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黄维,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分享我们课程的建设。
我介绍一下我们中心和项目,这个项目的名字叫做互动媒体设计与技术中心,是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与腾讯游戏学堂于2019年共同成立的,目的是共同开展前沿科技与社会应用的研究,探讨企业、政府、高校合作新模式,和专业学位教育的新范式,我们与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达成了合作,这个项目目的是想吸引全球最优秀的学生,能够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国文化、中国故事的跨学科、复合型的人才。
学校的产品其实是课程,教育就是服务。所以我们说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保证就是好课程+好教学。
这个项目前面没有一些经验可以参考,特别是课程建设,所以我们是从零开始,必须要开发出一套适合研究生层面的课程。所以我们想,既然有三方的合作,而且三方的优势非常地突出,比如像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主要是做研究生层面的培养,老师们对研究生教育层面经验非常丰富;腾讯在互动媒体技术方面是一流的,特别是有很多一线的一流专家;南加州大学他们在游戏方面的教育历史很悠久,课程也非常成熟,而且里面的教授很有经验,我想三方合作,这个课程就不要由清华大学里面的老师独立地来承担,应该让清华大学里面的老师,跟腾讯一线的专家加上美国南加州大学艺术学院的课程进行相结合,我们开发出新模式叫做:清华导师+腾讯导师,叫“双师模型”进行教学。我们想用这种形式能否培养出有互动媒体设计和专业能力的、但是同时又具备有艺术鉴赏力的、综合性的创新性人才和行业引领者,这是我们的定位。
这个项目一共开发核心课程有15门左右,这个课程应该如何开发?应该想办法把课程做成非常有特色的模式。我就拿中间一门课作为一个案例,跟大家介绍分享一下。
这个课程的名字叫做《视觉设计原理及应用》,这个课程是很有特色的,我们用五位腾讯一线的老师,校内由我作为课程负责人,腾讯还有一位项目经理。有校内的学者,有一线的专家,“双师联教,实质增效”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在课程建设的时候,我们充分地利用了国内外已有的经验和教学的教材。
美国南加州电影艺术学院在游戏的教学方面,有着很长的历史,里面也有很多很好的教材,有很多很有经验的老师,比如说像布鲁斯·布洛克先生,他讲了一门课很有名,这个课程的名字叫做《以眼说话:影像视觉原理及应用》,我看过中文版的教材,发现有几个特点:一个特色是不但介绍了整个影像视觉设计的基本原理,而且阐明了影像视觉设计若干的原理。把视觉设计分七大要素,围绕着视觉结构跟故事结构相辅相成进行开展,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是很有特点的,而且也非常科学。
另外,还讲了大量的方法论,因为有很多的实际案例,总结出很多的方法,这些东西都是需要用时间来积累的。
我们刚才了解了《以眼说话》这本教材和内容,我们怎么能够来编写中国自己有特色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名字就叫《视觉设计原理及应用》,我想要有几个特色:
第一个特色,《以眼说话》这个教材里面的逻辑结构我觉得是可以采用的,在此基础上编写适合清华互动媒体的研究生层面的教材。
第二,要突出互动媒体的特色。因为《以眼说话》主要是影像,不是只针对游戏的,我们这个主要是针对互动媒体这块的,所以我们要进行某种改变,主要是要能够把游戏的特色和研究生层次的学术性表现出来。
第三,有五位腾讯一流、一线的专家来进行授课,强化知行合一的高能力、应用性的设计人才的培养。
另外,在我们的案例选用方面,不仅仅是选用国外优秀的案例,特别是我们注重国内优秀案例,特别是腾讯内部导师做的案例,把国内外优秀案例放到一起,就具有中国的特色。
这个课程包括课堂的教学和实践部分组成。我认为一门课能不能教好,能不能学好,很重要的是“三基”。
