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能够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我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网络游戏与儿童发展》。
一谈到网络游戏,家长和老师们都非常紧张,家长老师都知道现在社会上也出了很多监管游戏的一些规定,包括法律,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样守护这些爱玩游戏的少年呢?所以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孩子们眼里的游戏是什么样的?他们认为什么是游戏;第二,要跟老师和家长分享的是,到底什么样的孩子容易沉迷网络游戏;第三部分的内容,沉迷并不是必然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还有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容易使这些孩子沉迷;最后一部分,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怎么样能够管理好这些网游少年,真正的去守护他们的健康成长。
首先,跟大家分享的是第一部分的内容,游戏到底是什么?我们首先要知道孩子们到底怎么想的,往往成年人会从成年人的角度,我们会感到很焦虑,一谈到游戏的时候家长很焦虑、老师也很焦虑,包括我们作为游戏的开发者也会很焦虑,不知道怎么样做才能够更好的适合未成年人的成长,所以,首先我们要去了解,这代孩子他们怎么看待游戏的?
我在的单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门做过一项研究,就是要了解孩子们对游戏的看法,我们想听听未成年人怎么说,从这个图上的数据大家也可以看到。
首先,全国未成年网民的普及率是在不断攀升,这个图片呈现的是2021年7月20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一个研究报告,总体呈现一个不断爬升的状态。
那我们再看一下,不同学段的未成年人,他们互联网的普及率也是在不断提升的,比如说从小学阶段来看2019年才是89.4%,2020年已经达到了92.1%,初中、高中、中职的学生等等他们的比例都是在不断提升的。我们来看看不同学历段的,未成年首次触网的时间、首次触网,就拿小学生来说,学前、上小学之前触网已经达到了30%多,上了小学以后才开始上网的达到了66.3%。总体来说,未成年人触网是不断攀升的,这样攀升的趋势就会让成年人更加的焦虑。
我们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去守护这一代的未成年人,成年人非常的担心,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他们会不会玩成人的游戏,他们是不是会玩的时间太长了,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会不会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会不会游戏沉迷,会不会在游戏上花了太多的钱,会不会被网络欺凌,会不会遇到一些不良的社交等等。
大家也知道,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国家也一直在加大监管的力度,从2010年开始文化部就出了第一部的监管网络游戏的暂行办法,最新出的一个就是现在大家图片上看到的最上面的这一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网络保护的专章。我们说未成年人,他们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就是因为他们从生下来就生在网络里面,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都跟网络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孩子们会说游戏就在那里不管你禁不禁,我总是会玩的。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
我们就是要去了解未成年人的想法,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知道了他们的想法才能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出发,去更好的保护他们,去守护他们。
我们在全国进行的1万多份的大型的调查,这个调查是在全国的10个城市进行的,从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孩子,他们还是能够理性的看待网络的,他们也知道比如说上网有可能会看到一些不好的内容,他们会看到一些负面的信息,也会看到一些正面的网络作用,比如说上网是不是能够让他们开阔视野,上网是不是能够让他们了解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包括对人人都应该上网等等这样的一些看法,我们看到赞同的比例其实都是非常高的。那么,从这个角度看首先成年人应该放下一个担心,就是担心孩子们不认识网络过于把网络看得太好了,其实他们是能够看到网络的一些不良的问题的。
我们在研究中又发现未成年人有7成多,他们认为网络游戏能够缓解压力,我们想为什么这代孩子他们那么喜欢网络呢?因为他们觉得网络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帮助。
我们又会想,有的家长老师又会说因为孩子小,孩子不懂事,所以会把网络看得那么好,把游戏看得那么好,是不是这样的呢?
