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问题可以各种百度、google,看书的意义在哪里?
以我多年的经验来说,看书对于学技术来说效率太低了。
首先,你要知道,你学技术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准备考研考博搞学术研究写论文之类的,那么也许你看书还有点用,把系统知识搞扎实点,每个概念都搞懂以备考试,这可能确实有点用。但如果你只是想学一门手艺,只是想搞定一个问题,那么看书无疑是所有方法里效率最低的一个。比如你用js编程的时候遇到一个问题:在a字符串中查找b字符串,你为了这个问题去看一本书?你想掌握这个技能的话,不如多写5000行程序,经常用到这个函数,以后你不用百度也能背出来,这就够了。
其次,工程和科学不一样,工程不需要那么严谨,需要的是速度和时间,你的老板没工夫等你去研究透一本书再来帮他解决问题,他要的就是一个答案:行不行?快点,不行就换人。就这么简单。他又不是你爹妈,等你慢慢成长,你怎么成长是你的事,但对老板来说,目前眼下马上就能解决问题的人才是公司最需要的人,所以看书对公司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所谓系统地学习知识,人类的知识都是在盲人摸象中增长的,以前没有那么多专家,有的都是博学家,杂学家,学的很杂,是后来才有了大学,才有了专业,是教育和考试的需要才搞出了所谓系统知识这种概念,这个概念并不是自然就有的,而是人为制造的,只不过你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中被灌输了十多年,给你造成一种错觉以为知识是必须靠系统学习才能掌握的,其实人世间能够通过看书学习的知识连十分之一都不到,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才是你补足另外需要的十分之九的知识的地方。
中国古人也并不强调死读书读成书呆子,红楼梦里有一幅对联写的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认为死读四书五经才是学问的当时,都已经有很多人看透了:学问在哪里?不在经书里,而在于对于世间万物运转本质的洞察,这些洞察从哪里来?从反复实践中来。
毛主席的《实践论》最后说道: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不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是发现真理的唯一手段,任何脱离了实践而试图直接获得真理的手段都注定只能是妄想。
以我多年的经验来看,我列个说明吧:
技术就是一门手艺,手艺需要吸取他人经验和自我修炼,多看书就像武功秘籍,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看多了用起来就会更加熟练,所以要看书,将知识变成自己的才是最好。
已参与 「极客观点」 ,欢迎正在阅读的你也加入。
6 回答2.7k 阅读
2 回答2.5k 阅读✓ 已解决
1 回答1.1k 阅读
1.4k 阅读
745 阅读
在互联网上寻找问题的答案确实很快,但看书也一样很有必要。只不过得看我们在看的是什么书,有很多优秀的书籍,书中的内容在网上,或者说在篇幅较短的一篇博文中是无法讲解透彻的。书籍能够更加系统、深层次地帮助我们理解一项技术。长时间看优质技术书籍的人会对一些技术理解的更透彻,自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解决问题是一种被动的行为,而看书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前者能快速提高自己的开发水平,而后者则是使自己走得更远更宽的基石,二者结合可相得益彰。