就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除了这“三基”以外,怎么在游戏设计的意义、作用和应用。希望通过这个,指导学生在课程当中学的原理和方法能够创造出来一些符合游戏故事的主题诉求又赏心悦目的视觉作品,这是我们对于课程的定位。
这门课程学下来以后价值在哪里?我想游戏是一门通过感官的语言来讲述故事的艺术形式,而通过视觉感官接受信息,这个量占了人类五个感官当中接受信息的83%以上,这是有人作过这样的统计。由此可见,视觉表现在游戏设计当中占有多大的分量!所以这门课应该放到项目课程体系中间的核心课程。
我们是设了这样的目标:这个课必须概念要明晰,结构要特别合理,理论要简明,方法要特别简易,因为我们的同学都是跨学科交叉专业在一个班里学习的,所以必须要让视觉专业的同学听得很过瘾,其他工科的同学也可以理解接受。我们有行家分享授课体验,主要是引领大家思考而不是传授知识,要鼓励大家对想不开的地方、听不懂的地方要及时质疑,学完以后要马上消化理论,要学以致用,要实践为先,在作业里面要把理论用好。另外研究生层面要注重研究,所以我们鼓励大家创新。
因为有五个老师上课,要上九次课,如果我们在内容的大纲方面没有整合好的话,就会变成像听讲座一样,就不成为课程体系。怎么办?我们提出无论哪一课,都必须非常明确地围绕视觉元素展开四方面的编写和讲授:
第一,每一课必须要界定概念要讲什么;
第二,各个元素跟视觉表现之间是什么关系,视觉关系就是理论,把基本理论要讲清楚;
第三,各个元素在游戏视觉设计当中如何应用,这是基本方法;
最后,怎么样以视觉的结构来讲述故事的结构,这是我们的目的。也就是你的视觉结构不是为了视觉结构,而是根据我们的叙事、故事的内容来采用不同的结构,这两个结构的一致性,我们的故事才能够好看听得懂。
每个老师写自己的教材和编写PPT的时候,要按照这个来做。这样五个老师一起上课的时候,就会形成像一个人一样,特别地统一、特别地一致,同学们不会认为好像每个老师是来做讲座一样。这样老师多也有好处,但是控制不好也不是好处。
每一课的知识逻辑结构也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必须严格贯穿到课程的结构设计当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概念方面,每一个元素、每一节课必须讲清楚。以“节奏元素”这一节课为例,这节课讲“节奏”,就是间隔、重复、节拍、静止物体的视觉节奏以及运动物体的视觉结构,还有事件的拍摄、节奏的模式等都属于节奏,这些定义是什么呢?必须讲清楚。所以同学们在听的时候必须要听清楚,如果哪里听不清楚要及时发问,不能溜过去。
第二,节奏元素跟视觉表现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里面我们提出“对立与相似”的关系,一定要把握住。节奏比较相似的时候,表现力相对来说就比较平和。节奏对立的时候,表现的东西就比较强烈,这个是规律。
第三,节奏的元素在游戏视觉设计中间要怎么应用?在应用中间,在拍摄过程中间怎么控制节奏要跟故事情节相吻合。如果每一个课都这样编排、这样讲授,学生也按照这样来听课的话,就达到了教学一致,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很好。
每一课后面还要求老师必须要有课程的小结,必须要有思考和练习,还要给大家发延伸的阅读材料,因为课上的时间有限,大家在课下必须要读书、消化、理解,为下一课做准备,充分地利用同学们很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上只讲疑点、难点和重点。
整个实施过程我们认为还是不错,第一堂课由我来讲,就是“导言”部分,什么叫“导言”?就是把这个课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到整个逻辑结构,要跟同学们讲得清清楚楚,老师怎么教,同学怎么学先达成共识。然后把内容和逐一要求都讲清楚,这样同学们听得明明白白,这节课用了45分钟,但是同学们对后面32课时已经明白了,有了这样的“导言”,同学们听起来就知道今天这个老师讲什么,下一个老师讲什么,就会有心中的预期,就会带着问题来学习。
通过我们这次的实验,第二堂到第六课有两个老师来讲。
到了第七课、第九课又有两个老师来讲,通过这样的做法,我们后来觉得不错,觉得不错要体现两点。
第一,学生做的作业能否达到我们的教学设定。
第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到底如何?一个是作业,一个是评价,这两个东西很重要。新开的这样的专业方向要怎么能够把课程做好?