我们研究发现,其实是年级越高孩子对游戏的看法越积极,这个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其实是说,并不是说孩子小,他对游戏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相反,他正是因为有了客观的认识。我们都知道孩子到了初中,到了高中,他的抽象思维,他的判断能力,他的思考,甄别能力都会比小学要强的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能够认为游戏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帮助,这就说明这代孩子他们真的很喜欢游戏,他们真的很接纳游戏,游戏确实在他们成长中、发展中给了很多这样的帮助。
然后呢,我们再看这些负面的看法,因为网络游戏确实也有一些负面的看法也确实有一些问题,比如说是不是会有这种暴力的问题,会不会影响作息时间、影响学习、影响身体健康、晚上熬夜玩手机等等。我们从这里看,反而是随着年级升高负面的看法在降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比如说他认为通过玩游戏,可以接触到不良信息的达到了60%,到了高三反而变成29.9%,这个比例差别还挺大的,几乎差了30%差了一半,为什么差这么大呢?随着年级升高而对这个看法认识越来越低呢?也就说明这个孩子其实开始已经有了他的判断能力了,有了判断能力以后他会判断,原来带来的所谓负面影响对我来说并没有多负面,我可以战胜它,我可以理解它,我可以自己管理好自己,所以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他反而会觉得这个可能不算不良信息或者说这个并没有什么,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那么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也可能受家长的影响,受老师的影响,反而觉得这个游戏就是个坏东西,这个网络就是个坏东西,很可怕的东西,所以他觉得更多的负面。
另外,也还有一点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当然他们要接触的我们所谓,打了引号的这种干净的内容会更多一些,所以他们会觉得说很多内容都不适合他们。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来并不是说当代的未成年人,他们本身对游戏有一个片面的看法。相反,他们是能够有他自己判断的,有的时候这种片面的看法,往往是来自于我们成年人,因为我们太想保护好他们了。
比如说我们研究发现,超过7成的学生表示他们喜欢网络游戏。
这个给我们的启发,孩子们既然是他生活里的一部分是他成长的一部分,发展的一部分,他又这么喜欢,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去做?怎么样去保护他?他们喜欢什么类型的游戏?从我们的研究中也会发现,最喜欢3类游戏:第一类就是竞技类的游戏;第二类就是运动赛车类的游戏;第三就是模拟现实类的游戏。但是往往家长和老师怎么想的呢?说你玩游戏可以,但是你要玩教育类的游戏对不对,最好你要玩的过程中要受教育,不能白玩了。我们成年人往往很功利,希望孩子的任何一分钟都是有意义的,你不能做没有意义的事,你要去受教育的,所以大家看一下教育型的游戏,其实孩子表示喜欢的是最少的。
然后,我们又问未成年人,说那你们觉得玩游戏到底对你是有利还是有弊呢?我们发现多数学生还是能够客观的看待游戏的利弊,比如说大多数人都是认为利弊相当的,也就是说即有好的方面同时又确实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说,从我们的研究中家长和老师,成年人完全可以放心,因为孩子们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力,我们相信这个00后、10后甚至未来15后等等,他们都是越来越能够客观的去认识这些问题的。
我们再看一下未成年人,他们实际接触游戏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发现6成是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接触游戏,绝大多数的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玩游戏的呢?是小学的中高年级。
