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佳,StreamNative 联合创始人

Apache Pulsar 和 Apache BookKeeper PMC 成员,前 EMC 统一存储部门技术负责人,前 Streamlio 创始工程师。2020 年获选“中国开源先锋 33 人榜单”、2021 年荣获“OSCAR 尖峰开源人物”称号,开源技术布道者。


文 | babayage
编辑 | 笑 笑

天生偏好底层原则和长期主义
初识开源,信奉价值为王

与翟佳稍有接触,就能感觉到一份发自内心的笃定、坚实,友人评价他“知行合一,相信底层原则和逻辑,并且信了就做”。

谈起为何当初走上存储这条技术路线,翟佳坦言“谈不上梦想、使命这么高大上”,硬要找个理由,大约是出于他那种愿意钻研底层、研究基础理论的性格偏好:本科就读于计算机系统架构专业,到了研究生时期面前选项并不算多:通信或者存储二选一,毕业后,顺理成章加入了信息存储的代名词EMC(易安信)。彼时,移动互联网浪潮尚未狂飙突进,能预判到存储将成为数字时代重要基础设施的前瞻者并不多,翟佳认识的只是一个浅显的大道理:“只要有IT就有存储,这是一件值得长期研究、学习的事情。”

在EMC期间,翟佳接触到了BookKeeper,也由此迎来了事业人生的第二个关键词:开源。谈起最初对开源的感受,“跟现在肯定大不相同,最初对开源的理解就是公共代码,人人可以获取、可以使用,而且已经使用于一些比较先进的公司场景中、经过实践检验,各方面来说都是优秀靠谱的选择”。

每一位骨灰级玩家都有一段小白的曾经,翟佳对于开源的深刻理解也源自多年的积累与迭代。但与众不同的是,从接触开源那天开始,他就一直坚持“价值为王”的理念,对于一切将场景价值后置的理念、文化和宣言都不大感冒,“软件的价值在于解决世界上存在的某个问题,开源只是一种有效创造价值的手段”。

创业那些坑之一二:
选错模式,选错社区

回顾翟佳的创业生涯,很难绕过他的好友:StreamNative CEO郭斯杰,二人在中科院计算机所是研究生同学,同样深耕于存储技术领域,共同参与BookKeeper开源社区……妥妥的官配CP既视感。

2016年,翟佳自EMC辞职,开启了小半年的宅家模式。此时的郭斯杰已经走上创业之路,围绕“Heron+Pulsar+BookKeeper”的端到端方案创立了 Streamlio,听闻好友在家赋闲便力邀其加盟,翟佳略一了解后感觉“底层逻辑很靠谱,价值也很显而易见,那就试试看”。

然而,在Streamlio创建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们不断尝试各种商业化手段却收效甚微,创始人团队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基础软件的商业化推广需要消耗大量资源,是巨头的游戏;并且,缺乏场景价值实证的基础软件,技术再先进也难以得到市场认可。

于是,开源社区成为了Streamlio绝地求生的华山一路,但在开源社区的选择上他们却犯了又一个不大不小的失误:首先选择了开源社区最发达的美国社区,对此翟佳反思道:“做基础软件创业的企业,其实更适合发展速度快、变化大、数据土壤丰富的环境——也就是国内社区。”

稍做停顿,翟佳一字一顿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对于走开源社区路线的创业项目而言,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慎重选择社区,因为除了极少数开创性技术项目,对大部分项目而言,社区同时扮演着生产力、需求池、推广渠道和护城河的角色——没有社区,就没有生命。”

2018年10月,翟佳与郭斯杰在京沪两地举办了两场以Pulsar 为主题的 Meetup,试水社区运营建设、推广,反响之热烈远远超乎预期。

同年,二人离开了Streamlio,创建StreamNative,打造基于国内开源社区的基础软件创业模式。
科创人:越来越多的创业项目选择开源模式,您能否分享下企业选择社区的标准?
翟佳:这个话题略大,我唯一能够明确建议的是,做基础软件项目的企业其实不妨试一试国内社区,因为国内企业的商业模式还是以业务驱动为主,增长快、变化大、场景丰富,只要你的产品足够优秀、足够高效,能够解决企业的问题,他们会很愿意使用。另外,其实社区营销和做To C营销没有本质区别,微信的营销对象是社交需求者,开源软件的营销对象是程序员,本质都是价值与人的连接。

“见着亮”的两个标志:
落地大厂场景,Meetup爆满

在见证过技术原理出色的BookKeeper因为过于抽象而难以商业化,亲历过Streamlio时期在水面下憋气前行、不知道何时得以喘息,体验过自认为精妙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在美国开源社区遭遇冷遇……一系列困难和挫折之后,翟佳却还是笃定地相信云原生存储这一技术方向,他认为:“环境、时机、决策、模式都可能错,唯独这个方向一定是正确的”。
而他的坚持也最终见到了回报,以充分试错、迭代的经验为燃料,StreamNative终于顺利启航。在创建8个月之后,StreamNative举办了一场Meetup,翟佳至今还记得那天的情景:从早上9:30持续到下午6:00,参与者有来自腾讯等大厂的国内伙伴,有自雅虎日本特意飞来的海外伙伴,“快到结束的时候我才发现,我们已经能够撑起整整一天的Meetup,那天我是发自内心的觉得这个事业见亮了”。

