗?

职业流动的方向因人而异,但总体上来看,求职者的投递行为很现实。所有追求理想的人,要么是已经满足了对钱的需求,要么是已经放弃了对钱的需求,剩下的人全部都在追钱,很直接。

如果以后想创业,一段大公司的经历会很有帮助。大公司带来的好处主要是格局上的,如果你没见过一个亿的压力,在突然面临从几十万跳到几千万的流量时,可能就懵了。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网站做大之后,一定要从大公司里挖人来做架构师或CTO。在新浪这样的公司,写上亿PV的程序并不困难,因为会有前辈带着你做。如果创业公司也有具备这种经验的大牛,会更利于你学习。因为机会更多,你能亲自参与很多事情,是性价比最高的成长环境。

如果在原公司完成了第一轮资本积累,例如享受了公司成功上市的胜利果实,能搞定房子的这部分人,大多对创业公司的意向更大。我最推荐去已经融到A轮或者B轮的公司,基本生活保障没问题,又能获得比大公司更多的成长机会。在房贷的压力下,去还没融到资的创业公司压力会非常大。当然还有一种选择,如果不考虑在北京买房,那一下就没压力了,可以随意选择去创业公司实现自己的想法,你是为了理想而留在北京。

我自己的选择是后一种,放弃了微博的期权出来创业,觉得时间是更加宝贵的东西,尤其是在北京空气这么糟糕的情况下。我们这群人漂在北京,呼吸着这样的空气,不是为了找一份工作在这待着,还是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证明自己的想法,哪怕想法是错的,那也被自己证明过了。我每天都在想如何把手上这件事情玩好,把我的想法完美地展现出来。我以后可能不会待在北京,如果要考虑供房子,我压根就不会离开新浪。

技术人攻略:你一直强调要做小而美的产品,如何理解小而美?

在我看来,所谓美,就是把体验做到极致;所谓小,是因为创业团队资源有限,通常只能从小处开始。事实上,当你做大以后,如果仍然能把事情做得足够好,大而美也是可能的。例如小米,围绕超高性价比的这个核心思路,从手机做到全线领域。换句话说,美才是重点。之所以做小而美,是因为小团队在创业前期的能力有限,只能在一件小事上做到极致。只有做到极致才能和对手拉出差距,真正的挑战是能不能做到极致。

我原来给自己定的目标有三点:产品好、口碑好、还要能赚钱。后来我发现这三点同时做到非常难,于是改成了把用户量做上去,把口碑做上去,先不谈钱。

技术人攻略:你的成就感来源于什么地方?

我的成就感奠定在商业价值上。大学就做开源产品,对大家夸我好这件事已经习惯了。我希望大家不仅夸我,还要掏钱往我这儿砸,这才是成就感。一个有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没有商业价值。我希望先把商业的事情做好,再去谈公益,然后再顺便把这个世界改变一点点。但是你让我选钱和改变世界,我肯定选第一个。

我喜欢新技术,但让我兴奋的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它蕴含的商业价值,以及它带来的社会变更。国内技术圈很多人学新技术,第一件事是翻译文档,出一本书卖掉,成为所谓的技术专家,但有可能完全不知道这个技术本身该怎么用。而我感兴趣的是这些新技术用起来是怎么样的,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以及能改变什么样的业界生态。

2009年我在新浪的时候,PhoneGap这种HTML5外面加壳的混合APP技术开始兴起,我们很快成立了一个3人小团队,把这个过程自动化成一个服务,接入新浪云平台。我们看好HTML5技术,因为Web程序员非常多,如果这部分人能平滑转移到这个平台上,开发APP的成本会越来越低,它背后的商业价值是明摆着的。后来Adobe和我们做过一次交流,他们旗下也有一个类似产品,开发团队有30多人。当然我们也没有能力像Adobe一样,把这个技术做到全世界都知道。我想表达的是我们对新技术的态度,新浪云为什么能用很少的资源,做到这么好的口碑,这和团队整体的技术氛围密不可分。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3D打印技术很酷,我的想法是,如果3D扫描能跟得上,我可以回家开一个3D打印店。现在三线和四线城市的人还没玩过呢,如果能开一个专门照全家福和情侣照的店,很快成本全回来了。3D打印如果再往前走一点,用来打日本手办也挣钱。这些技术的背后都有很多商业价值可以去挖掘。

技术人攻略:你对商业有独特的眼光,还有哪些你看好的方向?