他们获得的那些游戏的信息都从哪来的呢?更多的是从同伴这里。其实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孩子们跟我们讲的一句话说:“老师,如果我要不玩游戏我就被同学抛弃了。”就说明这个游戏是孩子们的社交语言,他要通过玩游戏跟朋友社交,他很多对游戏的了解是因为要跟对方当朋友,所以说一方面游戏传播是在同龄人中传播的,另外一方面,这是他们社交的一部分。
然后再看是谁支持他们玩游戏?也是同龄人最支持玩游戏而老师、家长都是最不支持的。这也还是印证了刚刚说的问题,就是说这个游戏是同龄人之间交往的一种话题。
还有一个倾向我们发现也非常有意思,成绩好的学生玩游戏他们得到的支持是最多的。就是说我们成年人对孩子,可不可以玩游戏这个判断从哪来?我们是拿成绩去判断他的,这个我认为是非常不合理的。
首先,作为这一代孩子来说,既然前面讲到了他们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那么小就触网了,那么大的群体都在触网,然后他们那么喜欢网络、那么喜欢游戏,如果我们拿成绩去判断,是不是我们剥夺了一些孩子娱乐的权利?我们今天谈未成年保护,往往一方面在保护他,另一方面又在伤害他,我们说为了保护你,所以不让你玩游戏,但是当你考得好的时候又让你玩游戏,这就是成年人的双标,我们拿不同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我们对孩子是用成绩来判断的。所以,我认为,娱乐是孩子的权利、是未成年人的权利、是儿童的权利。
我们再看父母在跟孩子亲子沟通的时候,我们谈不谈游戏呢?我们发现孩子更主动和父母谈游戏,近7成的父母是从来不谈游戏的,我们越紧张,我们把网络、把游戏当成了洪水猛兽,那么孩子们就会去找别人谈。另外,当孩子主动谈,家长不敢谈的时候就形成一种代际的隔阂,代际的矛盾。
再看有没有家长给孩子推荐游戏呢?我们发现经常给孩子,推荐游戏的这种家长还不到1%,所以,可见我们成年人有多么的恐慌、多么的焦虑、多么紧张,我们多么害怕孩子接触到游戏。但是,和孩子对游戏的那种喜欢相比,这中间是不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鲜明的对比其实正是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极端的个案出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游戏可能是一个导火索,可能是一个看起来的直接原因,但是它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往往是成年人不太关注的。
再看成年人往往怎么去管未成年人呢?怎么管孩子呢?我们发现,限制、监督、制止为主。也就是说大人去管孩子的时候,就是说不让你玩,我盯着你或者说我限制他,这是主要的。而积极沟通陪伴的仅有1成,这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有没有可能把这个代沟变成一个代桥呢?有没有可能把游戏变成亲子沟通的一个话题呢?很多家长不想把游戏作为一个话题或者说不敢把游戏作为亲子沟通的一个话题。
第二块我想报告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会沉迷游戏,我们也做了一些研究。
在2009年的时候曾经专门研究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我们用了一些标准去筛查到底什么样的孩子会沉迷网络?到底有多少人沉迷网络?在2009年发现这个比例是6.7%,也就是说在调查的1万多份问卷里,在全国10个省1万多份未成年人填答的问卷里面筛出来有6.7%的孩子,他们有沉迷的特征。这是在2009年、2019年,隔了10年用同样的问卷在全国8个省,也是1万多份未成年人填答的问卷里面。我们又筛查,发现达到了18.0%,所以说,其实现实也是很严峻的,确实是在上升,这个是不可回避的,这是第一点跟大家报告的。
第二点我们又发现年龄是提前了,孩子还是因为他触网越来越早,触网的比例越来越大导致的。
我说了半天沉迷,可能有的人就要问,到底什么是沉迷呢?到底什么是成瘾呢?其实成瘾的标准在2018年的9月国家的卫健委曾经发布了一个,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年的版本,这里面讲了网络成瘾的定义说对网络有一些什么样的行为。说了两个最重要的两点:第一点就是说没有成瘾的物质,它不是说吃了一个什么东西成瘾了,没有物质性的东西,然后他有失控,有损伤而且要12个月以上,要达到12个月以上这样的损伤,我们才叫它成瘾。而且成瘾不光是游戏成瘾,成瘾包括很多,比如使用网络、有游戏成瘾、有色情成瘾、有信息成瘾,还有社交关系成瘾等等各个方面的。
我们作为研究者来说很难去一直跟踪他12个月是不是有这样的损伤,所以在研究中包括我们现在普遍谈到的是沉迷,尤其是在当世界卫生组织把成瘾作为一种精神疾病的时候,我们往往不太去提成瘾,因为不好去界定他是不是有精神疾病了,所以我们谈沉迷。