更直接的信心来自灯塔客户的肯定,腾讯计费平台与短视频应用BIGO分别成为了StreamNative在线上业务场景和线下数据分析业务场景的灯塔案例:

腾讯计费平台不单对系统扩容有要求,同时也对数据服务质量要求严苛,腾讯计费平台利用 Apache Pulsar 处理日均 100亿+ 交易请求,日均消费 10T+ 数据,承载了腾讯集团每日数亿收入大盘,托管账户总量达 300 多亿;BIGO 的案例是基于大家在流场景中经常遇到的集群运维这一痛点,BIGO 借助 Apache Pulsar 与大数据生态系统的良好融合构建了实时推荐和分析系统,助力业务快速发展,降低了原来 Kafka 集群运维成本与难度,特别是扩容缩容的人力成本。

翟佳对早期客户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之情,在他看来“合作的本质是达成共识,基础软件要真正成功,必须要达成大范围、大规模的共识,否则何谈‘基础’?正因如此,基础软件的商业推广成本奇高、难度奇大。通过开源社区,快速落地高信任度、高难度的场景价值,这是最好的信任状,也是开源模式的优势所在”。

创业的那些坑之三四;
事儿推人,误判需求优先级

科创人:创业这一路走来,有过哪些颠覆过往认知的经历?
翟佳:很多,随口就能说出好几个(笑)。

第一个就是被事情推着走,很多创业企业都经历过人少事儿多的阶段,一忙起来就只顾着“干活”,经常忘记为了什么干,也顾不上人才培养。

但坑踩多了就知道这是不行的,解决方法有两个:一是建立规划,明确行动目标,所有的事情都要围绕目标构建行动、筹备资源,即使缺乏资源也做出规划,比如缺人才,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能做成这件事?想清楚就去找人;二是充分授权,人不够就找,找来了就要相信战友。

规划做出来了,新的大坑也来了,创业阶段最常见的问题:资源有限,客户需求和战略规划哪个优先级更高?起初我们认为满足付费客户的需求是正确的,客户是上帝、拿人钱财就该给人干活,但最终我们发现这样是不对的,“客户提需求——我们满足”这个模式存在一个根本问题:客户提的需求,未必是问题的最优解,最佳解决方案更有可能就在我们的战略规划中,因为我们才是这个领域的技术专家,更了解它现存的问题和未来潜力。所以我们增加了与客户沟通优先级的过程,帮助客户了解“按照我们的规划进行,问题能够更有效地被解决”。

事实证明,客户选择你是因为信任你,信任你的人也愿意信任你的判断,只要沟通清楚就好。

科创人:《科创人》分享过很多科创前辈的授权经验,也请您分享下您授权的实操经验?
翟佳:我的风格是坚定甚至激进的授权,充分信任同事,在执行前我只负责与同事们确定规划、对齐目标,之后具体事情一概不管,鼓励同事们大胆做、放心走,出现问题了我再来帮你复盘、思考如何解决,没有问题就一直做下去。

基础软件的未来在国内

科创人:在StreamNative的创业历程中,是否有过战略层面的摇摆?
翟佳:有过,但不是在技术层面,而是在市场策略层面。StreamNative拥有一批海外用户,这些用户的付费意愿、使用场景都与国内不一样,他们更接受SaaS收费模式,而国内用户更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并且倾向于私有化部署。这时就会有不少不同的声音,比如有人会建议,你在海外已经可以通过SaaS模式获取客户,国内这些客户还有没有必要?

StreamNative慎重考虑过只走“海外市场+商业化SaaS”这条路,但最终还是决定坚持自己的价值主张:最重要的不是什么模式赚钱多、赚钱快,而是哪种模式与产品的未来真正结合在一起——国内客户场景丰富、数据量大、发展快,StreamNative会以国内社区和用户的场景打磨产品,反哺SaaS产品。

当然,也不能否认国外用户的付费意愿确实比国内好很多,也给予了我们很多鼓励,但StreamNative更希望能够看到国内环境不断好转,现在,国家层面也越来越重视开源,StreamNative也必将参与到国内整体的数字化进程中了。

未来规划:产品线统一

科创人:谈一谈下一阶段的规划和目标?
翟佳:核心工作是实现整个产品线的统一,我们希望所有产品内部使用同一套框架、同一套代码。

在整体方向上,还是要把控好在消息(MQ)和大数据流处理这两个方向上的优势。最近在做的一个方向是更加贴近大数据管道场景,我们正在和Flink社区探讨如何将Pulsar应用在批流融合的场景下,充分发挥Pulsar存储计算分离的云原生架构优势。

在消息(MQ)方向上,大家对各种消息协议解析比较关注,我们也在跟社区的其他小伙伴一起努力,将这一部分的生态变得更加丰富。


科创人
229 声望1.5k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