移动领域虽然已过了最初快速成长的阶段,但仍算不上红海。移动化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看上去竞争激烈,但是远未饱和。针对传统行业的一些小应用,例如代理排队,帮买早点等需求,都可以通过手机实现,背后影响的都是一个产业。现实生活有多少需求,就有多少空间去做这个事情。

我周末在苹果上充了几百块钱,想找应用买,但只花出去100多。同质化的应用很多,真正好的应用仍有空间。如果你还在上班,业余时间可以做一些针对特定人群的应用,找一些全职的团队看不上、不会跟你抢的领域做,能有一些额外收入。例如动漫这个领域,就有足够多的东西去发掘。区别在于,以往的程序员只需要懂写程序就能挣到钱,所以你会认为这是个红海。做动漫应用,你不仅要懂代码,还得是动漫领域的专家,甚至能引领起一种新的玩法。当你自身足够有趣的时候,会发现根本没有红海。

最近自媒体起来得很厉害,个体马上可以变成一个品牌,有各种各样的粉丝。我时常会想,未来一拨程序员会是什么样子?未来一拨产品经理呢?他们很可能都会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并愿意为之投入所有精力。

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爱好,但要让这种爱好为外人观察到,从而产生吸引力并不容易。新浪的工程师里,一些人特别爱爬山,还有一些特别喜欢养狗。作为同事,他们都足够有趣,但要作为一个自媒体还不够。虽然有潜质,但大部分人都没有这种意识,甚至连独立的博客都没有,对建立个人品牌的想法很弱。我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博客,通过这个中心点汇集自己的想法,这对个人品牌非常重要。万一要去创业,至少还有一群粉丝可以发广告。

归根结底,随着移动端普及和各种成本的降低,个人英雄时代重新来了。如果一个程序员能有500万的粉丝,随便写什么都能卖出去。真正的重点在于,你得首先是一个有意思的人。

技术人攻略:作为创新工场孵化的项目,你感觉工场的环境怎样?里面有很多牛人,对你创业有帮助吗?

工场对早期项目很少干预,他们更看重的是投资你这个人,如果你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让他们信任,基本上就会放手让你去做。

创新工场里的牛人太多了。我最喜欢那种知道自己牛在什么地方,也知道怎么去复制,有一套理论可以跟你去讲的人。那种看起来很牛的,我不一定喜欢和他打交道。牛人和你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有你能从他身上学到东西,知道你们的差距在哪,该如何弥补,才有意义。

做技术分享也类似,好的分享不应该上去就说自己很牛,而应该告诉大家问题最初从哪儿来、为什么原来没有解决掉、新的方法是什么、好在哪儿,如果遇到同样问题,建议的解决思路是什么。

我很喜欢看“技术人攻略”的文章,但我很讨厌纯鸡汤,因为它没有方法论。有理想很好,但一定要有实现理想的路径,这是绝大多数鸡汤没有解决的问题。它总是说一些大家都觉得很对的道理,但并没有告诉你如何从现在这个点,走到另外的点去。“技术人攻略”的意义,在于告诉大家:这些各种各样的理想,折射在现实里是什么样子的,以及到达这些折射点的路径是什么样的。这在我看来很重要。

请输入图片描述


技术人攻略访谈是关于技术人生活和成长的系列访问,由独立媒体人Gracia创立和维护。报道内容以“人”为核心,通过技术人的故事传递技术梦想;同时以小见大,见证技术的发展和行业的变迁。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下,我们的眼光将投向有关:创造力、好奇心、冒险精神,这样一些长期被忽略的美好品质上。相信通过这样一群心怀梦想,并且正脚踏实地在改变世界的技术人,这些美好的东西将重新获得珍视。

联系方式 gracia@devlevelup.com
微博: @技术人攻略
订阅:微信搜“技术人攻略”或“dev-levelup”
请输入图片描述

感谢SegmentFault提供博客专栏及推广支持。
感谢迅达云成提供云主机及技术支持。


技术人攻略
1.2k 声望268 粉丝

技术人攻略访谈是关于技术人生活和成长的系列访问,由独立媒体人Gracia创立和维护。报道内容以“人”为核心,通过技术人的故事传递技术梦想;同时以小见大,见证技术的发展和行业的变迁。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