刚刚报告的前面几个数据,都是2009年的时候我们做调查,当时用了美国的一个学者金柏利·杨,他有8个题目,这个题目当然最早的时候是专门来测这个人是不是有酒瘾的,后来他就把它改变成了一个测网络成瘾沉迷的问卷。到我们这边,就把它本土化了以后变成这样8个题目。
通过这个筛查我们发现沉迷者到底有什么样的特征呢?他们在用网上有这样的几个特征:第一个就是9岁以前上网,说白了上网时间比较早;第二,每周上网超过2次,上网的次数多,每次上网超过1个小时,上网的时间长,用手机上网,还有就是在网吧、同学家、朋友家、公共场所上网;最后一条其实就是说没有监管,家长、老师都不知道、就在朋友家、在网吧等等。
刚刚讲到的是沉迷者他们用网的特征,现在讲一下沉迷者他们在生活上有一些什么样的特征呢?有这样几个特征:第一个是住校,不与父母共同居住的学生。有的家长会说让孩子住校,住校学校管的严,孩子就不沉迷了。但是我们发现如果住校,不是跟爸妈一起住的,比如说自己住,跟爷爷奶奶住的,都更容易沉迷,还有经常感到学习负担重,家附近免费的娱乐场所少,课余时间独自一个人,没有时间做感兴趣的事等等,这样的孩子如果生活有这些特征就更容易沉迷。
下面拿数据跟大家讲一下,可以看一下有很多家长说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管着,又用不了手机,所以不沉迷,但是我们发现如果住校沉迷的比例是23.7%,只和爸爸住沉迷是22.9%,只和妈妈住20.3%,如果和父母共同住16.8%,刚刚我讲的现在沉迷的比例达到18%,我们看到低于18%的是和父母共同居住的,其实跟父母共同居住有很多很多的好处:一个是监管;第二,对孩子来说他有一个温暖的家,这个家对他很重要,他有情感的寄托,家里有爸爸、有妈妈,他觉得很安全,很温暖,他生活成长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和帮助的,所以他不会在一个游戏上面玩那么久的,玩游戏沉迷的一定是他生活里有问题了。
另外刚刚说到感到学习负担中,这个从图上大家也可以看出来。
另外,没有时间做感兴趣的事就是我们家长往往把孩子的业余生活给排满了,写完了作业就要上课外班,不能上课外班就偷偷找地方补,如果再不能补了就家里面给你留作业,给加码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事就什么也干不了,所以这个孩子很烦,他一定会去玩的。就像前面我们一开始讲到的,游戏就在那里,不管你管还是不管,我总是会去玩的。结果发现,如果他经常有这种感觉就是说没时间做感兴趣的事,反而沉迷的比例就很高,所以给我们的启发,其实我们应该安排好孩子的课余生活,让他的生活,课余课后的生活有意思,让他能经常做一些感兴趣的,培养一些兴趣爱好。
再看沉迷者的心理特征,我们看他心里上有些什么特征呢?他往往会经常感到孤独、经常觉得不受朋友欢迎、经常感到被瞧不起、不善于沟通、不善于人际交往,心理压力大,对未来迷茫还有经常感到缺乏表现的机会。
我挑了几条,比如说经常感到孤独,我们看到如果这个人经常有这样的心态或者有时有这样的感觉,那么他沉迷的比例都更高,这个蓝色的都高于黄色的,从来没有这样的特征的,就是没有这样感受的,正常上网、用网的比例都是更高,还有经常感到被看不起,这个也是这样的,就不详细跟大家解释这些数据了。
前面介绍了沉迷者,如果沉迷的孩子,他自身的一些特征,他的生活特征、心理特征、家庭的一些特征还有用网的一些特征,我们再看看他们的家庭环境里,到底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他沉迷?
家庭特征,就是有这么几个特征:孩子在家里经常感到不被尊重、在家里缺乏自由、课余时间独自一个人、家长经常唠叨对孩子了解的少、监督的少,家用网更频繁、自己玩、自己上网比孩子还多,所以沉迷的比例都更高,这里面也有一些数据。
我们拿这个PPT来说如果这个孩子在家里家长管的太严,有的时候家长会觉得,我管的严不是个好事吗?但是如果他生活在一种专制型的家庭里面,家长管的太严了,反而他更容易沉迷,经常有这个感受的达到了14.4%,正常使用者才6.5%,这个差别还是挺大的。
还有家长经常唠叨,家长唠叨到孩子烦死了,所以他就玩游戏,也不听家长说,甚至戴上耳机什么的。
还有家长用网更频繁,家长往往双标,一边自己滑弄手机,一边要求孩子说你不要玩了,这些都是让孩子沉迷的特征。刚刚分享了第三部分,到底什么样的家庭容易让孩子沉迷。
我们再来看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想分享的是说既然我们知道了未成年人怎么想的,也知道什么样的未成年人更有可能沉迷网络还有他们的成长环境,如果有哪些问题他们更容易沉迷,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到底拿什么去守护这些网游少年呢?
