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bytearray(b'abcde')
y = memoryview(x)
y[1:3] = b'yz'
x[1:3] = b'ab'
y[3] = ord(b'e')
x[3] = ord(b'f')
x = bytearray(b'abcde')
while len(x)>0:
x = x[1:]
x = bytearray(b'abcde')
y = memoryview(x)
while len(y)>0:
y = y[1:]
x = bytearray(b'abcde')
y = memoryview(x)
y[1:3] = b'yz'
x[1:3] = b'ab'
y[3] = ord(b'e')
x[3] = ord(b'f')
x = bytearray(b'abcde')
while len(x)>0:
x = x[1:]
x = bytearray(b'abcde')
y = memoryview(x)
while len(y)>0:
y = y[1:]
3 回答3.1k 阅读✓ 已解决
2 回答1.9k 阅读✓ 已解决
2 回答1.3k 阅读✓ 已解决
2 回答1.8k 阅读✓ 已解决
4 回答1.9k 阅读
3 回答1.7k 阅读
1 回答1.4k 阅读✓ 已解决
正好最近用到memoryview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bytearray是可变(mutable)的字节序列,相对于Python2中的str,但str是不可变(immutable)的。
在Python3中由于str默认是unicode编码,所以只有通过bytearray才能按字节访问。
memoryview为支持buffer protocol[1,2]的对象提供了按字节的内存访问接口,好处是不会有内存拷贝。
默认str和bytearray支持buffer procotol。
下面两种行为的对比:
简单点就是,str和bytearray的切片操作会产生新的切片str和bytearry并拷贝数据,使用memoryview之后不会。
不使用memoryview
使用memoryview
我的使用场景是网络程序中socket接收和接收数据的解析:
使用memoryview之前的sock接收代码简化如下
def read(size):
使用meoryview之后,避免了不断的字符串拼接和新对象的产生
返回memoryview还有一个优点,在使用struct进行unpack解析时可以直接接收memoryview对象,非常高效(避免大的str进行分段解析时大量的切片操作)。
例如:
[1] https://jakevdp.github.io/blo...
[2] http://legacy.python.org/d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