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需求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需要用工具和流程来实现的。人和动作之间最大的区别还是在是否会使用工具。在刘慈欣的小说里面,“失去兽性,失去一切”,做需求的过程,要保留人性的理智,也要用于展望需求的前景(大白话就是给自己画饼),连你自己都不相信,你得到的、定义的需求最终的结果是美好的,最终得到的反馈可能也令人失望的。
需求、设计、落地和运营,他们的共性都是不断地分类,整合,拆解的过程,从过程中产生“化学反应”,得到想要的结果。整体与部分的工具,常用的,传统的是思维导图、表格、演示文档等工具,也会通过流程、模板等方法论来做。不管工具用得怎么样,最终你能够得到结果就行,不要太在意工具的使用,而是要训练自己做需求的思维,建立自己的流程、模板等思维。
思维导图、表格、演示文档
设计人员可能都会偏向 Mac 平台,会有更好的显示分辨率,机器性能也会更好。作为穷逼,处理需求,更多的就是在用文件服务,偶尔也会用设计相关的软件,所以我基本上都是在用 PC 来做需求。前文提到过工具不重要,当然工具的平台也不重要,“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能够分清什么事眉毛,什么是胡子就可以了。
刚刚开始一段时间,我用的事 mindjet 来做思维导图,它的优点是模板比较多,可供设计的选项也比较多;缺点也是很明显的,非常的“重”,你就是在安装的时候,也要导入一堆的组件,不仅仅是模板、翻译组件,他还需要你更改 host 文件,在系统盘和软件盘之间来回设置。相比后面常用的 XMind 来讲,XMind 就要清爽太多了,我犹记得是当时台湾的客户 Martin 给我发的第一份 XMind 文件,干干净净的,还有绿化版本(也就是你无需安装,只要解压下来,就可打开相关文件使用),它能够让你把注意力放在需求内容本身,其他的,它会帮你搞定,界面上也是如此,他只有右边的侧栏,你不唤起,它都不会出来,还会有大纲模式,让你知道自己做到什么程度了。缺点就是大陆地区,你很难找到一个生成后没有水印的。(我们是要考虑版权,但工具软件不就应该是普适性的吗??)
接上文的版权问题,现在很多的网上工具,也开始支持思维导图模式了,例如以大纲模式而备受推崇的“幕布”,还有“腾讯文档”,还有各种在线文档退出的“白板”功能,都是在梳理、发散思维的工具,但是他们设定了门槛,收费,你做到一定程度,腾讯文档超过 100 个节点就要收费。为什么我会认为工具就要有普适性呢?思维导图工具,除了产品经理用来做需求之外,设计、落地、运营也都用得到,理清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产品项目之间的关系,对需求、业务、功能进行分类,运营也要梳理自己的做事逻辑,你这样去想吧?当古代的农民,每天都要用的锄头、铲子之类的工具,每天挖一百下就要收钱,因为有我的设计知识版权,你会怎么想?我要特别点名一下,原型工具的厂商“墨刀”门槛太高了,一百个页面,不到三个项目的免费,你如果要做协作,也是要收钱的。
思维导图工具通用的模板,最多不超过三层,分类往下深挖不超过三层,一个思维导图只有一个主题,如果有多个主题就分多个画布,第一个画布里面做一个分类目录。我见过用思维导图着魔的人,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东西都在一个画布思维导图里面搞定。也举个例子,从深圳回到长沙后,9 个月的时间里面,在每家公司待的时长,最长的也不过一个月,最短的也只有三四天。九月入职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的老板就是这样的人,他可以把养老院房间的分类分布,产品的分类,经营方式全部都放在一张画面里面展示,而且非常需要的跟我们说,他这个多么厉害和牛逼。开头,我们就讲到,分类,拆解。当然我们要把拆解合理化,当你不进行拆解,或者是拆解的过于琐碎,找不到重点的时候,你就要去关注你的需求理解是否正确了。有时候,我会通过建立多个浮动的主题,然后自己去慢慢找对应的分类结点。
除了专业的思维导图工具之外,用来梳理,罗列,追踪需求情况,最多的还是 Excel。思维导图工具,太过发散,你讲解的时候,最好是先将全部“收起”,一层层进行讲解讨论(横向优先),或者是一个个模块去讲解讨论(纵向优先),好处是在能够控制讨论的范围,也能够再次梳理自己发散的逻辑,重新进行整理。Excel,它具有一定的结构性,不是 doc 文档这种非结构性文档,它也能像思维导图那样进行聚类,条目性质也更具有可看性。用来梳理需求,描述性文字,比较长的内容是极佳的;通过不同表格颜色,还能做出甘特图(产品落地时,我们会提到)。
马斯洛需求矩阵
最多被提到,指导思考需求分类,轻重缓急的方法论,思维模型就是这个“马斯洛需求矩阵”,通过他去思考,我们可以深刻的了解到,人们确实不知道要什么?不知自己现在要什么?需求将来有什么变化?