我的观点是,陪伴是最好的管理。为什么说从天堑到代桥呢?大家经常说,过去在传统媒介时代,孩子跟家长只是有个代沟,现在这个代沟已经变成了天堑了,已经没办法解决了,是天上地上那么大的差别了,我认为陪伴是最好的管理。
首先就是说我们成年人要理性的看待游戏,要消除对游戏的偏见。首先,这个游戏,玩游戏是孩子的权利,这前面已经讲过,孩子他享有娱乐权,这是未成年人保护法里面明确规定的,他享有娱乐的权利,休闲的权利,而且,游戏是孩子的社交语言,对他们的这种情绪、心理、还有认知等等都有很大很大的影响,有很多积极的作用,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成年人就应该理性的去看待游戏,看待网络。而且,回到刚刚一开始讲的那句话,游戏就在那里,网络就在那里,即使我们说我不理性的看待,我就要严管,我就要怎么样,也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其实是没有办法把这一代未成年人跟网络跟网络游戏隔开的。
所以一定首先要消除对游戏的偏见。我们也做过中美日韩四个国家的中小学生亲子交流这样的一个研究,在研究中发现孩子上网查资料经常被误解为玩游戏的,在中国是最多的,我们家长更紧张老师会更紧张,但是这种紧张并不一定能带来好的效果对吧。
所以首先,我经常跟家长老师讲一定要理性的去看待游戏,要用开放的、阳光的心态去接纳孩子对网络的这种接触和使用。第二,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我们要关注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就像前面讲到的,每一个沉迷的孩子背后都会有一个问题的家庭,会有一个问题的环境,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他首选的就是上网,网上有朋友、网上有人24小时可以陪伴他们、网上的游戏会给他们带来欢乐。我们研究中怎么发现的?我们问为什么,你会发现他们觉得父母最不理解他们、父母不尊重他们,这个比例咱们中国都是很高的,家长不愿意听孩子讲,也没有时间听孩子讲学习以外的事,不理解孩子,孩子当然要选择网络,所以说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守护网友少年一个很重要的措施。
第三个措施,我认为是应该尊重成长规律,这有个图,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图我也在很多地方用过是左右脑的功能图,我们看到右脑被称为艺术脑和创造脑也就是说右脑比较发达,它管的是什么呢,管的是这个人的图画、音乐、乐律、情感、创造力,想象力等等各个方面。而左脑是称为抽象脑和学术脑,也就是说它管的是语言,比如说数学,语文,逻辑思维还有分析能力等等。在孩子7岁之前其实更多的是右脑在发育,所以我们要尊重成长规律。当然了,孩子成长的规律还有很多很多。
第四,我认为家长老师等等,成年人一定要和未成年人处好关系。我在给家长讲座的时候会跟家长说,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回家搞好关系,你跟孩子搞好关系。如果你的家庭教育里跟孩子的关系搞好了,家庭教育一定不会差,孩子一定不会差到哪去。因为孩子跟家长的关系很好,所以家长的言传身教一些教育理念、想法,总是慢慢可以传达给孩子的。如果孩子跟家长的关系不好,家长天天唠叨,孩子很烦,你讲什么他都听不进去,所以说关系要大于教育。这是我们做的中美日韩四个国家中小学生亲子关系的研究,发现我们中国的家长更善于教育孩子,比如说一起读书,我们看一下这个比例是最高的跟另外三个国家比,我们这个是最高的。比如说一起上网,这个比例就是最低的。我们家长还是太功利了,太想教育了,相反,你太想教育孩子反而教不好孩子,当成年人跟未成年人有和谐的关系的时候,当家长跟孩子有和谐的亲子关系的时候,我相信,绝大多数孩子是不会沉迷的。
最后一点,我认为守护未成年人最好的办法就是陪伴,是两代人共同成长。这里面有三个图,是三个不同的养育的陪伴的模式。一种我们看到左边这个图,这个线是在成年人手里的,成年人是管理未成年人的,决定了他往哪儿走,这个圈是拴在孩子的脖子上的,这是一种养育方式,教育方式,我们叫父母控制的模式;第二种是线在孩子手里那个圈在家长的脖子上,也就是孩子说了算,这种家庭往往是溺爱型的,孩子说了算,要星星你不敢给他月亮,所以这一种是孩子影响模式;右边的这种我们叫交互的亲子模,也就是说现在网络时代,最需要两代人共同成长的一种关系,不管是老师跟学生,今天像朋友,甚至称兄道弟,然后父母跟孩子也是朋友,所以说,要两代人共同成长。
以上我介绍的这几点是关于怎么样去守护网游一代的一些办法、一些理念,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