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每一课后面都有单元作业,老师讲这一课要消化,每一个视觉元素作业不要太多,但是必须要消化。最后我们把七个元素合在一起做一个大作业,这个大作业要求,游戏作品里面必须要有七个元素的呈现,缺一个都不行,这样同学们就想不是为了做作业而做作业,不是为了拍好看的片子而做作业,而是可以把学习到七大元素消化到作业当中,形成好的视觉呈现,这样我们的课就达到了我们的教学要求。
大家作业做完了以后,请五个老师和校内老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发布点评,每一个组的同学都上去发布自己的作业,结果几位老师看完以后还是挺满意的,觉得这次整个课程设计以及教学讲授的过程,整个课程的质量把握、监控都做的比较到位,虽然第一次我们没有参加校级的评估,但是同学们的心里评估很高,老师们也比较满意,整个教学出来以后整体感觉还不错,后来我们在课堂上做了发布和总结,我们编写教材。
同学们做的是11套作业,今天由于时间关系,不能每一套都放给大家一起欣赏,总体来说我觉得做的相当不错,根据老师们的评价。这是第一个。
同学们的评价非常重要。很多同学都非常积极踊跃地对教学进行评价,他们最多的评价是这堂课最大的特色:五个老师不是讲五个自己不同的观点,而是在统一的逻辑性下,展开丰富多彩的各个元素的一种发挥。设计的七大元素,围绕着对立与相似这个理论展开,使我们每堂课都可以紧紧把握住“对立与相似”,形成了什么关系,能够把故事情节表现出去,同学们能表现出这个,我们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另外,老师们的衔接非常到位,每个老师都可以尽量发挥他自己的才华,讲的时候非常风趣,非常地投入,因为我们的结构很严谨,可以在结构上充分发挥他的才华。虽然是第一次,我觉得还是有意思的。根据这门课我们总结出来的道道,应用到其他的课程当中。这个项目办的不长,但是由于我们高要求,高起点,而且腾讯的老师非常敬业,他们真的把多少年实践的案例、体会、理论,全部反馈到学校里来,真的是真心帮助年轻的学子,能够成长出以后中国非常优秀的互动媒体的技术与设计的人才,我感到非常欣慰。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支持我们中国的研究生层面的互动媒体这个人才培养的这么一个事业,也希望优秀的学子们参与到我们项目里来,一起为中国这个事业一起做贡献。谢谢大家!
Q&A
Q:校企之间应在什么层面上达成共识,才能做到互利共赢实现双方合作的可持续性?
A(黄维):很多学校跟企业合作大多数都是基于让学生到企业里面去,学一点以后就业的技能,学生毕业以后能够跟企业的需求之间挂上勾。
我觉得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还是不够的,尤其是研究生的教育层面,跟本科生和职业学校的学生还是不是太一样的。为什么呢?研究生回答的不是“是什么”或者是“怎么样”,回答问题是“为什么”和“如何创新”。
我在想,我们的老师在研究生课程方面,不仅介绍其他的学者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老师自己研究的结果要能够跟大家一起商量,同学们可以听各种各样的学术观点,通过自己的思考能够确定哪一个是正确的。所以这里要充分地培养同学们独立的思维、批判性的思维。在这个课程里面学习的就是这种思维,必须养成创新的一种习惯。他所做的作业应该是创新的作业,你的创意怎么变成实际的东西呢?必须要到企业实践,因为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理论,更多把理论通过实践才能够变成能力。这时我们带学生到企业去合作,主要是基于创新的需求,也就是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一种理论、创新的一种作品,能够通过实践表达出来,变成产品,变成可用的东西。
高校里面的老师学生,主要是搞原创的,企业里面主要是搞生产的,原创和生产都是非常需要的,这两者要结合起来的时候,我觉得共同的点,并不是传授一些技能,更关键的是创新。所以高校和企业的共识应该在创新上。比如我上的《视觉符号设计》课程,老师教学生一些创新的理论和方法,同学们做出了创新的成果,到企业去紧密合作,我提出“意匠融合 协同创新”,真的是强强联合,同学们创新意识通过实践检验,能够学到这样的一个理论的提高,企业里面的这些工艺师,通过跟学生的交流,也提高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进步。所以这两者结合以后,可以形成校企长期合作的持续力,这个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双赢,如果是单赢的话,一定是持续不了的。这是我的理解。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