- 生理需求,基础和急迫的需求,生存需求,事物、水,我们生活的衣食住行。有个错误认知,但已经根深蒂固,生理需求指的欲望的满足,没有错,仅仅是指的表面意思。社交软件大都是用来“约 p”,社区的内容生态也无法避免的,慢慢趋向这个需求。
- 安全需求,人身安全,较低层次的需求,避免疾病,痛苦、威胁。当我们在某个狭窄,幽闭的空间,面向相对陌生的人,场景下,安全需求就会上升。当我们的产品会产生这样的环境,我们就得去满足并解决用户的安全需求。案例 1,网约车,车辆是狭窄幽闭的空间,司机是陌生人,我们可以通过司机的基本信息,评级来给到我们一定的安全感,还有提示乘客尽量乘坐后排,拉开距离。案例 2,上门服务,当自己相对舒适,安全的环境下,遭遇到陌生人入侵,而且有非常近的接触之下,我们的安全需求也会增加。对上门服务,我暂时没有想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也没有看到那一家有很好的去解决这个核心的问题。上门保洁,虽然有全程视频,有公司作为背书,有时候还有人单独在现场,依然无法保证消费者心理的担忧;上门遛狗,也是全程视频。我仔细去思考和回顾,现在大部分都是用全程视频和公司背书来支持,但是视频之外,人也会担心的。
- 爱和归属感,认同感,关系关怀。《成瘾》这本书里面,有个治疗的理念是“亲社交羞耻感”,需要的是认同,接纳。我们大部分的社交、社区都是在满足这部分需求。我们在做兴趣的工具时,也会往产品里面增加一个社区板块。例如,我之前做的手环产品,里面涉及的日常的走路,徒步,跑步等运动相关的场景。微信在做“微信运动”,主打的功能特点就是占领封面,朋友点赞,就是要获得一种被认同。在 2014 年,当老板提出来要做一个社区板块时,当时我确实是比较抵触的,没有去考虑这一层去拉活用户之间的黏性。2016 年的时候,我有重新和供应商的老板一起做手环,手表,我们落地到更垂直的人群属性,例如女性,例如跑步,而且控制运营成本,不是自己来做社区,而是和“悦跑”进行合作,我们提供工具和数据,他们提供社区内容。
- 尊重,成就、名声、地位、晋升机会。和“现实治疗”的“选择理论”的“基本需要”的权利需求是相似的,权利是没有好坏的,而在与你选择了什么。职场类,求职类需求,大部分都是来满足这部分需求。我之前遇到过,专门来做职场评级的产品。最近几个月求职的时候,有两三家公司,都在想做,职业生涯规划,对现在的学生,从他出生,一直到开始工作。
- 自我实现,超自我实现,此类需求比较少,或者是比较难实现。
需求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最近看“犬校”发布的公众号文字,里面提到一个产品的主要概念是“悟”,悟性好,那你就能做好产品,做好需求。“主观”也好,“悟”也好,你最好还是要能够将“所以然”表达出来,说也罢,写也罢。先做到“观”,站在旁人角度,在自己之外,产品之外的观察,是“洞察”“洞悉”,如果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产品的角度去思考,你只能做到“觉察”。这有点像东方文化里面的一种“禅定”的东西。
**粗体** _斜体_ [链接](http://example.com) `代码` - 列表 > 引用
。你还可以使用@
来通知其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